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歡快風聲I0
-
2 # 且行且聽風
劉寶瑞被譽為“單口大王”,其單口相聲可謂出神入化。但從單口相聲水平而言,超過劉寶瑞的人還真有,這便是相聲界大門長張壽臣,而水平相當的至少還有馬三立,其餘單口相聲也有不錯的,比如蘇文茂、馬季、白全福等,但和上面幾位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劉寶瑞,單口相聲大王
劉寶瑞是當之無愧的單口相聲大王,其雖然也表演對口相聲,和侯寶林、郭全寶等都搭檔過,但是其在相聲界最為人稱道和熟知的還是單口相聲。
劉寶瑞生於1915年,比馬三立僅小一歲,十三歲的時候,劉寶瑞拜師張壽臣,正式學習相聲,憑藉過人的天賦,劉寶瑞開始在相聲界嶄露頭角。之後,劉寶瑞也和許多相聲藝人一樣跑碼頭掙錢,天津、濟南、南京都去過,而在解放前後,劉寶瑞還曾去天津表演相聲,成為第一個把相聲帶到香港的藝人。
劉寶瑞
解放後,劉寶瑞回到北京,調入中國廣播藝術說唱團,和侯寶林、郭啟儒、郭全寶並稱四大導師,而且也曾多次進中南海給黨和國家領導人表演相聲,不幸的是在文革時期,劉寶瑞遭到了嚴重衝擊和破壞,最後在下放的山村中,被批鬥至死。
劉寶瑞的相聲技藝高超,尤其是表演的單口相聲,既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學性,其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博採眾家之長,逐步形成了“使活”細緻、瓷實,“包袱兒”別緻、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憑藉高超的表演水平,劉寶瑞也贏得了“單口大王”的稱號。
張壽臣的單口相聲功底超過劉寶瑞
張壽臣是相聲界的一代宗師,其師承相聲名家焦德海,由於在壽字輩中拜師最早,且威望最高,因此成為了壽字輩的門長。
張壽臣生於1899年,父親是著名的評書藝人張誠甫,張壽臣早年就在北京學藝,後在天津演出,並和萬人迷李德鍚搭檔表演,李德鍚出走並暴斃東北後,張壽臣成為當時最受歡迎、威望最高、最有能耐的相聲演員,經常演出爆火,並首次作為相聲藝人到電臺錄製節目。
張壽臣
張壽臣晚年致力於單口相聲的表演傳承,著名曲藝評論家薛寶琨教授評價他:“張壽臣建國以前就是大師,傳統的單口相聲經張壽臣之手,達到經典的程度。”幾十年的相聲表演生涯,使得張壽臣的相聲造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表演單口相聲可謂座無虛席,一票難求。不過遺憾的是張壽臣建國後,表演不多,留下的音像資料更少,以至於現在觀眾對其知之甚少,但要說單口相聲水平,恐怕張壽臣還要在徒弟劉寶瑞之上。
馬三立單口相聲水平不亞於劉寶瑞
單口相聲表演難度較大,因此一般相聲演員大多都選擇對口相聲,有固定的搭檔,雖然偶爾也表演個小段,但是主要精力還是在對口相聲上。馬三立在解放前就已經成名,和侯寶林、張壽臣、常寶堃等並列天津最受歡迎的五檔相聲演員,而解放後,馬三立更是將馬氏相聲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晚年,馬三立的相聲水平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是相聲界技藝水平的高峰。
馬三立
馬三立在搭檔王鳳山去世後,並不再表演對口相聲,而是專業從事單口相聲表演,當時的馬三立已經是數十年的功底了,別說表演單口相聲,就是往臺上一站,渾身都是包袱,所以馬三立晚年的許多單口相聲個頂個的都是經典,不過由於年齡原因,馬三立的單口相聲段子都不長,和劉寶瑞長篇的單口相聲屬於不同型別,各有千秋,但就水平而言,兩人也可以說難分伯仲。
-
3 # 鹹魚茶館
劉寶瑞被稱為單口大王,並不是因為他單口能力第一,而是他的單口最具有代表性,特點最鮮明,而且後世模仿的人很多,而且多多少少都能模仿出來那麼點味道。
