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羅科普
-
2 # 獵奇動物社
我們這不但吃知了的若蟲(知了猴),還吃知了(蟬),粘知了可是我們這小孩子的一大童年趣事,如今是用專門的粘知了杆(與魚竿有些相似),然後末端纏上小孩子玩的“小手”,一旦把小手貼在知了的翅膀上,它就插翅難逃了。
這個活可是有技術含量的,首先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因為知了趴在樹幹上,其體色與樹皮的顏色比較相似,尤其是榆樹上的知了,很難發現。其次,手不能抖,因為知了杆的末端很細,手輕輕一抖末端就來回的晃動,最後要慢慢接近知了,然後對準它的翅膀戳下去,才能粘到知了。
“小手”粘知了
這還是“先進裝置”,我們小時候用的是竹竿,長度不夠就將一粗一細的兩根竹竿用鐵絲綁起來,然後沒有“小手”,就用偷偷用麵粉洗出麵筋來纏在竹竿頭上,去粘知了。記得小時候,我負責粘,弟弟負責摘,兩三個小時我們哥倆就能粘200多個。
不過,近些年,知了明顯的比以前少多了,前幾年我想著再去體驗一下小時候的樂趣,結果一個下午,我們哥倆就粘了四十多個。但是,今年又不一樣了,前幾天弟弟給我打電話,他自己在老家一中午又能粘一兩百個了,而且在城市裡,今年的蟬鳴比往年更加的響亮,可見,知了今年確實比往年要多,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知了為什麼曾經大幅度的減少?
01 常見的蟬
知了學名蟬,屬於蟬科下的昆蟲,在中國比較常見的蟬以黑蚱蟬、蛁蟟、蟪蛄這三種為主,其中黑蚱蟬是最常見的,它們有著黑色的外殼,透明的蟬翼,體型也明顯的比另外兩種大,我們聽到的蟬鳴有99%是它發出來的,不過能夠發出鳴叫的黑蚱蟬是雄性,它們與雌性最大的區別就是腹部與胸部之間(腹面)有兩個半圓形的蓋板,裡面就是它的音室。
蟪蛄是一種小型的蟬,它們體色以灰色為主,比黑蚱蟬小了不止一倍,翅膀也是灰色,上面有一些黑褐色的斑點,它發出的聲音是連續的比較刺耳的類似於“吱~”的叫聲,它們通常會趴在白楊樹和榆樹上,由於體型小,體色更接近於樹皮,所以非常的難找,以前去粘知了,幾個小時也就粘五六個。
最後是蛁蟟,蛁蟟又叫嗚蜩、鳴鳴蟬,學名斑翅透蟬,它的體型介於黑蚱蟬和蟪蛄之間,屬於一種中型的蟬,它們的出土時間要比二者都要晚,往往聽到蛁蟟的叫聲,蟬也就能再叫個十幾二十天了。而且蛁蟟的叫聲類似於“嗚悠~嗚悠~哇”(擬聲詞),所以我們老家叫它“無憂哇”。
除了出土時間和叫聲的區別外,蛁蟟的體色也明顯不同於前兩者,它有著透明且帶有黑色斑點的翅膀,身體以暗綠色為主,這傢伙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非常的難粘,警惕性不是一般的強,有時候人剛剛走到樹下它就停止鳴叫飛走了,所以以前一個夏天也就能粘不超過5個蛁蟟。
02 蟬減少的原因
蟬的減少並不是某一種種類,而是常見的蟬都減少了,而它們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捕捉。蟬的一生其實並不容易,它們從樹上樹枝皮下的卵開始就開始了自然損耗了,除去一些不能孵化的卵以及被一些寄生動物寄生的卵(比如蚋就喜歡在蟬的卵中產卵,這種現象叫做卵寄生),能孵化的只有一小部分,然後它們隨風落到地面上,如果落到了堅硬的路面上,基本上就死亡了,只有落到鬆軟的地面上,它們才能進入地下。
在地下它們要度過至少3年的時間,然後才能爬上樹枝變成蟬,而在中國幾乎全國範圍內都有吃知了猴的習慣,所以大多數的知了猴還沒有來得及變成蟬就被人抓走吃掉了。
而在一些像地區甚至有吃蟬的習慣,比如我們這,此時再加上粘知了的損耗,知了的數量顯然是逐漸的下降的。
第二:樹木相關。樹木的砍伐也是知了的一大“殺手”,舉個例子,在我們老家南邊有一條河,以前河的兩岸成排的大樹,小時候我自己都抱不過來,我們以前粘知了能粘幾百個就是在這些大樹上,但是這些樹在後來都被砍伐掉了,之後,這裡的知了幾乎就消失了。
這是因為大樹砍掉之後,它們很難找到孵化的地點,而且即使在附近的一些灌木叢上孵化了,它們也沒有足夠的食物(樹木的汁液)生存,於是一些知了只能飛到莊稼地裡,然後被農藥噴灑殺死,因此,曾經一些比較高大的樹木被砍伐,也是知了減少的原因之一。
為何今年的知了會比往年多?
