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曆年間為準)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鬥)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僕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追問: 我說的是 佛教 中的無明 回答: 據 天台宗 之說,依空、假、中 三觀 可斷除見思、 塵沙 、無明三惑。
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曆年間為準)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鬥)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型檔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型檔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僕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追問: 我說的是 佛教 中的無明 回答: 據 天台宗 之說,依空、假、中 三觀 可斷除見思、 塵沙 、無明三惑。
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 中觀 所斷之物件。關於斷除無明者,在 天台 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迴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回向中,最後之第十回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覆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之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 本經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 大智度論 卷四十三、成實論卷九、 成唯識論 卷八、 瑜伽師地論 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經論卷八、 俱舍論 卷九、卷十九、 摩訶止觀 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