單口相聲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小故事小笑話,每個大師名家,對於如何講故事的方法都有各自的心得。
比較典型的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基本不帶情緒的,純粹講故事型,你聽著四平八穩和風細雨,甚至有點清湯寡水。但其實這種平靜背後,有著非常高深的表演技法,聽者自己會隨著演員的講述,慢慢地投入情緒,不自覺地帶入劇情跟角色中,典型人物是張壽臣、馬三立、趙佩茹。
第二種是情緒特別外放的,連講帶演型,在切換不同的角色時,演員的情緒會有明顯的變化,而且會帶上一些身上動作,以及方言倒口等。觀眾的情緒能否投入,主要看演員的賣力氣程度,典型代表是馬志明、郭德綱,以及現在大部分青年相聲演員。
第三種是情緒有條件的呈現,巧妙的穿插在故事中間,配合角色的情緒起伏而起伏。但這種節奏的掌握非常困難,做好了不但能夠讓觀眾輕易區分出每一個角色包括沒臺詞的工具人,還能回味無窮進入沉浸式體驗,達到百聽不厭的效果。做不好就會變成灑狗血,每次情緒輸出都是無比生硬,突然冒一句或者莫名砸夯,觀眾會有一種被強行喂蒼蠅的感覺,難受到無以言表。做得好的有蘇文茂、常寶霆等,做到極致的有劉寶瑞、常連安,而做得不行的車載斗量一抓一大把。
正因為有完全不同的表演風格,而且同一個段子,大師們用不同的風格也能演出不一樣的精彩來,所以很難用同一個標準去評判誰的風格更好。
比如傳統單口《吃餃子》,張壽臣、劉寶瑞、馬三立、郭全寶、陳湧泉、姜寶林等人都演過,但效果完全不一樣。劉寶瑞透過細緻的塑造人物,讓觀眾能夠輕易區分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這裡面矛盾衝突最集中的老三跟老四,任何風格的演繹都是可以區分的,最難演的其實是老大跟老二,兩人都護著老四,而且有點厭煩老三,但他們的性格衝突又不一樣。老大是處於家長的權威,想要讓四兄弟順順利利一起進京趕考,不要因為老三老四不合弄得一路上烏煙瘴氣,所以他對老三的態度是既要管又要哄。而老二是嫌老三太麻煩,處處針對老四,惹得大家都不安寧,所以他更多的是賭氣加膩歪。所以劉寶瑞在刻畫老二的時候,在情緒上會有一個提升,比如用筷子捅餃子時,老二那句“我就愛吃丸子湯你管著嗎”,劉寶瑞特意加了一句“我捅捅捅”,觀眾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賭氣”這個性格特點。
而其他人演繹時沒有用這種細微情緒去區分老大跟老二,所以這兩個角色往往會感覺是同一個人,都是向著老四而且打壓老三。
在最後收尾的底包袱時,其他人包括馬三立的版本,都是特別利索的進入底包袱,老四在得到老大提示之後,直接就開始一連串的七言詩“我把大雁說一說,清晨出窩把食打,展翅搖翎往前挪,飛過三里桃花店~~~”
但劉寶瑞卻加了兩個看似很囉嗦的處理,讓老四這個形象徹底豐滿起來。第一個是老四知道老三針對他,所以本來準備賭氣,故意說一個字就吃一個餃子,結果被老大給吼住了,讓他多說多吃。而老四本來只准備了一個字,所以他後來要啪啪啪說那一大竄,是需要思考時間的,而這段思考時間,劉寶瑞透過重複之前的幾句詩,以及老四反覆向老大問遊戲規則,把觀眾也帶入了“老四其實在想辦法破題”的情景,所以後來老四突然靈光一現,然後底包袱很自然就抖出來了。
而其他老先生放棄這段“絮叨”的對話,直接讓老四說出一連串七言詩,就像早就準備好似的,容易讓觀眾覺得老四其實並不老實,而是故意在耍老三,前面就是故意說一個字,就是利用規則偷懶,現在多說才能多吃,老四比誰的話都多,這樣感覺他比老三更像個反派。而劉寶瑞給老四加入了“思考破題”,用行話說就是“撲盲子”這個情節,實際上呼應了一直都在強調的“老實但不傻”這個人設,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起來了。
