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96603212300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

    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2、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縣)人,唐朝宰相、名將。婁師德進士出身,起家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授殿中侍御史、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事情,遷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檢校刑部尚書。征討吐蕃兵敗,貶為原州司馬。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再次拜相,遷納言,出任隴右諸軍節度大使。

    3、許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後代。出身高陽許氏,少有文名。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

    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字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

    4、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 。唐朝宰相。初為太學生,學習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

    歷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兩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軍事才能,從定徐敬業的揚州叛亂,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積極作用,是唐代宰相之中頗有作為的一位。武則天晚年時,受張昌宗、張易之陷害,貶為高要縣尉。

    唐中宗復位,拜右僕射兼中書令、光祿大夫,封齊國公隨波逐流,不再直言進諫。牽涉太子李重俊起兵反對韋后及誅殺武三思事,貶思州郡務川縣尉。

    5、李義府(614年—666年),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唐朝宰相。李義府早年以薦舉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

    他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因迎合高宗,建議廢王立武,被拜為宰相,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併成為武則天的心腹,後又進爵廣平縣侯。

    李義府任相期間,廣結朋黨,賣官鬻爵,權勢熏天,多有不法之行,後升任中書令,進爵河間郡公。他出身微賤,雖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龍朔三年(663年),李義府因請術士望氣,被長流巂州。

  • 2 # 使用者6429699177258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漢族,唐朝襄州襄陽人。張柬之中進士後任清源丞。689年以賢良徵試,擢為監察御史。後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舉之,武則天將其提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傑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範、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國號。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不久,張遭武三思排擠,被流放邊疆。張柬之被流放隴州,氣憤致死。

    魏元忠是唐代比較有名的政治家,他歷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兩次出任宰相,併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能,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唐代眾多的宰相中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

    姚崇(650年-721年),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之諱,因此改名為姚崇。銀青光祿大夫、嶲州都督、長沙郡公贈幽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姚懿第十子。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諡號文貞。

    宋璟(公元663年~737年),字廣平,河北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其祖於北魏、北齊皆為名宦。璟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其主要作品有:《蒲津迎駕》、《送蘇尚書赴益州》、《送蘇尚書赴益州》等。

    狄仁傑,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區)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曾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唐祚得以維繫。一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為國貢獻卓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禾龍目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