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92659891301

    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 2 # 使用者9781199678279

    忠孝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是國之根本,“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是立身之本。

    1、“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這個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

    2、“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指以人為本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3、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指正義,符合倫理:“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華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4、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

    5、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6、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 3 # 松海聽濤14

    1.忠:盡心盡力,忠誠無私

    2、“義”:公平正義,堅守原則。

    “義”本來含義是適宜。作為倫理學範疇的“義”,是指一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

    3、“禮”:恭敬尊重,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範。

    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係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識,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

    5、“信”:忠於職責,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意思是對自己的承諾過的事情負責任。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

  • 4 # 小白小白馬

    漢語詞彙,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出自《孟子·告子上》,為歷代儒客推崇。

    忠(忠君、忠誠、擁護)孝(孝順父母長輩等)仁(仁愛,為君者愛護自己的子民)義(義氣,一般對朋友)禮(禮節、禮貌等,待人接物、知進退等都有)智(聰明、睿智、智慧)信(守信、誠信等)廉(清廉)

  • 5 # 我想靜靜JCY

    友友問的應該是仁義禮智信吧。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問,白衣服上弄到碘伏了怎麼清洗,誰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