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半坡博物館
關於中國遺址博物館的起源,中國遺址博物館的雛形應是孔子的故里。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在曲阜闕里將孔子所居的三間房作為紀念孔子的廟堂。孔子葬地魯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孔子冢大一頃,後世在廟堂中藏孔子的衣、冠、琴、車、書。孔子廟堂以孔子的故居、墳墓為基礎,儲存、陳列著孔子的生活、學習、著述的器物,還有弟子們的演禮活動,具可以說有了遺址博物館的早期形態。但它只是在遺蹟原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場所,還不能稱作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的所在之地有很多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廢墟”,尤其是考古類遺址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的興建,以及由此而來的觀眾參觀,其中所包含的情緒與懷古詩中所表達的是有相似之處的。它向人民展示了本地區,特定時代的歷史,迎合了人們對往昔的懷念憂思與尋根的文化溯源心理。
在興建遺址博物館的時候,由於博物館是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的,在記錄往昔的同時,也會在遺蹟之上進行一些重建,這就會涉及到一個原址“原真性”的問題。遺址博物館中的原址保護展示就是一個保護遺址“原真性”的極好方式,遺址博物館中的“遺蹟區”可以說是最貼近遺蹟本真的一個部分了,而在原址之外的文物陳列、說明介紹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遺址。一般博物館在展示文物時,往往也會用到場景復原的方式,幫助觀眾“回到過去”體驗文物原來的情境。而遺址博物館本身就儲存有原來的情境,能夠自然而然地將過去與今天連線起來。
西安市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儲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博物館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噴泉(遺憾的是那天噴泉沒有噴水),噴水池裡是清清的長有水草的池水,碧綠的池水恰似一池翡翠,紅紅的游魚在幾片枯敗的荷葉下游來游去,水池中間有一尊雕塑:一位清秀的遠古少女半蹲著身子,面帶微笑,用雙手傾斜著一隻尖底瓶,正儀態嫻雅地從尖底瓶裡往外倒水,尖底瓶裡的水一直往下流淌著,恰好流到了下面的噴水池裡。據導遊說這就是博物館裡的著名雕塑——半坡姑娘。
呵,半坡姑娘,你帶著永恆的微笑,你是從遙遠的河邊剛剛汲水回來嗎?你的裙裾邊還帶著青草上的晨露;呵,半坡姑娘,你也愛美嗎?你的手腕上帶著用貝殼做成的精緻的手鍊;呵,美麗嫻雅的半坡姑娘,你是負責氏族公社的用水嗎?你辛勤勞作的身影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美德啊!望著這尊古樸而生動的雕塑,我的思緒飛到了遙遠的6000年前,飛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線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訊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象!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開啟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西安市半坡博物館
關於中國遺址博物館的起源,中國遺址博物館的雛形應是孔子的故里。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在曲阜闕里將孔子所居的三間房作為紀念孔子的廟堂。孔子葬地魯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孔子冢大一頃,後世在廟堂中藏孔子的衣、冠、琴、車、書。孔子廟堂以孔子的故居、墳墓為基礎,儲存、陳列著孔子的生活、學習、著述的器物,還有弟子們的演禮活動,具可以說有了遺址博物館的早期形態。但它只是在遺蹟原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場所,還不能稱作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的所在之地有很多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廢墟”,尤其是考古類遺址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的興建,以及由此而來的觀眾參觀,其中所包含的情緒與懷古詩中所表達的是有相似之處的。它向人民展示了本地區,特定時代的歷史,迎合了人們對往昔的懷念憂思與尋根的文化溯源心理。
在興建遺址博物館的時候,由於博物館是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的,在記錄往昔的同時,也會在遺蹟之上進行一些重建,這就會涉及到一個原址“原真性”的問題。遺址博物館中的原址保護展示就是一個保護遺址“原真性”的極好方式,遺址博物館中的“遺蹟區”可以說是最貼近遺蹟本真的一個部分了,而在原址之外的文物陳列、說明介紹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遺址。一般博物館在展示文物時,往往也會用到場景復原的方式,幫助觀眾“回到過去”體驗文物原來的情境。而遺址博物館本身就儲存有原來的情境,能夠自然而然地將過去與今天連線起來。
西安市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儲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博物館的正中央有一個圓形噴泉(遺憾的是那天噴泉沒有噴水),噴水池裡是清清的長有水草的池水,碧綠的池水恰似一池翡翠,紅紅的游魚在幾片枯敗的荷葉下游來游去,水池中間有一尊雕塑:一位清秀的遠古少女半蹲著身子,面帶微笑,用雙手傾斜著一隻尖底瓶,正儀態嫻雅地從尖底瓶裡往外倒水,尖底瓶裡的水一直往下流淌著,恰好流到了下面的噴水池裡。據導遊說這就是博物館裡的著名雕塑——半坡姑娘。
呵,半坡姑娘,你帶著永恆的微笑,你是從遙遠的河邊剛剛汲水回來嗎?你的裙裾邊還帶著青草上的晨露;呵,半坡姑娘,你也愛美嗎?你的手腕上帶著用貝殼做成的精緻的手鍊;呵,美麗嫻雅的半坡姑娘,你是負責氏族公社的用水嗎?你辛勤勞作的身影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美德啊!望著這尊古樸而生動的雕塑,我的思緒飛到了遙遠的6000年前,飛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
凝視著那枚精緻的骨針和那隻精美的魚鉤,我不禁驚詫於古代人類的智慧。骨針,有尖端、針眼,可以穿上植物纖維縫衣服或連線物品。穿過這枚骨針,時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製它,他們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來創造出他們所需的物品。在當時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後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釣鉤,捲曲著,那樣自然,現代的魚鉤也不過如此,只是製作材料不同罷了。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裡抓魚時,發現前端有叉的木棒總能捕到更多的魚,並且有很多是掛在叉叉上;或許經過很長時間他們才觀察到這一點,但終究是觀察到了:鉤狀能捕到很多魚!於是這個訊息傳開了,很多人又開始嘗試,於是又過了很長時間,又發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象!骨針上的那個小孔——針眼,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何其簡單,而在那遙遠的原始社會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經過了多久才摸索出來的。
開啟歷史這扇大門,我走進了半坡時代,又從那裡走了出來,我得到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認識了幾塊陶片、幾根骨針、幾把石刀嗎?不,我們要接受歷史,還要去思索歷史,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輕輕揭開克里奧女神的那層面紗,讓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