知了的數量增加其實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今年知了對往年多的原因:
第一:捕捉量少了。以前,在農村一到夏天,幾乎全家都會出動,或者晚上去抓知了猴,或者白天去粘知了,但是如今不同了,農村留守的人越來越少了,大部分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他們最多也就是在自家附近找一下知了猴。,
而且如今的小孩有手機、電視,也很少願意頂著大太陽去粘知了,因此,捕捉量少了,給了知了喘息的時間,這樣只需要給知了6年左右的時間(兩個繁殖週期),它們的數量就能明顯的增加。
第二:樹木多了。近些年隨著國家大力的對環境整治,一些原本光禿禿的河岸、山頭也逐漸的鬱鬱蔥蔥了,而樹木的生長是需要時間的,一般情況下,知了會待在離地至少3米以上的樹上,而曾經砍掉又種上的樹也逐漸的長到了適合它們棲息的高度了,所以,它們的棲息環境和繁殖場所多了,也是它們數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三:天氣相關。今年的天氣比往年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是高溫,今年夏天的高溫天氣明顯的比往年要更長,這其實與溫室效應有很大的關係,而高溫是知了猴出土必備的條件之一。
其次是溼度,知了猴在出土前會在地面上開一個針眼大小的孔,這是它們判斷光線以及溼度的孔,而今年夏天的雨水明顯的多於往年,這也給了知了猴出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寫在最後
今年的知了確實比往年要多,這與這些年人為的捕捉、生態的變好以及今年雨水較多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這或許是件好事,因為知了雖然吸食植物汁液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害蟲,但是它們本身對汙染的耐受能力低,對環境的要求較高,而且它們在夏季是許多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比如一些鳥類,所以,這是生態在逐漸變好的一種標準。
最後,蟬鳴雖然有些吵人,但是沒有蟬鳴的夏天好像是不完整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尤其是前幾年。
-
3 # 前行一細心蓋爾9f5
小時候得知了很多到處可以聽到它們的叫聲,告訴大家天氣進入炎熱時期數伏天開始。現在得知了(蟬)越來越少己被人無味地吃掉,今年比往年多也許是天氣太熱或吃得人少了吧,希望以後能聽到更多的蟬鳴聲。
-
4 # 愉悅的花貓IH
回答問題,捕捉量少了,人吃得也少了,以前在農村一到夏天幾乎全家都出動,樹木多了,白天粘知了,但是如今不同了,國家大力環境,一些原本光禿禿的河岸,山頭也都是好多樹木,天氣相關,但是今年的天氣和往年也不一樣的感覺
-
5 # 狙擊熱瓜
我來回答。知了,也叫蟬,小時候叫若蟲。小時候生活在地底下,長大了生活在樹上,靠吸食樹汁為生。會叫的都是雄的,為了吸引雌的來交配。
那麼今年的知了為啥這麼多呢?有學者則認為這可能是今年氣候導致的知了在相對集中地出土繁殖。還有可能是昆蟲的導致數量本身也會像果蔬結果那樣有大小年的區別,剛好今年是大年,各種蟲子都多。就比如今年的廣翅蠟蟬的數量就非常多,佔領了紅樹林。
其實很多地方的人都吃知了猴的,知了猴做法也多,有爆炒、油炸、燒烤等,知了猴的皮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既能吃也能入藥,渾身是寶。
-
6 # 獨上蜀山望天涯
知了一般也是有大小年,就是一年多一年少,交替迴圈。我們皖北碭山,知了猴是美食,價格昂貴,差不多1塊錢一個,碭山到處都是梨園,每年夏天當地百姓都在梨園捉知了猴來賣,少部分自己吃。一個季節全家也能收入幾千塊錢,是一個不錯的收入。不過最近幾年知了猴越來越少了,是因為碭山人捉知了猴的方式有點涸澤而漁。他們會在樹幹上粘一圈透明膠帶,讓知了猴爬到膠帶處就上不去,然後直接捉走,這樣一來知了猴就逮盡了,沒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幾年知了猴,幾乎沒有了,很難再逮到,也少了這份收入,這種涸澤而漁的方式,不知道當地百姓有沒收到教訓。
-
7 # 奮發有為鋼筆Igv
現在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綠他率都非常高,山青水秀,城市公園密佈,街道公路兩側綠樹成蔭,這些都是知了生存的最好環境,今年春天天氣溫暖,雨水充足,知了猴在地下很容易成長後破土而出,又沒有人去捉來吃,所以今年的知了就特別多了!
