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階級分化嚴重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們在當年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表現出了一些致命缺點,比如蒙古人不擅長做管理,他們打仗打到歐洲,可是幾乎很多地方在他們征服離開之後,就又恢復原來統治了,蒙古人並沒有真正將其統治下來。
從蒙古人建立元朝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忽必烈當初之所以能夠戰勝其餘對手並且建立元朝,和他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思想以及技術息息相關,當時忽必烈的管轄區域和漢人接觸比較多,他自己就是在和漢人的接觸過程中才深受啟發,最終建立元朝。
可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元朝統治者卻開始對人劃分等級,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其中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長江以北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為第三等,長江以南(之前南宋的統治範圍)的漢人為第四等。
以這樣的等級劃分為基礎,統治者還制定了很多明顯區分等級的規定,比如說漢人與蒙古人之間發生糾紛,要是蒙古人把漢人殺了,只需要賠兩隻羊或者一頭驢即可,但是漢人將蒙古人殺了,輕則償命,重則牽連親人。
基本上當時圍繞著等級劃分制定的諸多標準,都是明顯不公平的,對於佔據人口大多數的漢人來說,更是無法忍受,所以後來的紅巾軍起義只是漢人在長期壓迫下做出的最終反抗,而元朝的滅亡,那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事實上元朝統治者不僅把人分為四等,還將職業也進行了劃分,將其劃分為十個等級,分別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從元朝的職業劃分來看,不僅有著明顯的重武輕文傾向,還對文人有著一些鄙視,將其排在娼之後,一個儒士居然連娼婦都不如,足以見得元朝時期的思想文化發展存在嚴重侷限性。
一個朝代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軍事、文化的共同進步,所謂軍事自然就需要對武將以及士兵重視起來,所謂文化,也就離不開那些讀書人,只有將兩者一起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時代發展進步,缺少任何一個,都可能導致國破家亡甚至引發各種悲劇。
比如宋朝時期就是因為不重視武,一心只知道發展文化,結果宋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很高,但是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軟弱的朝代之一,周圍的國家誰都敢欺負一下宋朝,各種割地賠款、還有慘絕人寰的靖康之難,讓後人看完之後都覺得恥辱,這就是最典型的重文抑武朝代,導致的悲劇可想而知,當一個朝代的人都只想搞學問不想打仗之際,距離滅亡也就快了。
重武輕文的朝代中,元朝和清朝都算是比較典型的,尤其是元朝最為明顯,文人在元朝沒有任何地位,也就很難產生什麼有價值的文化思想,一個朝代缺少文化思想,恰似缺少靈魂一般,人們的信仰難以維持,一個朝代的根基自然不會長久。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只要過於重文或者重武,都會導致國家的各方面政策以及利益趨向於某一方,這些明顯的傾斜,時間久了之後,不僅無法促使被重視的那一方迅速發展,反而還會導致其迷失自我、好逸惡勞,宋朝時期的文官以及元朝時期的武將就是如此,長時間的養尊處優,只會讓他們陷入罪惡的泥潭無法自拔,卻無法促進其發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相互競爭、促進發展,一個朝代才會向著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元朝的階級分化,直接導致文人以及處於底層的漢人都嚴重不滿,長期積壓之後,最終必然會爆發,到了那個時候,本身就是數量較少的蒙古人,完全無法壓制住漢人的爆發。
二、管理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朱元璋在總結元朝滅亡經驗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元以寬失天下”,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元朝當時的統治,確實足夠寬鬆,基本上類似於放任自流任其發展的感覺,也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管理藝術,實際上並不是他們想要這樣管理,而是因為元朝時期的統治階級蒙古人壓根就不會管理,只能任其發展。
前邊說了,元朝統治者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以便於區分大家的地位,實際上他們這樣做還為了對人們進行統治管理,因為自己不懂得管理,就坐享其成,把管理的重任按照人的等級劃分分配下去,蒙古人負責享受,第二等的色目人擔任一些要職,第三等以及第四等人主要負責擔任一些小官或者執行任務。
