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世企會企業家聯盟

    系統思考法則

      任何一個人,都是活動在社會系統之中,他所進入的任何一個組織,也都是一個系統。他的行為活動選擇不免要受到他所活動於其中的系統的影響。所以,要讓這特定他人——被管理者把工作做到位、做好,也就必須系統思考。所以,管理學的第八定理,也就是系統思考定理,目的在於回答如何系統思考的問題。

      系統思考的全面程度與整體統一、普遍聯絡、發展變化、相互制衡、和諧有序及中正有矩六大觀念貫徹落實的全面程度正向關。

      1. “ 整體統一觀念,也就是把自己納入所存在於其間的組織,並把其組織納入所存在於其間的社會,把其社會納入所存在於其間的世界,作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進行思考。思考社會不脫離世界,思考組織不脫離社會,思考個人不脫離組織。是在統一的整體之中,思考個體和區域性,是結合個體和區域性思考統一的整體。”

    2. “ 普遍聯絡的觀念,也就是在把整個世界當作一個統一的整體思考的同時,認定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的任何一個部分和個體,彼此之間都存在有不同形式的聯絡,並且這種聯絡會使其相互之間產生種種不同的作用。每一個部分和個體都是處於整體之中的部分和個體,這任何一個部分和個體與其它部分和個體之間,也就必然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聯絡。沒有聯絡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的部分和個體。”

      3. “發展變化的觀念,也就是強調不能靜止地、僵死地看待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是‘天不轉地轉,地不轉人轉’。沒有哪一個人和物是靜止不變的。”

      4. “ 相互制衡的觀念,就是強調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地進行的。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變化,既要受到其它事物發展變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又會給其它事物的發展變化帶來影響,施加作用,形成制約。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我行我素,截然超越和凌駕於其他的人和事物之上。”

      5. “ 和諧有序的觀念,就是強調系統構成的各個部分,不是同一的,而是存在有多種多樣的差別。這就是在時間上有先後之分,在空間上有大小之分,在地位上有高低之分,在價值上有輕重之分。並且這種種差別的存在是必須的,沒有這種差別的存在,就不足以保障系統執行的順暢。並且這種差別的存在也僅僅以保障系統執行的順暢為前提的,超越這個前提的差別,就是多餘的,有害的,也就會對系統的執行造成阻礙。”

      6. “ 中正有矩的觀念,也就是強調在一個系統之中,任何一個構成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地位、作用和價值。這特定的地位、作用和價值,又都是被約束在特定的範圍之內的,不能突破,也不容許突破。並且不能不及,也不允許不及。任何形式的突破和不及都會打亂系統的正常執行,危及整個系統的存在。”

  • 2 # NKEP管理諮詢

    思考的法則歸根結底是哲學(演繹出來的是數理邏輯---思維邏輯方法+數學+常識+經驗)。中國的小孩、中學、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光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了(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的,學再多不掌握方法也是無益的,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學的是思維方法、而不是知識)。連老師都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哲學。因為各年級課本里根本沒有系統的思維課程(光是為了講數學公式公理而去講解了)。數學學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深度。學不好數學,這個人底層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要亂一生的了。數學的底層是什麼,很多人一生都不會想清楚。那麼這個人的文章、話語都只能靠數量堆積來取勝(文章又長話又多,但是缺乏核心精要,實際都是底層思考的弱思維在作怪,因為他(她)根本不清楚事物本質是什麼,就是領著讀者繞來繞去)。職場中80%的人的思維都沒經過系統梳理過。這也是國內教育的最大缺失。很多博士生進入職場,面試一交流,就感覺其思維怎麼也是亂的?等有時間專門搞個視訊。

  • 3 # sinly慢讀漫思

    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看出,道是萬物之根本。道德經還提到了道法術的概念,所有的“法”都是基於“道”而形成的。

