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63
回覆列表
  • 1 # Boyee2

    首先要講一講基本的事實:

    唐代是有嚴格的宵禁制度的,晚上關閉城門,清晨才打開城門。唐代蘇州寺院每晚有半夜撞鐘(即幽冥鍾,總共要撞108次鍾,總耗時20分鐘)的習俗,寒山寺的鐘和北京大鐘寺的鐘可有一比,引用一下大鐘寺的鐘的資料:離大鐘3米處120多分貝,離大鐘40公里30分貝,由於攪人好夢/事,太擾民了,所以到宋代寺廟已不再敲幽冥鍾。寒山寺到閶門直線距離只有3.5公里。

    現在我們可以還原一下張繼老前輩當時的實景,船到蘇州閶門時,蘇州城門早就關了,進不了城了,吃不上飯,只能睡在船上了,真無奈啊! 天又冷人又餓,紙被又薄,詩人蜷縮在被子裡,經過不知多少時間的哆嗦好不容易眯著覺,突然被半夜裡的一聲巨響給驚醒,後面居然又響了107下,這下好了,睡意全無了,還要等3-4個小時城門才能開,真是愁人啊! 怎麼今天這樣倒黴,張老前輩氣得心裡直罵娘,口中抱怨到:“月落烏啼……到客船”。

    如果張老前輩知道今天的人把他的窘境當成“最精彩的一段”和“江南第一詩境”,是不是會在墓裡氣醒過來哪?

  • 2 # 娜家醫護小鋪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我是很喜歡這首詩,從小我就立志,好好學習,改變命運,讓本不富裕的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的生活。可小的不才,沒有學習天賦,每每考試完內心都是極其的感慨萬千與發愁,懷才不遇的情感油然而生,而這種情懷正好和《風橋夜泊》裡面的意境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的是,張繼確是是位難得的人才,而我卻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如果當年張繼沒有落榜,世間就少了一個發愁的人,我們就少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世間就少了一首千古名詩。而現在的我,雖無過人之處,卻比常人難得的努力,相信不久的未來,我也會闖出自己的小天地。

  • 3 # 詩詞補習班

    張繼在唐朝詩人中算不上是名家,整體水平要遠低於同時代的顧況、元結、劉長卿等人。

    但他比當時的名家要幸運,僅一篇《楓橋夜泊》便讓他在唐詩中佔得一席之地。

    楓橋夜泊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人張繼到江南躲避戰亂,途徑蘇州城外,便在楓橋便泊船留宿。

    當晚羈愁難耐,又眼見江南水鄉幽美的景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也許連張繼也沒有想到,這篇抒懷之作,日後居然會名聲大噪,而張繼本人也因此享譽千古。不僅如此,姑蘇一帶的寒山寺,也因為這首小詩香火不斷,歷來有不少人慕名拜訪。只能說,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而讓這首詩名聲大振的原因之一,是歷來文人對姑蘇寒山寺夜半到底有沒有敲鐘的爭議,關於這點我之前已經寫過,這裡就不作追論。

    背景分析

    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悲痛之後,詩風也不再像盛唐時期那樣磅礴大氣,轉而演變成孤憤寂寥、追求清高的風格,而且善用景物來烘托氣氛,史稱中唐大曆詩風。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可以說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意境鑑賞

    這首詩以“愁”為基調,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水邊夜景。最具意韻的是在景物和人物心理之間來回切換而不漏痕跡。

    月落和烏啼都是寫實景,而霜滿天看似不合理實則是內心的感受;江楓和漁火亦是寫實,又似是為“我”今夜無眠而準備的。從遠處傳來的鐘聲,也是為今夜這漂泊的小舟而起的麼?

    前二句這種虛實結合,融情入景的手法實在值得稱道和借鑑,而以鐘聲結尾,語盡而意猶未盡,謀篇甚是高超,難怪有後人將此詩奉為七絕壓軸之作。

  • 4 # 葦說歷史真相

    刀叔導讀:最終使寒山寺成為中國十大名寺的,還是這首被下了“皇帝的詛咒”的名詩。

    寒山寺,一座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的古寺,因為唐代貞觀年間的高僧寒山子駐足而得名。寒山寺被譽為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寒山子等人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比比皆是,然而最終使寒山寺成為中國十大名寺的,還是這首被下了“皇帝的詛咒”的名詩。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字懿孫,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生平已經不甚詳細了,而後人們之所以還記得他,完全是因為他的這首《楓橋夜泊》。

    據《唐才子傳》卷三中記載,張繼是天寶十二年的進士,曾擔任過軍事幕僚,後來又做過鹽鐵判官,代宗大曆年間擔任檢校祠部郎中,負責祠廟祭祀、天文方面的事宜。《唐才子傳》中稱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是一位重視氣節,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才俊,他不僅有詩名,其品格也受人敬重。

    大唐天寶年間爆發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的逃亡四川,此時江南的時局尚且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士子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包括張繼。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夜不能寐的張繼泊舟於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的秋夜勾起了這位客子的憂愁,面對月落、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城外、古寺、客船、鐘聲等朦朧的憂愁意境,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噴湧而出。然而令張繼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掀起了多麼大的波瀾?

