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江遠望

    我七五年到學校做代課教師,我的同宿舍的老師楊老師就是插隊的知青。

    楊老師是上海人,一米七的身高,身材勻稱,面板白淨,一口小米牙。

    她家兄妹四個,她是老大,高中畢業,她和她的鄰居小王是一對戀人。小王是小楊的學兄,長得五大三粗,咋一看,像練拳擊的。小王的父輩是泰州的,小王插隊就投奔親戚,小楊也就和小王一起投奔親戚,到我們公社插隊了。

    在農村勞動兩年,兩人結婚生了個兒子,小王把兒子送回上海給父母帶,他們倆人仍然留在農村種地。

    那時農村要求所有的兒童上學,但師資力量短缺,於是就從初高中生中招民辦教師,小楊就被錄用。

    小楊普通話比較標準,到學校後,被安排教三年級語文。小楊為人比較謙和,和所有同師都相處得來,不像有的上海人眼角高,瞧不起人。而且小楊喜歡幫助別人,她織毛衣織得很快,幫過好幾個老師小孩織過衣服,還教會我起機器邊,收機器邊。她每次放假從上海回來,都會買大白兔奶糖分給同事。

    那時我們晚上都辦公備課批改作業,過了九點鐘,有的老師留下打乒乓球。小楊乒乓球打得好,有個男老師不服氣,說我打輸了,就從乒乓球桌四周爬三圈,結果真打輸了,那男老師想抵賴,其他老師做證明,抵賴不了,那個男老師只好乖乖地爬了三圈,大家鬨堂大笑。

    小楊脾氣秉性都挺好,就是婚姻不如意。小王脾氣暴躁,如果有哪兒不滿意,就會動手打小楊,把小楊打得鼻青臉腫,我們都替小楊婉惜,認為一枝鮮花插在牛糞上。

    後來知青回城,兩人一起回城,據說小楊終於離婚了,過上了自己幸福的日子。

  • 2 # 大玲阿姨

    不是見過,是有過接觸,儘管那個時候我很小,但是一輩子都有一份美好的回憶……

    那個時候我的確很小,但是我記事兒特別早,所以我沒有印象是哪一年,只是知道那個時候爸爸是生產隊會記,家裡經常有一個穆叔,那個匱乏的年代,他經常能給我一毛錢,偶爾穆叔會在我家吃飯,然後帶我去玩,和他們一起來的男女去我們的樹林裡採蘑菇,穆叔偶爾抱我,偶爾讓我自己走,可見那個時候我才幾歲,給我買冰棒兒……

    幾年以後,穆叔回城,我們就沒有聯絡了,以後的日子我也會有穆叔的回憶……

    很多年以後,爸爸去世了……

    突然有一年,穆叔帶著穆嬸兒來到我家,看我爸來了,那麼遺憾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然後穆叔一直打聽丫頭(我)的訊息,在穆叔的記憶裡我仍然是那個丫頭!

    那個時候我媽沒來得及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因為穆叔待一會兒就走了……

    遺憾就這樣插肩而過……穆叔,我的美好回憶!

  • 3 # 靈敏遠山wE

    七十年代初我們老家,來了一批天津的知青,二十歲剛出頭有男有女,穿的挺漂亮的,特別愛講衛生,老嫌我們村生活條件差。這些知青被支書按排到一個農村大院裡面,房子都是新修的,我們村的人感覺條件很好了,可這些知青說差他們天津的條件遠了。這些知青裡面有一個男的,不喜歡幹農活,隊長為了照顧他,讓他幹最輕閒的農活,這個知青幹著活人就跑了,吃飯的時候隊長還的按排人找他,晚上也不知道乾點啥,早上到幹活的時候還在睡覺,鬧的隊長最後也不管他了。天津來的其他知青挺好的,隊長按排的工作都能夠認真完成,還幫助村裡的人理髮,做衣服和褲子,給村裡的老人擔水,磨面,村裡的社員們都挺喜歡這些勤勞的知青。就是那個男知青懶不要說,還經常給村裡人吵嘴,打架。有一次偷社員的桃子被人發現了,人家就說他,這個男知青不認錯,還打了說他的人,村支書問他你為什麼偷人家的桃子?他說沒有錢買,只好偷了,村支書批評他他還不服氣。七十年代末,這些天津知青都返回天津了,走的時候知青還給支書和隊長一起照了一張照片,村裡的社員們送給知青們好多自己生產的土特產。那個不聽話的知青還流著眼淚給支書和隊長說,自己對不起照顧他的社員們,支書說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在提了,你從城市來我們村也吃了不少苦。知青回到天津以後,還經常給村裡的好友寫信,有一年知青還回到村裡,和村裡人一起開了一個聯歡會,大家一起吃著水果聊天,唱歌,跳舞,大家感覺特別開心。這些知青對知青上山下鄉沒有意見,也沒有人寫什麼傷痕文學,知青們對知青上山下鄉的生活還是挺留戀得。

