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47061205644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睢水至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後,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

      項羽作為反秦義軍的領袖,可謂卓絕超群,氣蓋一世。《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有萬夫不當之勇。

      秦亡以後,長達五年的時間內項羽與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但由於坑殺20萬秦國降卒,迸咸陽後又再燒殺搶掠,項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離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統一的願望。項羽終於在垓下陷入劉邦的重重包圍之中,損兵折將,糧草吃盡,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一個黑沉沉的夜裡,項羽忽然聽到從四面劉邦的軍營中傳來一陣陣楚國的歌聲,項羽大吃一驚,誤認為漢軍已經把楚國的全佔領了,他慌張地從床上爬起來,飲酒消愁。項羽身邊有一個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寵愛,多年來一直跟隨左右,與他形影不離;還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項羽經常騎著它行軍打仗。他從江東率四十萬大軍,所向無敵,威震天下;如今,兵敗如山倒,到最後只剩二十八騎相隨。項羽看著即將永別的美人,看著心愛的駿馬,忍不住唱出了這首慷慨悲壯的《垓下歌》。

  • 2 # 使用者安邦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被圍垓下時寫的詩。據說虞姬臨死前還吟了一首詩,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然後就有來霸王別姬這一幕。項羽的失敗可以說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 3 # 使用者1892938480125

    垓下歌

    [漢]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末路的輓歌。


    這是楚霸王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蹟。

  • 4 # 空氣質量11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朝詩人杜牧曾在《題烏江亭》中這樣吟歎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烏 江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夏日絕句》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為紀念項羽,諷喻世事而作的。詞人高度評價項羽拔山蓋世的豪邁氣概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氣節,並稱譽項羽生為“人傑”,死為“鬼雄”的英雄氣概。

    “鬼雄”,項羽也許受之無愧,至於“人傑”,我實在不敢苟同。楚漢相爭五年,項羽佔盡上風,自立為楚霸王,好不意氣風發。誰料,項羽率軍西征,在垓下被漢軍重重包圍,四面楚歌唱散了楚兵八千,一代霸王最終自刎身亡。項羽本是可以安然渡過江東的,然而他卻“首身離兮”,成為自己劍下之鬼了。縱有過人的才情,人死了,“人傑”是做不成的,“鬼雄”也不過是慰藉之詞罷了。

    有人不禁要問,李清照為什麼視項羽為“人傑”呢?其實,李清照的詩不過是借項羽的“以死謝罪”來影射宋王室偏安江南半壁江山的無能懦弱。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但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嘆項羽缺少的正是這種心志——戰勝艱難困苦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就決定他只能做一時的霸王而稱不上真正的“人傑”。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卻只因為吃了次敗仗,就悲觀絕望。儘管知道江東父老會“諒而王我”,然而,他不能正視悲慘的現實,只是顧及“我有何顏面見之”。誠然,此時此刻,生較死困難得多,也痛苦得多。可他無法坦然地去面對一切,拋“王我”的百姓於不顧,最終選擇了後者,悲壯的死了。臨死前,他仰天長嘆:“天之亡我”。其實,“天之亡我”並不是最危險的境地,真正危險的境地來自“我之亡我”。

    試想越王,對吳王俯首稱臣,這需要怎樣忍辱負重的韌勁和勇氣啊!臥薪嚐膽的毅力使其東山再起,忍辱負重的精神則使他成為一代“人傑”,名垂青史。而這正是項羽所缺少的!缺少這,項羽就過不了江東,成不了“人傑”;缺少這,他只能自我殘害,做一個屈死的“鬼雄”。

    有人說,項羽“身既死兮神以尋”,他不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氣節高尚。但我以為,其氣節固然難得,但渡江去求“生”,更顯可貴,關鍵是看過江後去幹什麼。若是忍一時之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那就並不是“苟且”,更無“偷生”的嫌疑,“瓦全”可恥。一塊美玉,何必一定要它四分五裂呢?全玉豈不是更好?如果人人都像項羽一樣去“碎”,越王成不了“人傑”,最終也免不了“鬼雄”的結局,世界上任何事物也都不可能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族振興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