    在我看來,思考的法則,指的就是思考的方法和原則。思考的法則亦是如此,要基於思考之“道”。那麼,思考之道,究竟是什麼,就是思考的本質。

    所以,在討論思考的方法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討論一下思考的本質。只有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才會真正明白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意義,也才會主動的思考。當一個人主動思考的時候,大腦細胞才會活躍起來,就能創造出更多的方法。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就是讓我們先思考再行動,因為這時候的行動,才會更高效,更快捷。

    如果你正在看這段文字,我希望你可以先停下來,想想你的答案是什麼?可以把它記錄在紙上,或者先放在腦海中,然後當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你的想法和我的理解是否相同。並且想想,你在看完之後有沒有收穫到新的知識,如果有,那就說明,你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定義了思考,重新理解了思考,而此時,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觀點,我相信,你的思維,都能夠得到一次升級。

    接下來的文字有點長,需要你花一點時間和耐心看完。

    思考無時無刻不在,是否“意識”到思考是關鍵

    作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人類區別於低等生物的其中一點,就是人類會思考。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思考,每時每刻都在思考,但是有些人是有意識的思考,有些人則是無意識的思考。

    有意識的思考就是主動的思考,無意識的思考則是被動的思考。也就是說,思考一直存在,關鍵在於,你是否“意識”到你在思考。

    比如每天我們早上起床後開始刷牙的時候,有些人是習慣性的動作,甚至在刷牙之後,他都沒有意識到他在做這件事,這是一種無知無覺的狀態。而有些人在刷完牙之後,突然意識到:“我刷完牙了!”這種狀態,就是後知後覺的狀態。也許會有人會說,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刷牙這麼簡單的事情,也需要思考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可以先想想,你第一次刷牙的時候,是否也這麼輕鬆?如果想不起來,可以想想你的孩子或者想想一個兒童,在剛開始學習刷牙的時候,是否也是無意識的做這件事情?

    不可否認的是,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刷牙也是一件需要大腦去認真思考的事情——為什麼要刷牙?什麼時候需要刷牙?如何正確的刷牙?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最開始學刷牙的時候,也許是父母告訴我們的,但刷牙這件事,父母無法代替我們完成,我們需要運用我們的大腦,配合我們的手和牙刷來完成刷牙這個動作。所以,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就我們需要自己回憶和思考,父母是怎麼說的,我們需要怎麼做,並且需要反覆練習。

    因此,我的答案是:即使是很簡單的事情,也是需要學習,更需要思考的。所謂簡單,只是相對的,在沒有學會之前,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困難的,只有在你真正學會之後,它才會變成容易的事。

    不只是刷牙,很多其他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習慣當中的事情,也是一樣的。我們以為當我們已經習得了一項技能之後,我們就不再需要思考。

    實際上,“思考”是一項人類的特殊技能,我們以為思考是我們天生擁有的,其實並不是如此,我們需要在不斷的思考中,不斷的完善和提升這項技能。我們從未認真想過,我們是否處於真正的思考當中,我們很多時候已經忘記了思考的真面目,忘記了思考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意識的參與。

    思考的過程,是“意識”在不同狀態的變化過程

    正如同所有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會刷牙一樣,任何我們掌握的技能,都經歷了“意識”的變化。

    我們一般都是從最開始的“無知”,經過學習、思考和實踐,變成了“有知”,然後經過大量的練習,形成了一種習慣之後,又進入到一種“無知”的狀態,第一種無知和第二種無知的狀態,又有所不同。

    他們經歷的過程是第一層無知——有知——第二層無知

    第二種無知的狀態,是因為只需要慣性思維,長期的一種習慣,讓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為模式,我們無需花太多的時間,就能夠去完成的一套動作,但並不代表,不需要思考,只是這種思考是被動的,所以很多人對這種思考的狀態,是沒有覺知的。

