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小晉
-
2 # 歡樂的咖啡
原因很簡單:你有用的時候就是一等公,輔政大臣,滿清第一勇士;主子煩你了,就是狗奴才,反賊,萬惡不赦的惡賊。你看鰲拜原來臺上的時候有多風光,無數人圍繞阿語奉稱,下臺時,人人得而誅之,恨不能將其千刀萬剮。呵呵,一夜之間從國之柱石變成國之逆賊,反轉之快,落差之大讓人忍不住——呵呵。
-
3 # 蕭欽鈞oj
因為康熙帝計擒鰲拜的左右手索額圖參與謀反,被康熙下令處死。被問到為何處死索額圖不處死鰲拜,就說鰲拜是被大奸索額圖坑害的。
鰲拜可以說是“死前逆賊,身後功臣”,1713年康熙晚年在召見諸位貝勒大臣時說:“回想起很多事,我不提沒人敢提,大清征戰效力的大臣中,真的是無人能及鰲拜,鰲拜的功勞卓著,應當給世襲的職位。”
康熙當年生擒鰲拜也是不得已之舉,雍正繼位以後,賞賜鰲拜祭葬,恢復一等公爵位,世襲罔替。而且在1731年,被追封為“超武公”。
我們在看《康熙王朝》還有《鹿鼎記》時印象很深刻的是康熙用一群小庫布智擒鰲拜,鰲拜可以稱得上是十惡不赦的罪人,康熙對鰲拜是恨之入骨,壓根不會跟“忠臣”這個詞掛鉤,但實際上真實歷史上的鰲拜真的這麼不堪嗎?
當然不是!
雍正之所以敢“違拗”康熙,將其追封為超武公也是在揣度康熙意思後才敢如此的。
鰲拜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呢?
鰲拜的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隸屬於鑲黃旗,出身於將門世家,瓜爾佳氏,他的叔父是開國元勳費英東,父親衛齊是八門提督。
鰲拜的騎射功夫很是了得,有滿洲巴圖魯(勇士)之稱。
鰲拜跟隨愛新覺羅家族南征北戰,不管是與明軍還是關外,到後來入主中原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多爾袞與順治帝之間,對順治帝忠心耿耿,即便是被多爾袞視為眼中釘,處處為難都沒有倒向多爾袞一邊,不僅是忠臣,更是功臣。
只是沒想到會晚節不保,康熙初年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張揚跋扈、獨攬朝政,最後敗在了少年康熙的手裡,雖然憑藉自己的赫赫戰功免於死刑,但是終身不得自由,可以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戲稱其為“妄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把自己的給賠了進去。
皇太極主政時,鰲拜還很年輕,但是驍勇善戰,鞍前馬後隨軍出征;憑著一身真本事立下赫赫戰功,並且君臣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皇太極死後,鰲拜仍舊忠心耿耿輔佐順治皇帝。
可以說在大清入關之前,鰲拜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八旗將領中職位最高的人。
即便是後來順治帝登基,多爾袞多次威逼利誘,鰲拜都堅持下來,一直等到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鰲拜才重見天日,這時候的鰲拜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忠臣,名副其實的忠臣。
鰲拜看著順治長大,並且對順治忠心耿耿,順治自然也對鰲拜繼位重視,不僅讓鰲拜管理朝中大小事務,而且在臨終前將其封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作為託孤的大臣必定是經過精挑細選的。
順治帝去世後,鰲拜作為位極人臣的輔政大臣忠臣的形象開始崩塌,而親自為鰲拜蓋棺定論為“篡位謀逆”的就是康熙皇帝。
鰲拜是怎麼從忠臣成為逆臣的呢?
可以說權利的慾望是沒有底的大坑,人一旦意志消沉就會掉入坑裡邊,再想爬出來就難了;
順治去世後鰲拜就是因為沉浸在慾望中難以自拔,而深陷其中的。
作為四大輔政大臣,剛開始只是四大輔政末端,後來居於了首位,那段時間也被稱為“鰲拜輔政時期”,在利益與忠臣之間,鰲拜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利益。
鰲拜能由忠臣變為逆臣,其實跟其他三位輔政大臣脫不了關係:
索尼是四位輔政大臣中資歷最深的,本身文武兼備,而且是四朝元老,不管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首也是當之無愧的;
奈何索尼年事已高,很多事情都是力不從心;
除了年事已高以外,另一個原因是索尼壓根瞧不上蘇克薩哈,因為蘇克薩哈一開始並不是順治的人,歸順與多爾袞,後來才順從順治皇帝的。
所以其他三位輔政大臣都看蘇克薩哈不順眼,所以在蘇克薩哈與鰲拜產生矛盾時,索尼會偏向於鰲拜,倒不因為他喜歡鰲拜,而是討厭蘇克薩哈而已。
蘇克薩哈雖同為輔政大臣,但因為自己曾效忠多爾袞,不但別人瞧不起他,他自己也自卑,所以綜合多種因素其實蘇克薩哈是四大輔政大臣中最沒有地位的,也算是一把擺設吧。
不管是對索尼還是鰲拜都沒有牽扯作用,儘管蘇克薩哈與鰲拜之間結為姻親,但鰲拜仍舊處處針對蘇克薩哈。
遏必隆姓鈕祜祿氏,這個姓氏大家都不陌生,後來乾隆時期的寵臣和珅也是鈕祜祿氏,遏必隆有著很深厚的家庭背景:
遏必隆的父親是後金五大開國元勳之一的額亦都(弘毅公)
母親是和碩公主
按理說有如此堅實的後盾,遏必隆應當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奈何遏必隆膽小怕事,隨波逐流,完全沒有遺傳父親的開國元勳的能力與膽量,常常追隨名門之後鰲拜。
正因為索尼年老,也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蘇克薩哈自卑,總覺得低人一等;
遏必隆膽小怕事,總是趨炎附勢;
在如此無人牽扯的背景下鰲拜的膽子是越來越大,
就如同是在一個小火苗上澆了一罐汽油野心膨脹得很厲害。
1661-1669年四大輔政大臣時期,氣勢上也是鰲拜逐漸獨攬大權的過程,孝莊太皇太后年老,康熙帝年幼,對鰲拜來說都不足為慮。
其實事實也證明鰲拜是小看了孝莊太皇太后,更是低估了年幼的康熙。
鰲拜先後跟隨輔佐三朝皇帝:皇太極、順治還有康熙,為何到了康熙這就成了逆臣呢?