在這樣的管理制度下,元朝的整個統治氛圍都是比較寬鬆的,出現了上邊我所說的放任自流。為何元朝統治者明明分工明確,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這除了制度的缺陷之外,還應該和人性有關。
元朝等級最高的蒙古人每天不用幹事情,只需要坐享其成,真正幹事的色目人以及漢人等得不到重視和滿足,長此以往必然不滿,更加不可能賣力幹事,比如色目人身為第二等管理者,向上不能得罪蒙古人,向下不能得罪漢人,處於兩難位置中,他們只能選擇對上隱瞞,對下寬鬆(通俗易懂來說就是不作為),因此造就了元朝足夠寬鬆的政治環境。
最開始階段元朝的一切生活還能正常維持下去,主要得益於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保證了整個國家的經濟暫時不會崩潰,人們才能順利生活,元朝因此得以維持近一百年,到了元朝後期,之前維持元朝經濟命脈的對外貿易也逐漸蕭條,自然元朝就要滅亡了。
漢人身為最低級別的執行者,自己累死累活為上層階級的人服務,得到的尊重以及物質方面的東西都很少,換成誰也不願意這樣被人壓榨,人性深處的那種不甘心與不屈服,在這種時候會更加明顯,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冒著生命危險爆發就是必然的了。
下層階級的人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醞釀著反抗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成天養尊處優,生活在極度安逸的環境中,就連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騎兵,也在安逸的生活中懈怠了,等到戰爭來臨之際,他們就像清朝時期的八旗兵一樣,完全成為一種擺設,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明軍滅掉他們,自然輕而易舉。
三、結語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本身不差,在古代的軍事排名中,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們因為自己統治的問題,導致生活越來越優渥,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安逸的生活,早已讓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衰退,最後遇到明軍,不戰而敗都是正常現象!
備註:文章引用——嗔痴歷史官,如有冒犯,聯絡必刪。
一、階級分化嚴重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們在當年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表現出了一些致命缺點,比如蒙古人不擅長做管理,他們打仗打到歐洲,可是幾乎很多地方在他們征服離開之後,就又恢復原來統治了,蒙古人並沒有真正將其統治下來。
從蒙古人建立元朝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忽必烈當初之所以能夠戰勝其餘對手並且建立元朝,和他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思想以及技術息息相關,當時忽必烈的管轄區域和漢人接觸比較多,他自己就是在和漢人的接觸過程中才深受啟發,最終建立元朝。
可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元朝統治者卻開始對人劃分等級,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其中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長江以北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為第三等,長江以南(之前南宋的統治範圍)的漢人為第四等。
以這樣的等級劃分為基礎,統治者還制定了很多明顯區分等級的規定,比如說漢人與蒙古人之間發生糾紛,要是蒙古人把漢人殺了,只需要賠兩隻羊或者一頭驢即可,但是漢人將蒙古人殺了,輕則償命,重則牽連親人。
基本上當時圍繞著等級劃分制定的諸多標準,都是明顯不公平的,對於佔據人口大多數的漢人來說,更是無法忍受,所以後來的紅巾軍起義只是漢人在長期壓迫下做出的最終反抗,而元朝的滅亡,那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事實上元朝統治者不僅把人分為四等,還將職業也進行了劃分,將其劃分為十個等級,分別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從元朝的職業劃分來看,不僅有著明顯的重武輕文傾向,還對文人有著一些鄙視,將其排在娼之後,一個儒士居然連娼婦都不如,足以見得元朝時期的思想文化發展存在嚴重侷限性。
一個朝代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軍事、文化的共同進步,所謂軍事自然就需要對武將以及士兵重視起來,所謂文化,也就離不開那些讀書人,只有將兩者一起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時代發展進步,缺少任何一個,都可能導致國破家亡甚至引發各種悲劇。
