-
1 # andy1228
-
2 # 比目魚025
『物件的異化』,即勞動產品與勞動者本身的對立。勞動產品是勞動者凝結了時間和精力的產物,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卻成為了一種異己的存在物,擺脫了勞動者的控制。
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和勞動產品之間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態勢,即勞動者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形成的異化於他的勞動產品就越強大,異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他受到的勞動產品的佔有和奴役就越嚴重,而他自身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被用作商品,進而成為資本。在這一過程中,工人由於所得的不足,不得不越發依賴於掌握於資本家手中的生產資料,從而工人成為勞動者的第一身份,而“人”的身份則退居其次。
『勞動自身的異化』。勞動本應是一種使人透過其而肯定自身本質的活動,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由於不能重新領有勞動產品,而無法在這一過程中對自身進行肯定,反而走向否定。因此,勞動成為一種壓榨和折磨式的『強迫勞動』,勞動本身和勞動成果一樣,不是成為自己的,而是屬於他者。因而,人的主體性遭到剝奪,導致人的『人的機能』淪為動物性,而『動物機能』反而充滿自由活動的感覺。
『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認為『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由於生產生活作為一種生命活動的工具化,即成為單純的謀生的手段,使得人的類特性淪為手段而非目的。人必須透過改造物件世界的過程而證明自身的類存在性,這一過程即是生產。從第一、第二個規定來看,生產的物件和生產本身由於異化而被剝離,從而使人的類本質也被剝離。類本質的剝離使得類本質成為『異己的本質』,類生活成為手段。
『人同人相異化』。『凡是適用於人對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身的關係的東西,也都是用於人對他人,對他人的勞動和勞動物件的關係。』在前三個異化規定的作用下,人只能從工人的視角出發來觀察他人,於是形成了人同人之間相異化的第四個規定。
回覆列表
1、人的勞動異化
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異化表現在四個方面:工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與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勞動是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主要活動形式。由於社會分工和社會化的機器大生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產生,工人進入各種小作坊或大工廠進行生產勞動。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發展,工廠生產規模的陸續擴大,工人與勞動產品、工人的勞動活動本身、工人自己的類本質以及勞動者之間都出現了異化關係。
2、人的本質異化
“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有三個界定,即: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資本邏輯下人的本質的異化也分別從這幾方面表現出來。
如前所述,勞動作為需要成為人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異化就表現在勞動不再成為人的需要,反而成為維持生活的唯一手段。如果說“勞動是人的本質”這一論斷是為了區別人與動物的區別,那麼“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論斷就是講的人與人的區別。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人與人的區別正在不斷縮小。人的需要是由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構成的。人的物質需要已經從滿足基本生活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需要轉變成了對貨幣、對資本的需要。那麼人的精神需要同樣在資本邏輯下發生著變化。在資本邏輯下,身處於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革,“攀比”、“虛榮”、“炫富”等心理正建構新的精神追求。
3、人與人的關係異化
資本邏輯下人與人的關係逐漸淡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單純的社會化關係轉變為在市場經濟中體現在商品這個物的身上的物化關係。體現在物身上的物化關係,沒有了原始的人文關懷,脫離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與人的關係成為了簡單的資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結合等手段和形式。
另外,人與人的關係異化表現在階級對立和階層分化。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劃分以經濟基礎為前提,資產階級革命解決了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卻孕育了更為嚴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階級被消滅,但階層沒有並消滅。人與人的關係愈發緊張,不同階層、不同階級的人群之間充斥著誤會、隔閡、蔑視,難以消除。
4、人與自然的關係異化
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成立後的第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中認為,如果人類社會無節制地發展,最終將陷入惡性迴圈。據此,報告提出要自覺實行有限的增長,把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生活的高標準。工業革命之後,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惡化,原本應該從屬於自然界並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類,開始妄圖征服自然併成為自然的“主人”。資本主義制度將自然界異化為人的物件,人類開始對自然界的規律視為理論並束之高閣,反倒將自然作為生產資料或消費品用來服從人的資本生產需要。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