對皇太極,有餘恩、有餘威;
順治更是鰲拜據理力爭登上皇位的,所以他對皇太極、順治都是忠心耿耿;
而到了康熙朝鰲拜就不一樣了:
已是三朝老臣
還是輔政大臣
掌握大權
沒有跟鰲拜相對抗的人,
所以鰲拜對年幼的康熙並不那麼看得入眼,藐視的意思也是公然暴露出來。
鰲拜後期可以說是無法無天,非常的囂張,對皇權極為蔑視
鰲拜到了後期很是過分,一點小事都有可能讓他怒火中燒;
康熙說的話壓根不聽,朝中的大臣也經常因為鰲拜而草木皆兵,萬分的小心,擔心一不小心得罪了鰲拜。
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人就是鰲拜多次徇私的陪葬品。
康熙自然也明白這其中的奧秘,奈何沒有親政,手裡沒有實權,只能是詢問四位輔政大臣的意見,康熙也希望輔政大臣有人站出來反對鰲拜,但是沒想到索尼、遏必隆附和,蘇克薩哈擔心會引火燒身,沉默不語。
康熙非常生氣,只能是對鰲拜層層壓力,不允許鰲拜所請所奏,只是批准行不擬定的處罰,三人各一百鞭,沒收家產。
康熙非常想保住三人的性命,所以與鰲拜硬碰硬,但最終還是沒能保住。
後來孝莊太后力主索尼親孫女赫舍裡為皇后,在索尼、蘇克薩哈的運作下,14歲的康熙得以親政,只是沒想到並沒有將鰲拜擠出去,反而更加的肆無忌憚,排擠處死其他輔政大臣,而蘇克薩哈就是第一人。
康熙雖想保住蘇克薩哈的命,但鰲拜安到蘇克薩哈頭上24款罪名,終也沒能保住。
鰲拜究竟有沒有反心呢?
1669年五月十六日,權傾朝野的輔政大臣鰲拜被康熙捉拿問罪,最通常的說法就是鰲拜意圖謀逆,而且我們在看《康熙王朝》的時候鰲拜確實在造反,準備除掉康熙跟孝莊,但真實的歷史真的是如此嗎?
1666年,鰲拜利用圈換土地打擊以正白旗為首反對他的勢力;
1667年康熙親政不久索尼病故,
蘇克薩哈被處死,
四大輔政大臣僅剩下唯唯諾諾的遏必隆,可以說鰲拜的勢力在康熙六年八月達到了最頂端:
鰲拜被授一等公,加太師;
兒子那摩佛承襲二等公,加授太子少師;
班布林善為大學士
濟世為工部尚書
可以說基本上把持了朝政,朝中大小事務先在鰲拜處議好才能施行。
康熙隨著年齡以及閱歷的增長,越來越成熟,在處置蘇克薩哈時就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但因為鰲拜確實勢力太大,康熙只能暫且忍耐,但是堅定了要除掉鰲拜的決心。
而且鰲拜經常在上朝時,群臣前呵斥各院部大臣,攔截奏章;
甚至在康熙面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可以說嚴重損壞了康熙作為皇帝的尊嚴。
1667年康熙親政以後,鰲拜成為康熙最大的阻力,在捉拿鰲拜時諭旨中是這樣說的:
鰲拜在朕前理應聲氣和平,乃施威鎮眾,高聲喝問.......又凡用入行政,鰲拜欺朕無權,恣意妄為
對於想要有一番作為的英明君主而言,絕對是奇恥大辱,不能容忍的。
1669年,康熙用“庫布遊戲”捉拿鰲拜,結束“鰲拜輔政時期”。
很快,康熙頒佈了鰲拜三十條大罪:
不尊重太后兩條
對冊立皇后妒忌
私賣奴僕等五條,
其他二十三條都與結黨擅權有關。
但我們仔細看,鰲拜與納蘭明珠、索額圖還有和珅相比,比沒有貪汙受賄,更沒有圖謀不軌,其實鰲拜也做了很多對大清有益處的事情,這一點康熙是很清楚的,所以在將鰲拜捉拿以後,只是將其圈禁,並不打算處死。
可見,康熙捉拿鰲拜在當時來說也是無奈之舉。
參考資料:
《清史通鑑》
《清宮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