  • 4 # 愛雪教育

    我是六七年的人,老家青島鄉下的,離青島市區有八十多公里遠。

    記得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們村裡還有知青,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陳。

    小陳是青島市裡的孩子,籃球打得特別帥,特別酷,是我們一群小男生的崇拜偶像。小陳那個時候也就是十六七歲,還是愛玩的大孩子,下了工後,就喜歡在我們學校的籃球場打球,我們都去圍觀,還時不時的去搶他的球。小陳也不惱不怒,還教我們打球。

    小陳年齡小,個子也不大,又瘦,力氣也不行。記得有一次他上工,是從紅薯地裡往外運紅薯。就是一個獨輪車,兩邊各固定一個偏簍,其中裝滿紅薯,有三四百斤吧,我沒推過,只知道個大概。當時是深秋季節,地裡泥濘不堪,壯勞力推著滿載的獨輪車都費勁,何況小陳一個大孩子?我們幾個小朋友見小陳受難為,就五六個人去輪流幫他,兩個人一邊一個扶車,前面的一個拉車。小孩子也當是玩了。

    現在想起來當年,覺得小陳的家教,一定特別好。一個大孩子,在那個艱難的環境下,玩的時候Sunny可愛,上工的時候,拚命努力,小陳比他的知青朋友們小二三歲,卻和他們一樣幹活。

    也就是一年吧,國家落實政策,小陳就回青島了,他們應該是最後一批知青。我當時還小,也不知道小陳後來如何,但想想小陳的性格和努力精神,應該是不會差的。

  • 5 # 笨笨潮爺1

    不只是見過,知青就下放在我們生產隊。下放在我們生產隊的知青,是鄰縣市,本市的不少(據說還是找了關係),一個南京的知青。也是找關係下放在我們隊。

    知青多了,生產隊還專門蓋了一棟房給他們住,一大間一小間,小間是廚房。就蓋在我的屋後面,收工了,我們去他們那兒,他們也會到社員家坐坐,很少,因為不熟悉。

    知青與社員一樣,下田地幹活。因為不內行,幹活不行,按婦女待遇記7分工1天。家在本市的,條件好一點的。幹幾天活,回家待幾天。因為隊裡勞力不缺,他們請假會批的。

    家裡條件不好的,路遠的,沒有外援,他們只能老老實實下田地幹活。因為生產隊除按人口分糧食以外,主要按工分來分糧食。大約是1個工1斤稻。在分紅薯時,照顧一點。

    我們生產隊對知青是相當照顧的,對他們很同情。隊長派活也會安排他們幹比較輕鬆,技術要求少的農活。比如看雞,去曬場上翻曬稻穀,大呼隆的活,如耘田,鋤草。

    我們隊的知青,後來去村小當老師的好幾個,知青少了,大隊裡將知青集中起來。我們隊只剩下一個知青,就是南京的。她在我們隊待習慣了,不想離開,所以也就隨她了。

    她運氣不好,從江蘇轉過來,是因為聽說安徽知青回城,江蘇知青回城了,她人在安徽。年齡不小了,想回城。後來去村小當老師,乾的不錯,口碑很好,當了教導主任。

    後來,聽說回城了,我就不太清楚了。還一個知青,下放後,仍然不丟書。恢復高考,考入復旦。也就他後來最好。

  • 6 # 老老廸

    我就是一個下鄉當了15年的老知青。(1964年5月8日一1979年5月30日)。老伴也是一起下鄉的15年知青。(1979年6月30日返城)。返城時女兒11歲。兒子9歲。照片是下鄉第二年,1965年拍的,後排左1是我,前排左1是我的妹妹。中間是我們林場場長。公社派來的。