-
8 # 鄉村四月了蠶桑
十幾天前聽到蟬聲的時候,我還在想,今年的蟬為什麼少了很多?記憶中的蟬聲是鋪滿整個夏天的,就像是在耳邊轟鳴,會吵得讓人午睡煩躁的。可以這麼說,夏天就是蟬鳴的味道。但如今,只能偶爾聽個蟬鳴了。因此,看到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的感受還真是不同呢。也許,我這邊的蟬跑到了你那邊去鳴叫了吧。
-
9 # 秋陽分享
多嗎?我們這得知了都快銷聲匿跡了,白天都很少聽到知了叫了。
你們那晚上是不是沒有人出來抓知了,導致知了的數量逐年增多,氾濫成災。
我們這一到晚上,公路兩旁的樹下堆滿了亮點,只有極少的知了能逃過我們眼睛,爬到樹高處蛻變成蝶。
知了含有大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極高,並且還具有清熱解毒,增強體質的功效,全家老少皆宜食用。
-
10 # 簡艾紅
因為今年的氣候變暖加重了,地球自轉也加快了,一天已經沒有到24小時了。
地球自轉變快使得蟬快速成長,氣溫也高,使得蟬快速發展到成蟲。
為了給地球將溫,請綠色出行,為節能減排做點貢獻。
-
11 # 飄過的死神
不光是知了(蟬)其它很多昆蟲也逐步猛增了很多,這些都是地球環境因素導致!昆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物種,進化過程複雜,多樣化,進化次數最多最頻繁。最主要的是昆蟲和地球環境密切聯絡……昆蟲會根據環境的鉅變不斷進化……同時也增強自身免疫系統!環境越是符合昆蟲的生存條件……它們的生存能力越強,繁殖越快,越多。就拿很多遠古時代的昆蟲來說:它們的後代一代比一代強,一代比一代優越!沒有被地球環境所淘汰滅絕!反而繁衍了更多種類和後代!如今的現象正是體現了地球環境的鉅變!
-
12 # 榴蓮望返206545
知了的一生,至少有好幾年,由於種類不同,壽命長短差異很大,據說最長的有十幾年,最短也有二、三年吧。知了的卵變成幼蟲到地下,過幾年的地下生活,等到鑽出地面脫殼變成成蟲,生命就快到盡頭了,交配產卵後,一生使命完成,不久就死亡了。
這一年的知了是多是少,就要看這批知了被它們的母親產下那一年,它們的兄弟姐妹是多是少了。如果那一年知了少,產卵少,或者所產卵成活率低,這一年出來的知了就少。反之,出來的知了就多。影響知了繁殖的因素,可能還有氣候原因,如果這一年夏天特別乾旱,可能出的知了就少。也許是在地下的知了幼蟲能感知地面的乾溼,如果不適合它出來繁殖,它就推遲出來。也可能地面太乾,它鑽不出來,憋死在地裡了。在農村的人都有個經驗,夏天雨水多的年份,知了就多。往往夏天連陰雨過後,知了就熱鬧了。
知了的生活,離不開樹木,知了要在樹枝中產卵,卵變幼蟲鑽入地下,要靠吸收樹根汁液生活。近些年,到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樹木多了,知了的生存空間大了,自然就會逐漸多起來。
-
13 # 劃破雲天
自然環境的改善,生態的變好,綠色植物的茂盛,讓地球除了人類,其他的生物有了更好的生存與棲息場地,這就知了變多的原吧?
回覆列表
今年的夏天絕對與眾不同,太熱了!
全國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的高溫,“公路煎雞蛋”、“熱射病”和“中暑”均是網路炙手可熱的搜尋名詞。
很多市民也紛紛表示,今年的知了叫聲比以前大不少,感覺數量也比往年多很多,是不是和今年異常高溫有關?
