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從來沒有消失過,而且無時不在,他也可能是你我,也可能是身邊人。阿Q用他的精神活在吃人的舊社會里,不斷的給傷害自己的人找著理由,不斷的用無奈來平復自己的心態,他迷糊、迷茫,認為喊了兩聲革命就革命了,不知如何抗爭,也沒有能力抗爭,在舊的體制下悽慘的活著,糊塗的死去。可社會需要阿Q,如果阿Q都變成了林沖,都變成了伍子婿,范雎,會怎麼樣呢?本來就不健全的體制,還會維持下去嗎?暴力血腥將永遠不會停止,阿Q精神也不會消失。世界上有的人不是阿Q,他可以如林沖一樣做一個殺人放火的強盜,也可以變成伍子婿、范雎一樣幫助敵人回頭滅了欺負自己的世界,但,他不願意,就成了阿Q,忍耐不是無能。其實有病的不光是阿Q,而是整個舊社會,而是如趙老太爺、趙秀才、假洋鬼子、王胡、小D……,他們世世代代被人欺負,也欺負別人。但,單單一個血腥的革命就能解決問題嗎?非也!

  • 2 # 劉荊洪

    謝謝邀請。我們先看看魯迅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簡介。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被殺。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典型代表之一,魯迅對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社會一些心靈醜陋的舊華人,嚴厲地批判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和一些類似阿Q人們的無知。

    我們再來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維繫奴隸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瞞自己、騙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勝利法純然是奴隸們在失敗面前閉上眼睛,用瞞和騙製造勝利的幻覺麻醉自己,把奴隸的屈辱和失敗的痛苦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從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隸。阿Q好賭,但總是輸,然而有一回卻福星高照,終於賭贏了,他居然“贏了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他興高采烈”,可惜的是,“不知道誰和誰為什麼打起架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阿Q也捱了幾拳幾腳,到頭來“他的一堆洋錢不見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錢不見了”。然而,阿Q畢竟是阿Q,他還是能拿出與眾不同的解除痛苦的辦法來。阿Q忽然“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便心平氣和起來,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於是,又覺得“心滿意足得勝”了。魯迅用近乎漫畫的誇張的手法,將精神勝利的荒謬性揭露得淋漓盡致。

    中國作家茅盾:“我們不斷地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遇見‘阿Q相’的人物:我們有時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帶著一些‘阿Q相’的分子。……我又覺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國民族所特具,似人類的普通弱點的一種。”

    中國作家鄭振鐸:“這個阿Q,許多人都以為就是華人的縮影;還有許多人,頗以為自己也多少的具有阿Q的氣質。”

    結語:原來,阿Q是人性普遍的弱點,我們自身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弱點,我們要批判阿Q的精神勝利法,要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實現文化自強。

  • 3 # 把盞常聊

    阿Q,魯迅根據當年的民眾特徵,彙總出來的一個典型人物罷了。莫說是虛構,即便把阿Q視為現實,他除去捏了一下小尼姑的臉,並由此激發了向吳媽大膽表達原始慾望的勇氣,換來了一頓打之外,到死怕是再也沒有接觸過女人。那麼,他又從哪裡來的那麼多子孫後代呢?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阿Q的確還是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後代子孫!這,無需考證。因為時至今日,他的後代也並非都斷子絕孫了。

    當然,這些個阿Q後人們,儘管不是阿Q留下的血脈,但卻把阿Q的精神繼承下來了。

    所謂的阿Q精神,說白了就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在弱者面前,其威立現,哪怕是小小的一次“勝利”,在精神上便可獲得極大的滿足。在強勢面前呢?他不僅膝蓋會自然而然地發軟下跪,即使是受到了辱罵、暴揍,在心中非但不會感到羞恥,還會在自我嘲解、自我安慰之下瞬間將恥辱忘卻,轉變為自我勝利的得意,且在這種得意中獲得滿足!

    阿Q,並非是一個具體的人物,他只是在千百年封建奴役統治之下的一個階層的代表罷了。

    所以說,要想把千百年來沉積下來的封建糟粕意識徹底地剷除乾淨,也絕非是一件易事。故而,槍斃阿Q容易,斷絕其精神,難!唯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舊觀念、舊意識,才能有所希望。

    不聊了,再聊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上市公司董事長喊你買股票,你敢不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