  • 7 # 西北山泉

    不但見過,還一起玩過呢。我上小學的時候,生產隊分來了12名知識青年,5個女孩,7個男孩,其中兩個男孩是親兄弟。是一輛卡車送來的,安頓住進了不久前蓋好的幾間平房裡,生產隊準備好了鍋碗瓢盆,也準備了簡單的飯菜,算是給他們安家了。

    這些孩子剛來的時候特別活潑,高興地蹦蹦跳跳的。城裡娃娃和鄉下人穿著不一樣,說話也不一樣,就連名字都特別好聽,村裡的大人小孩都過來圍觀。

    從此他們每天都和村民一起參加勞動,中間留一個人負責做飯。剛開始生產隊長會特意給他們安排一些輕鬆活兒,讓這些從沒幹過農活的孩子們慢慢適應。過了一個階段,他們就和大家一樣幹活了,一身水、一身泥,上工下工,重複著艱苦又無聊的農村生活。就連一些老農民都說:苦了這些孩子了。

    他們來的第四年就有人開始回城了,一個去當兵了,有兩個姑娘說是上學去了,還有家裡有門路的也讓家長接走了。又過了一年時間,就走得只剩一男一女兩個知青了,女孩搬出去住到了社員家裡,男孩子一個人住在知青點,自己做飯吃。

    這時候我上初中了,一有時間這個男孩就常常叫我過去玩。他教我唱歌、下象棋、打羽毛球,還帶我去田裡看守糧食,地頭燒玉米吃。我常常從家裡給他送點油鹽醬醋什麼的,他也會把其他知青沒帶走的羽毛球拍、啞鈴什麼的送給我,因為他再沒有什麼夥伴,可以說我們成了朋友。

    他是最後一個回城的知青,走的時候太突然我沒見著,聽人說有車來接走的。他託人把一件舊軍大衣放到我家,說是送給我的。那時候沒有手機,從此就失去聯絡了。聽別人講,他是進了一個電機廠當了工人。

    再後來,他們當年一起下鄉的知青也有回農村來看看鄉親們的,他再也沒來過,可能是因為當年回城的事讓他傷心過吧。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他應該都退休在家了。祝願他幸福。

  • 8 # 素心如玉

    我哥哥初戀是個知青,叫梅花,比我哥小兩歲,和我大姐同歲,是個溫婉嬌柔的女孩,她沒有父母,俺家改善時母親經常讓大姐把梅花姐叫來吃飯,讓她感受家庭的溫暖,一來二去,她看上了我哥,我哥也非常能幹,可惜小時候就訂了親,哥哥非要退婚,當時父親的決定害了哥哥一生,我們家兄妹六個,就哥哥一個男孩,父親怕哥哥隨梅花姐往外走了沒人給他養老,所以決絕的阻止哥哥退婚,哥哥扭不過父親,就娶了嫂子,嫂子脾氣怪戾,經常生氣,真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梅花姐回城後在眼科醫院上班,一直等嫂子生了侄子後才找的物件,後來父親害了眼疾,還去找梅花姐看病,梅花姐把父親接到家裡去住,給父親把眼治好了,也不知道父親為當年做的決定後悔過沒有,

    我一直在想,假如哥哥娶了梅花姐,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 9 # 任城老張

    知青進村時,是一輛解放牌大卡車送來的,男男女女十幾個。村裡把他們安排在學校西南角的兩口屋子裡。正是下午放學時,孩子們都圍著看。他們揹著行禮進了屋,有些孩子好奇,也跟著進了屋。因為人多,屋裡太擠,那個叫小劉的知青就往外趕,口裡說著:“沒毛的出去!”意思是讓嘴上沒有鬍子的小孩出去,大人留下。

    我們隊裡分的是女知青,她姓丁,小青年們都喊她丁姐。丁姐身材不高,長得很純謹,她人品很好,忠厚,肯幹。她來到不久,就給隊裡的女青年們處的像姐妹一樣。

    我們村的知青都是濟南人,離家三百多里,春節他們都回家過年。

    春節後,丁姐從濟南迴來,買來好多火柴。晚上,由婦女隊長陪著,給本隊的社員們挨家分發火柴,每家兩盒。那火柴是大盒的,火柴梗又粗又長,當時在農村很少見。

    往事如煙,現在的丁姐已經是老太婆了吧!