在其他單口相聲中,劉寶瑞類似的細節處理多不勝數。比如最廣為人知的《官場鬥》,不但劉墉、乾隆、和珅三個主角進行了細緻的刻畫,其他配角幾個王爺,張成劉安等,都有非常獨立的人設跟代表臺詞,而且每個人展示性格的時候,劉寶瑞都會用獨特的旁白進行說明,這樣就讓角色識別度極高,甚至隨便說一句臺詞比如“怎麼著中堂我們反吶”、“來一盤”、“說得我心裡好難過啊”,不用特意標註,熟悉的觀眾都能瞬間分辨出角色來,這就是劉寶瑞這種“絮叨”式刻畫的優勢。
但這種細緻的角色刻畫跟情緒呈現,並不是適用任何作品,尤其是一些本來故事節奏就很快,而且劇情跨度比較大,需要一氣呵成的段子時,劉寶瑞的風格就會不那麼討喜,甚至可能會成為累贅。比如《山東鬥法》,常連安的版本明顯就比劉寶瑞的更好,不但一氣呵成地將劇情呈現給觀眾,而且人物的塑造也非常到位,各種心理活動也點到為止,全篇聽下來毫無尿點。但劉寶瑞版本就顯得過於細緻,人物心理活動太多,旁白也稍顯密集,劇情流暢度就不如常連安版本。
還有一個典型就是《買猴》,雖然這是個對口相聲,但同樣能夠證明劉寶瑞風格並不是萬能的。馬三立版本的幾個角色都是臺詞簡略,但性格特點都在劇情推進以及旁白中完整呈現,所以節奏偏快效果也非常好。而劉寶瑞用大量的角色臺詞以及細緻的旁白敘述來塑造人物,把劇情幾乎是一句一摳地去細化,尤其是馬大哈跟愛人通電話那裡,劉寶瑞細緻到把如何寫錯通知的每一個節點都展示出來,雖然這讓劇情更豐滿一點,但其實一句話帶過更好,因為“把猴牌肥皂寫成猴”本來就是完整的劇情,再加入“到底怎麼一步步把猴牌肥皂寫成猴”並不能提升劇情深度,只是在為了細緻而細緻而已。
這也是馬三立跟劉寶瑞最大的區別,一個適合情緒投入較少,節奏明快的小笑話,一個適合情緒層次感較強,人物性格較豐富,劇情更復雜的完整故事。劉寶瑞經典的段子《官場鬥》《日升三級》《日遭三險》《化蠟扦》《珍珠翡翠白玉湯》等,馬三立怎麼說都只能寡淡如水。但馬三立的經典單口《逗你玩兒》《八十一層樓》《撓撓》等,劉寶瑞的風格也會顯得比較拖沓,假象一下小偷偷衣服的每一個動作都細緻刻畫,而小虎再追加一段心裡獨白,然後再喊奶奶他拿XX了,這就太囉嗦而且無趣了。
而對於那種需要全程投入情緒,而且表演成分更多的段子,劉寶瑞也會難以演出“單口大王”的效果。比如兩段非常有代表性的單口相聲,郭榮啟的《打牌論》,馬志明的《糾紛》,這就是情緒密集,而且肢體動作也更多的段子。郭榮啟能夠透過語調跟語速的切換,把幾個形象鮮明的牌友展示出來,尤其是老太太那一段類似於貫口節奏的獨白,堪稱“學”的極致呈現,但劉寶瑞的陰陽嗓跟語速就無法演繹出郭榮啟的效果。而馬志明透過自己真實經歷創作的《糾紛》,透過兩種語調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以及兩人在密集對話中的矛盾起伏,直到後來握手言和的過程,劉寶瑞慣用的技法也是難以勝任的。
說白了,每個大師自身條件不同,拿得動的段子也不一樣,而且每個人擅長塑造的角色型別也是千差萬別,比如郭德綱最擅長塑造的“處處被迫害天天被打壓”這種祥林嫂式形象,劉寶瑞百分之百塑造不出來。但郭德綱演繹劉寶瑞的經典段子,也只能用他擅長的一驚一乍式講述,用碎包袱代替劇情推進,彌補自己角色塑造能力跟劇情掌控力的嚴重不足。
綜上,劉寶瑞之所以是單口大王,是因為他演繹的大部分單口相聲,都是跟他優勢完美契合的,所以其他人也只能陪跑,或者在盲目模仿的道路上一條路走到黑。
-
4 # 忙裡偷閒18539
沒有,幾位老前輩的單口都有自己的拿手活,不如劉先生全面,怹借鑑了多種藝術形式後把故事呈現給觀眾,百聽不厭;當然啦也是因為張壽老對徒弟嚴格要求才使笑話的情節更合理,人物更立得住!
回覆列表
常寶華的父親常連安單口相聲非常好,山東鬥法那個單口相聲比劉寶瑞那個版本火爆的多。只不過,和劉寶瑞相比,錄音太少了。劉寶瑞同時代和後來年輕的,還真的找不出來和他同樣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