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照千秋,夜空向來是各位大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景象,不止是寓情於景,更是營造了無數個瑰麗奇妙的星月夜。
“孤篇蓋全唐”,被冠以如此高絕評價的詩歌。其作者卻作品寥寥,所得佳作也僅此一首。與賀知章同為“吳中四士”,而且名揚上京。可《全唐詩》僅收錄了張若虛兩首詩歌,而非如同賀知章一般的待遇,被收錄了十九首。
究其原因,唐人鄭處誨在《明皇雜錄》已給出解答,“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雖一生官場失意,僅是官至從九品的兗州兵曹。張若虛卻憑其思想才華,讓他心中的春江花月夜流芳千古、經久不息。
01.宇宙人情,夜景意在筆先
按照當代科學理念以及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星空、月夜乃至宇宙,不過是在折射太Sunny線的各類星體及組合而已。以嚴謹與精確的科學角度來看,對於外物的所謂感慨與感知,只是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投射到物的本身上,且認為並相信這是物所固有的屬性。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這是王國維於詞人及詩詞的評價。
《春江花月夜》自然是以有我意識呈現無我之境,用無我之態描繪,從中一窺宇宙浩瀚。在詩歌中感知到的宇宙意識,其實是張若虛本人對於月夜星空的思考感悟。
聞一多說只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在各位大家的經典著作中,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人同宇宙的對話。
屈原會疑惑發問,天地從何而來?星辰如何形成?頗有優秀科學家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術鑽研精神。同代痴迷月亮的李白,會藉由月亮思鄉感懷,也會遙望夜空,思索另一端的盡頭是否有飄渺無蹤的神仙。魏武帝曹操對著一片燦爛星漢,會由衷抒懷自己的壯志豪情,興奮於前景如日月之行一般光明璀璨。
王國維有言,“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面對月夜,詩人們或激昂或憂思或無可奈何。只有張若虛,清淺又安寧地與月夜共生。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在這美妙的夜幕之下,可以是江流,可以是星月,可以是花林,可以是一切。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他以一種極其平靜的方式,回答自己對於宇宙的提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讓人感受宇宙的奇妙,甚至成為這奇妙。
02.哲學意義,天人合一之境
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的民族特點之一,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看成是相互聯絡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並把它看成是同一終極在不斷運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而其中至高的存在便如同《莊子·齊物論》所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
江月照千秋,夜空向來是各位大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景象,不止是寓情於景,更是營造了無數個瑰麗奇妙的星月夜。
“孤篇蓋全唐”,被冠以如此高絕評價的詩歌。其作者卻作品寥寥,所得佳作也僅此一首。與賀知章同為“吳中四士”,而且名揚上京。可《全唐詩》僅收錄了張若虛兩首詩歌,而非如同賀知章一般的待遇,被收錄了十九首。
究其原因,唐人鄭處誨在《明皇雜錄》已給出解答,“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雖一生官場失意,僅是官至從九品的兗州兵曹。張若虛卻憑其思想才華,讓他心中的春江花月夜流芳千古、經久不息。
01.宇宙人情,夜景意在筆先
按照當代科學理念以及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星空、月夜乃至宇宙,不過是在折射太Sunny線的各類星體及組合而已。以嚴謹與精確的科學角度來看,對於外物的所謂感慨與感知,只是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投射到物的本身上,且認為並相信這是物所固有的屬性。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這是王國維於詞人及詩詞的評價。
《春江花月夜》自然是以有我意識呈現無我之境,用無我之態描繪,從中一窺宇宙浩瀚。在詩歌中感知到的宇宙意識,其實是張若虛本人對於月夜星空的思考感悟。
聞一多說只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在各位大家的經典著作中,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人同宇宙的對話。
屈原會疑惑發問,天地從何而來?星辰如何形成?頗有優秀科學家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術鑽研精神。同代痴迷月亮的李白,會藉由月亮思鄉感懷,也會遙望夜空,思索另一端的盡頭是否有飄渺無蹤的神仙。魏武帝曹操對著一片燦爛星漢,會由衷抒懷自己的壯志豪情,興奮於前景如日月之行一般光明璀璨。
王國維有言,“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面對月夜,詩人們或激昂或憂思或無可奈何。只有張若虛,清淺又安寧地與月夜共生。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在這美妙的夜幕之下,可以是江流,可以是星月,可以是花林,可以是一切。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他以一種極其平靜的方式,回答自己對於宇宙的提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讓人感受宇宙的奇妙,甚至成為這奇妙。
02.哲學意義,天人合一之境
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的民族特點之一,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看成是相互聯絡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並把它看成是同一終極在不斷運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而其中至高的存在便如同《莊子·齊物論》所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