  • 10 # 覃章榮2

    我就是老三屆下鄉知青,知青群體見得多了,他們普通有一種透入血液的自信,溶入骨子裡的自覺,刻進性格的自愛,埋在歲月的自強,表現在行動的自尊。

    雖然他們歷經滄桑,卻沒有牢騷滿腹,

    他們勇於擔當,沒有半點懈怠,

    他們年己古稀,沒有老死橫秋,

    他們欣逢盛世,始終感恩時代,

    他們兒孫滿堂,沒有坐享清福,

    他們珍惜擁有,沒有辜負人生,

    他們是共和國的長子,

    是中國發展的見證人,

    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時代的一群華人。

  • 11 # 乘風破浪DL

    五十年前的我,做為一名知青,踏上了廣闊天地。

    在這片廣闊天地裡,向貧下中農學習,學會了許多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三年的農村生活,把我從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城市娃,徹底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有知識的現代農民。

    一轉眼,五十多年過去了。可是,當年知青歲月的一點一滴,讓我永遠銘記在心中。

  • 12 # 天邊08

    這問題問的好無知,難不成你是外星人?提的問題讓人啼笑皆非,最後一批上山下鄉截止日期是1978年10月,這些知青現如今也才六十大幾歲吧?哪個城市也不在少數,難不成你想把他們變成古董?

    我是坐了末班車的知青,現如今我和我的知青朋友依然健在,我也見經常見到身邊比我年齡大的知青,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幸福快樂的生活著

    下圖為前幾年和知青朋友結伴兒回當年插隊地方的留影。

  • 13 # 鳳凰山莊ABC鷺島

    我是鄉下人,74年初,高中畢業,年底就去當兵了。但很巧的是我們部隊駐地的村,就有20多個廈門知青,雖然我們平時接觸不多,但他(她)們對我們當兵的還是很尊重的,他(她)們去幹活時,只要路過我們連隊就會主動給我們打招呼,向我們問好!我們營部放電影時,周圍幾個村的知青都會來看,因為,那是文化娛樂活動實在太少了,有電影看就很好了。記得77年下半年,這個村的女民兵排要進行訓練,我們連隊還派了3位副班長幫他們進行訓練。女民兵排有三分之一是女知青,據我們副班長回來說,這些女知青參加民兵訓練積極性很高,雖然吃苦性有些弱,但接受能力比較強,在最後結束考核中還是這些知青的成績比較好。

  • 14 # 沙海駱駝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知。有些人只記得痛苦,不認可那個痛並快樂的年代。不承認那一代人的英雄與偉大。任何時代,都有思想觀念完全相悖的二種人。

    如果說艱難困苦,大家都一樣。說對歷史年代的感受,則完全不同,至於說對社會的貢獻和個人經歷,更是大不一樣。

    我吃過馬料和草籽,有時餓大勁了,到社員家要個大餅子吃。我住過生產隊隊部,地下一窩老母豬,裡屋豆腐坊,整夜無法睡覺。農村的活計都幹過,特別是頂著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冷,到河塘掄大錘積肥,滿手血泡的情景……。幾十年了,那段艱難困苦我至今難忘。但我從沒為那段經歷有過抱怨或怨恨。因為正是那段難以忘懷的蹉跎歲月,才成就了中國最為拼搏進取的一代人。而正是這代人,才為今日中國的繁榮昌盛構建了牢牢的基礎。這不是現在的年輕人能想象和理解的;也絕不是所謂的文學作家及專家、教授用一句“陰暗”、“反思”就能抹黑和否定的。知青是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特定產物,也是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光榮與痛苦並存的難以忘懷一段人生經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心有不捨該復婚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