    但也有人在刷牙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在刷牙。

    比如有些人在刷牙的時候,會思考如何刷牙才能更好的保護牙齒,用什麼牙刷和哪種牙膏會讓牙齒更健康。諸如此類的問題,才讓人發明出電動牙刷,和研製出各種牙膏。

    他們經歷的過程是第一層無知——有知——第二層無知——覺知。

    思考處於怎樣的意識階段,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必然也是不同的。只有當一個人進入到有覺知的狀態,才會有更多的新的想法誕生,思考的意義就在於此,不斷思考,就會不斷創造,不斷創新,人也才會不斷的進步和成長。

    思考的本質,是“無知”到“覺知”的自我超越

    從思考的過程可以看出,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的也是“意識”改變的過程,而思考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更新和轉變成為自己的一項技能。

    主動思考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從“無知”到達“有知”甚至“覺知”的過程,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思考過程,但我們可以在思考過後,想想自己處於那種階段,就會清楚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思考就是從無到有,從舊的自己到新的自我的不斷突破和超越的過程。簡單的說,思考就是自我超越的過程。思考的本質,就是從“無知”狀態,升級到“覺知”狀態的自我超越。

    人類並非一出生就會思考,而是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大腦,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讓思考更加全面、更加靈敏、更加深刻,而人也在不斷的思考中,對自己、對他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晰,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所有的的觀念都是經過思考建立起來的,而人類都是依靠自己的觀念來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做出判斷、選擇和反應,而隨著一個人思考能力的不斷提升,他的所有觀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來適應這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獲得不斷的成長,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成為新的自己。我認為,這正是思考的本質,也是思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所以,明白思考的本質,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去學習有意識的思考,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超越自我,也創造出自己人生更多新的可能性。

    思考的法門:提升意識維度,升級思考模式

    思考也是一切行為模式的基礎,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決定他的行為方式,而行為帶來的反饋又會讓他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讓他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從而形成思考模式——行為方式——思考能力的正向迴圈,讓思考和行為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讓思考不斷升級,突破自我,並最終完成自我的超越。

    這個過程,都是需要建立在有意識的基礎之上,前面已經說了思考是意識形態的變化過程。因此,可以這麼理解,提升思考模式,最重要就在於升級意識維度。

    道是萬物之根本,所有的道,必須遵循自然之道,我想就從思考的“道”出發,來談談如何通過順應自然之道,提升意識維度,來升級思維模式,最終提高一個人的思考能力。

    因為思考的過程,就是意識不同狀態的變化過程。而水在不同溫度也是不同形態,有液態的流動水,氣態的水蒸氣,固態的冰,每種形態的水,它的本質都是H₂O。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推崇水,他認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所以,我想借用水的自然之道,來闡述如何提升思考模式。

    俗話說得好,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思考也是要往高處走,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如果把思考當成一場戰役,那麼,擁有制高點的那方,將會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獲得更大的勝算。因為可以利用制高點,做好佈局,在戰役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曾經看過一本關於“高維智慧”的書,書中說到,當一個人能夠站在越高的維度,看到的也將會是更多的資訊,會獲得更多的智慧。因為一維是點-線,二維是面,三維是體,而低一維則是高一維的投影,三維是四維的投影。

    也就是說,不同維度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在低維度的思考,只能針對問題本身去思考,但是在高維就能跳出問題,看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低維是問題,高維是答案。就好像用“上帝”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就會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升維思考,降維打擊的精髓所在。

    ②從淺到深,深度思考,直達核心

    挖一口井,必須要足夠深,才會有水源。有時候我們在很淺的地方挖很多口井,還不如在一個地方往深處挖。這個現象提示我們,要看到本質,找到核心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思考亦是如此,在挖井的時候,如果處於“無知”的狀態,我們不會知道何處有水。但是,我們在不斷往下挖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經驗,成為挖井“專家”,便達到“覺知”的狀態。

    想要找到問題的核心,就必須不斷的追問,就像不停的往下挖井,把一塊塊掩蓋住水源的土挖出來,把一個個掩蓋住問題真相的問題弄清楚,深究到底,最終真相必定會水落石出。

    思考也是這樣,要深度思考,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要有源頭思維。只有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快、狠、準。