比如宋朝時期就是因為不重視武,一心只知道發展文化,結果宋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很高,但是卻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軟弱的朝代之一,周圍的國家誰都敢欺負一下宋朝,各種割地賠款、還有慘絕人寰的靖康之難,讓後人看完之後都覺得恥辱,這就是最典型的重文抑武朝代,導致的悲劇可想而知,當一個朝代的人都只想搞學問不想打仗之際,距離滅亡也就快了。
重武輕文的朝代中,元朝和清朝都算是比較典型的,尤其是元朝最為明顯,文人在元朝沒有任何地位,也就很難產生什麼有價值的文化思想,一個朝代缺少文化思想,恰似缺少靈魂一般,人們的信仰難以維持,一個朝代的根基自然不會長久。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只要過於重文或者重武,都會導致國家的各方面政策以及利益趨向於某一方,這些明顯的傾斜,時間久了之後,不僅無法促使被重視的那一方迅速發展,反而還會導致其迷失自我、好逸惡勞,宋朝時期的文官以及元朝時期的武將就是如此,長時間的養尊處優,只會讓他們陷入罪惡的泥潭無法自拔,卻無法促進其發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相互競爭、促進發展,一個朝代才會向著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元朝的階級分化,直接導致文人以及處於底層的漢人都嚴重不滿,長期積壓之後,最終必然會爆發,到了那個時候,本身就是數量較少的蒙古人,完全無法壓制住漢人的爆發。
二、管理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朱元璋在總結元朝滅亡經驗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元以寬失天下”,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元朝當時的統治,確實足夠寬鬆,基本上類似於放任自流任其發展的感覺,也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管理藝術,實際上並不是他們想要這樣管理,而是因為元朝時期的統治階級蒙古人壓根就不會管理,只能任其發展。
前邊說了,元朝統治者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以便於區分大家的地位,實際上他們這樣做還為了對人們進行統治管理,因為自己不懂得管理,就坐享其成,把管理的重任按照人的等級劃分分配下去,蒙古人負責享受,第二等的色目人擔任一些要職,第三等以及第四等人主要負責擔任一些小官或者執行任務。
在這樣的管理制度下,元朝的整個統治氛圍都是比較寬鬆的,出現了上邊我所說的放任自流。為何元朝統治者明明分工明確,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這除了制度的缺陷之外,還應該和人性有關。
元朝等級最高的蒙古人每天不用幹事情,只需要坐享其成,真正幹事的色目人以及漢人等得不到重視和滿足,長此以往必然不滿,更加不可能賣力幹事,比如色目人身為第二等管理者,向上不能得罪蒙古人,向下不能得罪漢人,處於兩難位置中,他們只能選擇對上隱瞞,對下寬鬆(通俗易懂來說就是不作為),因此造就了元朝足夠寬鬆的政治環境。
最開始階段元朝的一切生活還能正常維持下去,主要得益於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保證了整個國家的經濟暫時不會崩潰,人們才能順利生活,元朝因此得以維持近一百年,到了元朝後期,之前維持元朝經濟命脈的對外貿易也逐漸蕭條,自然元朝就要滅亡了。
漢人身為最低級別的執行者,自己累死累活為上層階級的人服務,得到的尊重以及物質方面的東西都很少,換成誰也不願意這樣被人壓榨,人性深處的那種不甘心與不屈服,在這種時候會更加明顯,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冒著生命危險爆發就是必然的了。
下層階級的人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醞釀著反抗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成天養尊處優,生活在極度安逸的環境中,就連曾經叱吒風雲的蒙古騎兵,也在安逸的生活中懈怠了,等到戰爭來臨之際,他們就像清朝時期的八旗兵一樣,完全成為一種擺設,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明軍滅掉他們,自然輕而易舉。
三、結語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本身不差,在古代的軍事排名中,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們因為自己統治的問題,導致生活越來越優渥,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於安逸的生活,早已讓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衰退,最後遇到明軍,不戰而敗都是正常現象!
備註:文章引用——嗔痴歷史官,如有冒犯,聯絡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