先說答案,兩者的關係並不大,因為今年的蟬,不是今年出生的,早幾年前它們就已經存在了,可以用知了低調的一生來解答。
知了,也叫蟬,70後80後肯定非常熟悉。
小時候,每年夏天都會去抓知了,找知了殼,我們這邊不流行吃知了,我也沒有收集知了去賣,純粹就是覺得好玩。那時候覺得知了叫起來很吵很煩,天天都想讓它消失,現在生活在城市聽得少了,又覺得夏天少了什麼似的。
全球已知的蟬有3000多種,大多數體型只有2-5釐米,也有天生巨大的品種,最大的蟬身長7釐米,翼展有18-20釐米。
壽命很長,平均3-7年,極端17年
昆蟲種類很多,因此壽命長短不一,短的像蜉蝣,朝生暮死,長得像白蟻蟻后,正常可以活二三十年,極端的甚至可以活六七十年以上。
我們常接觸的昆蟲,像蚊子蒼蠅壽命都很短,因此大多數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蟬壽命也不長,夏天過完肯定死了。
但事實上,在昆蟲界蟬算是長壽的,一般來說是3-9年,有的品種甚至達到了13年17年。
只是它的一生,很低調,絕大多數是在地下,只有十幾天是在地上。
蟬鳴:生命的絕唱
蟬出土的原因也很明確,家裡蹲著是找不到物件,得到外面來找。
每年的六七月份,為了能儘快找到物件,雄蟬就會不停鳴叫、煽動翅膀吸引雌性,雌性因為發育不完善不會蟬鳴,只要靜靜等著挑選即可。看對眼後,兩者交配繁殖,雄蟬會很快死亡,而雌蟬會在產完卵後結束生命。從出土到死亡,一般只有15天左右。
雌蟬會將卵產在樹的樹皮裡,樹枝上有幾百個密密麻麻的小孔,就是雌蟬下的卵。
卵利用樹的汁液發育長大,成為若蟲。
被“寄生”的樹枝因為營養不良,風一吹就會掉到地上,然後樹枝裡的若蟲就會用前腳挖掘,鑽入土裡,深度可達2.5米,開始了蟄伏在地下的生活。
隨著品種的不同,蟬在地下的時間也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蟬的最後一次蛻皮(若蟲變成蟲的成年儀式)要在地上完成。
一般來說,若蟲爬出地面是在黃昏或者晚上,而且是在雨季過後,土地鬆軟的時候,它找一個植物並用強壯的前腳固定身體,開始最後一次蛻變。
整個蛻皮過程持續一個小時,剛蛻皮的蟬和我們常見的褐色蟬不同,是綠色的,翅膀也很軟。但很快,它就會成長為我們熟悉的成蟲蟬。
成蟲的壽命很短,一旦成年,就會馬不停蹄地開始找伴侶,新的生命又開始輪迴了。
今年的知了真的比往年要多得多嗎?
目前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做過相關的研究,市民的感受大多是偏主觀性的,不一定準確。
廈門有市民表示,蟬聲比以往大,但當地一位綠化專業人員測試過蟬鳴的分貝數,在72-83分貝之間,屬於正常的蟬鳴音量。
我覺得,有人認為蟬比往年多,比往年吵,並不是知了多了,而是知了的出土時間相近的關係。
每年都有人抱怨知了多叫聲吵,也每年有人因聽不到蟬鳴而惋惜,只能說,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
很多地方有吃知了猴的習慣,知了猴營養好,蛋白質高達72%,且有治病療效,自古就有吃知了猴的習慣,香酥金蟬就是魯菜中的一道名菜。
今年,知了猴的價格比往年漲了十幾塊,最便宜的90元/斤,貴的要賣110元/斤,在這樣的情況下,蟬怎麼可能多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今年雨水多且集中,蟬出土後蛻變成成蟲,一般都要在雨季之後,這就造成蟬出土時間都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鳴叫求偶,自然會讓人覺得今年的蟬特別多,特別吵。
最後
“讓人聽見你的聲音沒那麼容易!”、“出頭之後就是死亡!”、“耐得寂寞,方能一鳴驚人!”……
人們對於蟬的評價還蠻兩極化的,推崇它的人,認為蟬耐得住寂寞,是個成大事的,而想不明白的,則疑惑“地下幾年,地上幾天”的生活方式,蟬圖啥?
說實話,這些都是瞎操心。
每種生物都有其固定的生活方式,也有其追求一生的目標。只是人的追求很複雜,也很多樣,而對於蟬來說,它只追求兩件事:活下來和繁衍!
地下蟄伏,就是為了能更好地活下來,而冒險露面,則是為了繁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