    海納百川,所有的小河流最終都會匯聚到海洋當中,和海水融合在一起。只有融入大海,水才不容易乾涸,才能夠源遠流長。

    我們要向水學習,自己在一個領域如果不擅長,就要跨界學習多領域,讓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地升級,不能侷限在一個領域裡,不能用“無知”的狀態去解決問題,而是要“覺知”到自己的不足,逐一攻克。否則,容易陷入片面思維中,只看到一片樹葉而看不到整片森林,忽略了全域性觀,就容易出問題。

    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想的周全,自己如果思維能力不夠,就要和別人聯合協作,與“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的道理。

    一個人走得很慢,一群人走得很快。自古以來,合作就是不變的主題,學會跨界、多維思考,擁有合作思維,會讓一個人走的道路越來越寬敞、步伐越來越踏實、獲得的支援也會越來越多。

    總之,只有將意識維度,從“無知”提升到“覺知”的狀態,才能在思考的這條道路上,不斷向上佔領,擁有高維智慧,向下攻克,擁有源頭思維,聯合協作,擁有合作思維,才能夠讓思考能力擁有足夠的高度、深度和廣度,讓思考之道,更高精、更長遠、更寬廣。

    寫在最後:思考的法寶,積累是王道

    最後,我想對上述內容做一下總結。

    思考無時無刻不存在,主要看是否意識到;有意識的思考方為主動的思維,更有利於創造。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意識”在不同狀態的變化過程,不同思考方式經歷的過程亦不相同。思考的本質,是從“無知”到“覺知”的自我超越。首先要擁有“覺知”,才能夠完成自我超越。思考的法門在於,不斷提升意識維度,升級思維模式。最終讓思考之道更高、更深、更廣。

    思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思考模式和思維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是隻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總有一天會到達自己想要到達的彼岸。

    當時必須意識到,任何能力的練成,就好像武功修煉一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期積累、反覆運用,才能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否則,貪多求快的方式,也許會讓自己走火入魔,思考亦不會例外。

    所以,思考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的技能。在正確的認識思考及思考的本質,用正確的心態去對待思考,使用正確的思考法則,不斷提升思考模式,我相信,思考能力終會得到不斷的升級。在思維不斷升級之後,一個人的人生也會跟著從量變達到質變,最終完成自我突破和超越,不斷成長,擁有一個新的人生之路。

  • 4 # 跟阿杰學設計

    一、 對於思考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 形成有價值的問題(思考目的),然後“去思考”

    (一)、如果說和“思考”有關的事物中什麼是最重要的,那麼肯定不是思考方法,而是思考的“意識”和行動,也就是你對於整個生命中(無論是事業或是生活)的事物有一種主動性思考的意識、並能夠形成有價值的問題和思考目標,並針對他們進行深入、系統、持續的思考。

    提出問題通常比解決問題還要重要,解決問題是需要一些數學和試驗等程式化的科學,而形成問題則需要有創造性想象力。(愛因斯坦)―――關於這一點我突然意識到我總結了一系列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但是其實在之前最為重要的是形成有價值的問題和思考意識,那麼與此相關的就是我在《思考》文件中的第一項所述的,對於思考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形成有價值的問題,及“思考行為”的發生,這是深入、系統化思考的前提。

    二、思考的要求 思考的態度 思考的管理、思考的記錄

    (一)思考的要求: 嚴格的按照我的 思考的基本方式、方法、原則進行 深度的、系統化的思考。

    (三)思考的管理: 主要是通過 A、思考控制表、B、onenote筆記、C、思維腦圖、D、關係邏輯圖等來進行相應的管理。

    (四)對於思考的記錄: 對於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必須進行及時的、準確的記錄和整理。這點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我經歷過太多沒有及時、準確記錄和整理所導致的遺忘和模糊。

  • 5 # 樊榮強

    思考=提問-回答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正好我正在撰寫《元思維》一書, 開篇第一章就是思考的本質,不妨抄錄如下:

    偉大的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他在探尋世界的終極存在的道路上發現,所有的存在都可以被懷疑,惟有“我正在思考”不容懷疑。

    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活動?人類幾千年來都有人在不斷探討研究,但是,答案並不完全令人滿意。

    人與動物的區別,思考是一個重點。據說,動物的大腦只能做感知的事情,而不能象人一樣進行思考,所以比較愚蠢。

    然而,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思考,也常常把思考二字掛在嘴邊,可是,並不瞭解思考二字的真正涵義,更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思考。人與人思考能力的差距,拉開了人生成就的差距。

    我曾經在無數次的培訓課堂上問學生:什麼叫做思考?幾乎不能收到正確或相對正確的回答,甚至很多人被問到時,只是茫然與我對望,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事實上,雖然思考是一件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好的一件事情,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從來沒有思考過思考。雖然從小父母和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可是誰又告訴過我們什麼叫做思考呢?

    普通人沒有思考過思考,以及不明白什麼是思考,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專門研究思考的專家,卻不能告訴我們什麼叫思考,則是不可原諒的。

    日本家喻戶曉的語言學家外山滋比古寫了一本《思考的整理術》,於1983年出版之後持續暢銷,銷量突破150萬冊。該後的後記開頭一段話寫得挺好,我抄錄如下:

    我們平時總是不假思索地使用“思考”一詞。這讓我們以為,我們肯定是瞭解“思考”的含義的。而深究起來,所謂的“思考”到底是什麼呢?跟單純的“想想”有什麼區別?跟泛泛地“瞭解”又有什麼關係?思考需要遵循什麼樣的順序嗎?恐怕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無法立刻回答不上來吧,因為很少有人煞有介事地反思這些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外山的《思考的整理術》一書從頭到尾都沒有對“思考”一詞給出明確的定義與解釋。他只是在講日本的學校教育忽視思考能力的培養時提到:“學校的認知活動主要是以語文為中心的學習,而思考活動則是以數學為中心的學習。的確,數學永遠是離不開思考的,因為它總是給出問題,求解答案。”這話觸及到了思考的核心內涵,但外山並沒有在更高的層次把它明確地揭示出來。

    美國學者文森特·賴安·拉吉羅教授在《思考的藝術》中為思考明確下了一個定義:

    思考是有助於闡述或解決問題、制定決策、滿足或瞭解慾望的一切心理活動;思考是探求答案,獲取意義。

    這個定義倒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它最接近我對思考的理解。可惜的是,拉吉羅雖然為思考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卻只是在全書開篇時一筆帶過,而沒有在後面的內容裡貫徹它,沿著這個定義所指的方向,深入地為讀者提供如何有效思考的建議,以至於無數的人讀完了他的書,依然不能透徹地理解和展開思考。

    我把思考簡單地定義為如下公式:

    思考=提問-回答

    這個定義雖然算不上石破天驚,但是它直達思考的本質,徹底揭示了思考的祕密,如撥雲見日,可以起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綜觀無數關於思考的定義,大都是隻燒到了99度的水,而我的定義加了一把火,把它燒成了100度的開水。

    順便說一句,思考時我們提出的所有疑問,歸納起來只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種基本問題,我把它們稱為“元問題”,而基於對“元問題”問與答的思維模式,稱為“元思維”。後面將有專章詳細解讀,此處先簡單說明,是為便於下文的陳述與讀者的理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問題與疑問兩個詞的區別。問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問題,既指毛病、不足、欠缺,也指疑問,還指一般意義上的事情。狹義的問題,僅指疑問。我在本書中儘量使用“疑問”而不使用“問題”,若使用“問題”一詞,除指毛病、欠缺之外,偶爾也有“疑問”之意。

    為什麼我要定義“思考=提問-回答”呢?因為這樣有“三個便於”的好處:

