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吃貨小歪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 2 # 8484靜觀其變

    在文字發明之前,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只能透過語音進行。語音的問題在於原始條件下缺乏有效的記錄手段,只能靠人的記憶口口相傳,但資訊在傳播過程中會被人為有意無意的扭曲、新增或丟棄,難以保證資訊二次傳播的一致性,是非對錯也難以追溯。所以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將狩獵種植等生產生活的經驗積累下來並跨地域傳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也可以說在“文字”出現之前,因為無法保證資訊描述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知識”一說的。


    “文字”的發明有力的改變了語音傳播的尷尬局面,文字是視覺符號,可書寫的“文字”是最簡單有效的資訊記錄手段,在很原始的條件下也可實現,它有效的保證了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的一致性,因為有記錄可以追溯、驗證和糾偏,保證了歷史經驗的可操作性和可重複性。這些資訊的文字描述就成為可以傳播和繼承的“知識”。


    相對於語音,文字化“知識”的傳播廣泛而又深遠。文字為“知識”的跨地域交流提供了簡單有效的手段,樹葉,布帛,簡牘,紙張都是在即時生產力條件下易於獲得的載體,是可以遠距離搬運的。


    具備可操作性和可重複性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避免“重複造輪子”,可以對後進地區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帶來跨越式的提升。


    有了“知識”,人類的的發現,發明和創造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而不必一切都從頭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階梯。


    文字為“知識“交流而生,從歷史經驗來看,廣泛的開放和交流能高效促進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汲取其它文明的“知識”能減少大量無謂的瞎摸索,節省巨量成本的同時實現跨越式發展。


    伴隨著文字發明的,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和古代中國等文明發源地的崛起並輻射周邊地區。有文字不一定成為文明發源地,但沒有文字絕對無法成為文明發源地。“文字”是考古學和歷史學判定文明發源地的決定性標誌。


    所以說“無文字,不文明”。

  • 3 # 曇花一現71742

    人類走向文明的顯著特徵就是文字的出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認為是現代漢字的初型,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因其最早發現在動物骨頭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形狀會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異,大致為武丁時期的甲骨最為完整,同時武丁時期也是現存甲骨數量最多的時期。


    甲骨文的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井道內的風管如何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