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說疑》第二十七章 羽惑

    紅林悟道《韓非子-說疑》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講解了不法權臣利用君主“從眾”用人的心理,透過製造內外聲譽,讓君主徹底信任自己將治國大權委任於己。

    不法權臣奸邪之處不僅在於結黨營私製造良好聲譽,更可怕的是偽造培植外國使節制造外部聲音,影響在本國國君。在朝見君主時明講國事暗譽奸臣,讓國君認為連外國使節都說他好,那麼此人就是天下最為賢能的人才,自然毫無戒備的放心將治國的大權委任於他。這就是奸臣利用君主“從眾”用人的心理一步一步為自己創造聲譽,繼而獨攬大權,為篡權奪位做準備。

    對於君主身邊不法權臣的奸邪行為,並不是所有的朝堂臣子都視而不見,還是有人明裡暗裡地告訴君主,如果委任此人重則君主甘願卑身讓位而居其下,輕者賞賜高爵厚祿使奸臣得利。說這話的人不僅有國內的臣子,還有外國使臣也這麼說。

    有奸就有忠,有惡就是善,世間就是對立矛盾的統一體,這就是“道”,事物存在與發展的規律。承認幷包容對立的矛盾統一體的存在就是“德”。說明白一點就是承認現實,在此基礎與前提下,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具體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等。規律是自然的,發展也是自然的,結果當然是自然的。我們不能一說規律,認為就是好的。就宇宙而言,星體的運動就是規律。就人類而言,好好學習自然成績好,這是規律。不好好學習自然成績不好,這也是規律。就看你遵循哪一條了。

    不法奸臣遵循君主“從眾”用人的規律,順勢造名。忠良之臣遵循聖賢治國的規律,勸導君主。很可惜,世俗世界人是事物的主體,人為讓規律退居二線,才會讓本身圓滿的事物變得殘缺不全。

    不法權臣成功獲得治國的大權後,並沒有結束不法之為,這只是他真正不法的開始。問題的關鍵是當他踏上這條險路時,黨羽紛紛出謀劃策,為篡權奪位創造條件,首先就是堅定不法權臣的思想,肋力突破最後一絲君臣關係。

    韓非子非常形象地講述了這個過程。首先是現狀“夫奸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奸邪之意,則奸臣愈反而說之。”意思是奸臣位高祿厚,黨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奪君權的野心,其他黨羽就變本加厲地迎合他的心意。曲意迎合,順君而為,不僅是奸臣對君主,聚集在不法權臣周圍的臣子一樣在為。這就是風氣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黨羽會說:“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意思是,勸他說:“古代的所謂聖明君主,並不是父子兄弟依次傳授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內結成同黨,在朝廷外勾結地方勢力,威逼和殺害君主而謀求大利的。”這種說法打破了禮數與秩序,是一種不擇手段的做法。將弒君求利認定為合理之事,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不適用。

    當然,不法權臣還要明知故問一下:“何知其然也?” 你是怎麼知道是這樣的?黨羽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意思是舜逼迫堯,禹逼迫舜,湯放逐桀,武王討伐紂。這四個王,都是作為臣子而殺了自己的君主,天下卻都稱讚他們。考察四個王的思想,是出於貪得天下的野心;衡量他們的行為,是使用了暴亂的武力。然而這四個王雖說自管擴充勢力,天下的人卻稱讚他們了不起;自管顯耀名聲,天下的人卻稱讚他們很高明。這樣,威勢足以凌駕天下,利益足以壓倒一世,天下人都順從他們。

    這樣的論述有別於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尤其是“舜逼堯,禹逼舜”這是黃帝之後的歷史。但按《竹書紀年》的記載,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正統思想認為堯是禪讓君位於舜,舜禪位於禹。不法權臣的黨羽講的是堯舜禹、夏商時期的故事,那時還沒有禮制,更不要說法制。單從人性與個體的角度講,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意義,這是人的自然屬性。但從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角度講,這樣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是文明的退化。不符合時代的言論與思想,行動的結果必然是失敗。

    在禮教為主法制為輔兩者交替存在的春秋時代,還用“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的暴力思想奪取君主,這顯然不可能成功。

    【夫奸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奸邪之意,則奸臣愈反而說之,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

    凡事,不能與時俱進,在新時代的不用新思維辦事必然招致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話的藝術精闢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