    第一,便於理解。用抽象的文字為思考下定義,可能讓讀者更加頭暈。“思考=提問-回答”這個公式,可以這樣來理解:思考是人的一個行為過程,首先提出一個疑問,然後求解答案。這裡要強調一下,思考過程的核心就是提問與回答,雖然圍繞這兩個核心,還有一些其他密切相關的、重要的行為與心理活動,如:觀察、懷疑、想象、暗示、探究、解釋、判斷、類比、聯想、反思等。

    更進一步,我們不妨真的把它當成一個數學題來理解:

    10-10=0,表示這個思考完美地完成了;10-5=5,表示這個思考只完成了一半;10-0=10,表示這個思考沒有完成,可以稱為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還可以想像一下,考試時試卷上的一個題目,如果分值是10分,考生完全答對了,老師就給他10分;只答對一半,老師只給他5分;全部答錯,老師就會給0分。

    第二,便於記憶。把一段長長的文字,濃縮成一個數學公式的樣子,我相信,所有的人在理解的基礎上,都更容易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以至於終身難忘。因為“思考=提問-回答”這個公式,不僅有了明確而特別含義,還是圖形化的,而人們往往對圖形化的東西更容易記憶。

    第三,便於操作。操作,原本指人用手活動的一種行為,雖然思考不能通過手來完成,但此處所謂操作,是指思考必須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心理活動,因此,對思考這種內在行為進行定義,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或稱可操作性強,從而讓人可以按照一定的規範、流程和要領操縱它。

    我把思考定義為“提問-回答”,就是要明確告訴讀者,思考就是從提問開始,然後給出答案。如果你不是帶著目的去提出疑問,然後求解答案,那就違背了基本的操作規範與流程,那就不是在思考,而是在胡思亂想。

  • 6 # 有書課堂

    大家都以為思考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可是實際上思考並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為我們搭建框架和為我們的知識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架構,是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主動思考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思考是把過去遇到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整合,從而變成相應的公式以及某一些特定的格式,在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之用。

    我們沒有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解決問題,並且進行相應的思考,那麼我們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而是會越想越亂,而且會讓自己變得焦躁不安,甚至還會不知所措。

    我們曾經聽到過別人說過一句話,就是任何事情都在於積累,思考也在積累,因為我們並不能憑空想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不斷的遭遇問題之後進行相應的解決,然後我們在以後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通過一定的思維模式或者是相應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才是我們思考的目的。

    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為自己積累一定的經驗,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把這些經驗拿出來用來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學習知識和思考的目的所在。

  • 7 # 現在自我管理碎碎念

    這個問題挺好的。

    思考的本質就我而言,是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無法想明白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思考的範圍就跟WI-FI一樣,有一些侷限性。

    在自己的範圍內,只能連線自己的WI-FI;連線自己的WI-FI過後,自己網頁速度的快慢就被侷限了,思考的本質也是一樣,在自己現有的思維方式裡面思考的話,思考也被侷限了,所以在要思考之前,首先就不能被自己的文化素養亦或者生活經歷所侷限,一定要跳出自己的思維模式圈,用旁觀者的角度多思考,才行。

    在別人的範圍內,連線別人WI-FI的時候還容易掉線;別人的思考模式也不一定對,而且因為是別人的思考方式,當和自己思考內容相牴觸後,人的自我本能是很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的,一旦產生抵抗情緒,這就跟聽不進別人意見是一個道理的。

    兩個方面都不行,那我們對思考的本質,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呢?

    第一步:給出一個思考主題

    第二步:從自己的角度思考

    第三步:從旁觀者的角度思考

    第四步:找出交集圈和非交集圈

    第五步:再進行思考

    我的方式不一定對,但至少錯不了多少。實在沒則的時候,試一試也無妨。

  • 8 # 追風箏的程式設計師

    思考(sī kǎo)指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

    巴金《後記》:“它跟我的其他的作品一樣,缺少冷靜的思考和周密的構思。”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七:“韋克就是這樣引導學生不斷地動腦筋去思考。”

    近義詞:思索、考慮、思量

    擴充套件資料

    近義詞

    1、思索,漢語詞彙。拼音:sī suǒ。釋義:反覆思考探索

    《給家鄉孩子的信》作者巴金在文中寫道:“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與享受。”

    2、考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ǎo lǜ,含義是思考、探索問題,對出現的事情做出無聲的推測推演及辯論,以便做出決定。

    巴金《新生·五月八日》:“這太突然了,我不能夠馬上決定。我還應該考慮。”;徐

    鑄成《報海舊聞》二五:“他說我所提出的意見很重要,關係到《國聞社》的前途,他也早考慮到了。”。

    3、思量(sī liang)是指考慮 、想念的方言詞。詞性是中性詞。

    《紅樓夢》:方才我是怕說話防頭招的我們奶奶哭,所以催你出來的,別思量。

  • 9 # 皛舒

    我個人以為,思考的本質是解惑。

    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精神正常的人,都是思想支配行動的。換句話說,人在說話、做事之前都需要經過思考,來決定話說與不說,事做與不做。然後,再付諸行動。

    比如,學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無論是學校學習,還是工作中、生活中學習,都要通過思考,才能解疑釋惑從而獲得知識受益的。

    即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也依賴思考來幫助我們抉擇。比如購買商品,經常會通過對同類商品的比較,最後,在決定買與不買,買哪種好等等。這個抉擇過程就是思考。

    再比如,人與人的社會交往,對人的判斷更是離不開思考。因為,人的好壞並沒有貼標籤。那麼,在日常交往中,判斷人的好壞,就需要聽其言、觀其行。這個過程同樣也是思考。

    總之,人這輩子離不開思考二字。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來判斷真假、對錯。而判斷的載體就是思考。

  • 10 # 青山不掩

    意識是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的初級階段是感覺,眼,耳,鼻,舌,身,都是人體的感覺器官,觀察外界,感受,收集資訊,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面板的觸覺,匯合在大腦產生知覺,這就是意識的初級形態。

    大腦接受感覺,對事物和過程各方面的表現綜合,歸納分析,推理演繹,這就是意識的高階階段,目的是揣摩,判斷事物本質和過程的規律,這是思考的根本任務,若不能完成,則意識仍然停留在感覺的初級階段;青年人擇偶,大言不慚:我不管他好人壞人,只要對我好,我願嫁!看人不全面,更不能顧善惡本性,輕率託付終身,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樣子。

    若思維不徹底,則結論必然相當的感性。龐統獻連環計,謀士提醒曹操防止火攻。曹操早有預料:冬日只有北風,若周瑜火攻,只能惹火燒身,故而不疑。曹操堅信的只是一般規律,諸葛亮則知辯證,陰極而陽氣生,一反常態起南風,築壇祭天借東風,不過顧弄玄虛罷了。這樣的事並非奇談:受涼感冒很久了,突然流鼻血,老人們就說感冒基本好了,寒極生火,才流鼻血的。都是辯證現象,一是天氣預測,二是疾病判斷。

    長征紅軍由黔北隱蔽南下遵義,向南飛奔,貴陽機場槍聲一片,蔣介石正在貴陽,重兵都調到黔北,急令雲南孫度馳援。紅軍目的就是聲東擊西,虛晃一槍,直插雲南,從此甩開了幾十萬追兵,從容渡過金沙江大渡河。可見,蔣介石過後方知,而毛澤東運籌帷幄,料敵在先,更勝一籌。

    只有堅持唯物主義,才能獲得真實的資訊,篩除假象;只有堅持辯證法,才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觸及事物的本質,過程的規律;然後迴歸實踐,檢驗理論;如此多次迴圈反覆,否定之否定,最後才能得到本質和規律。所以,思維的過程就是對感覺的綜合,精加工,朝著更深沉的階段進發,所以,思維的本質就是領悟,揭示本質,把握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月寶寶從晚上十點喝一百二十毫升奶一直睡到早晨八點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