    《楓橋夜泊》一經問世之後,不但在中國是婦孺皆知,即使是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並且被選入日本的小學課本。

    清朝名士俞越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1929年,日本人更是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該寺完全是仿照蘇州寒山寺所建,還正裝其事的立了一座石碑,上刻張繼的《楓橋夜泊》,並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而在附近的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一座"楓橋"。

    當然,《楓橋夜泊》掀起的波瀾遠遠不止如此,它甚至成為了“皇帝的詛咒”。

    傳說大唐皇帝唐武宗,對《楓橋夜泊》的鐘愛更是無以復加,就在他的彌留之際,他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的詩碑,並且留遺旨說自己昇天之日,要將此石碑一同帶走,而在唐武宗駕崩之後,此碑果真被殉葬於唐武宗的陵寢之內。更為恐怖的是,唐武宗為了獨霸《楓橋夜泊》,不願與他人分享而下了詛咒:“《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

    據說唐武宗的這個“皇帝的詛咒”靈驗無比,北宋的翰林院大學士王珪、明代的大才子文徵明等人,都是因為書刻《楓橋夜泊》而慘遭橫禍。

    1947年,蘇州著名畫家吳湖帆,聞聽寒山寺的《楓橋夜泊》詩碑已毀於日寇之手,於是他想到當時國史館館長張繼與《楓橋夜泊》的作者同名,便請張繼續寫《楓橋夜泊》詩碑。

    吳湖帆於數日之後便接到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詩碑文,並賦詩一首:“餘夙慕寒山寺勝蹟,頻年往來吳門,迄未一遊。湖帆先生以餘名與唐代《楓橋夜泊》題詩者相同,囑書此詩鐫石。惟餘名實取恆久之意,非妄襲詩人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誰知沒幾天,吳湖帆竟在報紙上見到張繼的訃文,原來張繼在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後,第二天便暴病而亡。

    張繼生活在被譽為“唐詩宋詞”的唐代,作為著名的詩人,張繼流傳下來的詩作不足五十首,而真正能被稱為絕句的似乎只有這首《楓橋夜泊》。

    在《楓橋夜泊》短短的二十八字之中,既沒有哭聲,更沒有眼淚,卻堪稱寫憂道愁的巔峰之作。唐詩中不乏那些催人淚下、令人愁腸百結之作,但大多必須是身臨其境或是觸景生情方能使然。然而《楓橋夜泊》無論是在何時何地讀來,總有那種縈繞於心中,揮之而不去的縷縷憂傷、淡淡淒涼。關於《楓橋夜泊》最終成為了“皇帝的詛咒”,這恐怕更出乎了詩人的預料了。

  • 5 # 也可自話

    這首詩好在哪兒啊,我認為是好在意境和留白。

    即使你不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僅僅看這28個字,也能感受到一股憂愁。

    這是意境。

    全詩寫愁,然而全文只有一個愁字,其他都在寫月亮、寺廟、鐘聲,給人足夠的想象空間。

    這叫留白。

    起首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說月亮落下了,烏鴉在啼叫,霜氣滿天。

    月亮本來就是詩人慣用來表達憂愁的事物,烏鴉代表著不吉祥,霜氣帶給人的是一種寒意,你看這一句,7個字寫了3個事物,內涵都是“憂傷”。

    再來,江邊的楓樹,漁船上微弱的燈光,世界之大,卻只有這兩樣景物,透出的是寂寞。而這句講楓樹和漁火擬人化了,好比兩個寂寞的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伴著憂愁入眠。

    這兩句詩,明裡寫了月、烏、霜、楓、漁火,其實暗裡還有個“不眠人”,就是詩人自己。可以說元素用得非常密集。

    而月落烏啼又是動態景象,江風漁火是靜態,這一靜一動對比也非常巧妙。

    接下來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當你的思緒還在眼前的江風漁火上的時候,詩人突然把鏡頭甩到遠方,根本不給你細細品味的機會。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想必是在鏡頭堪堪能達到的最遠處,黑壓壓的山上孤立著一座寺廟。這寒山寺本來只是一個寺廟的名字,可以結合本詩的意境,對比前面的霜和愁,這個“寒”字真的是非常應景。如果這個寺廟叫歡喜寺,張繼同學可能要罵一萬句mmp.

    我們可以想象,愁得睡不著覺的張繼,一個人躺在漁船上,夜已三更,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鐘聲。

    這鐘聲不但側面襯托出了夜深人靜,同時也揭露了詩人的情感——心裡還在發愁,鐘聲可不是雞血,而是憂愁的催化劑。

    這兩句寫得非常簡單明瞭,就說了一個事:鐘聲。

    詩人好像是要表達: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

    這就是意境和留白。

  • 6 # 目西

    詩的妙處在於,言有盡而意無窮,用很少的字眼,表達說不完的意味。

    這首詩幾乎全在寫景,除了一個“愁”字稱為詩眼,點明瞭一下主題外,其他字句沒有一個寫心情的字,卻把遊子在外的羈旅之情表達的很清楚,意味悠長卻不道明。

    開篇第一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先是眼看到即將落下去的月亮,接著是耳朵聽到的烏鴉的啼叫,然後就是身體的感受,“霜滿天”一句表達出了寒冷的感覺,深秋天明將明的時候,看到樹上地上結的一層霜,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眼見之處,都被月光籠罩了。就像“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樣說的都是月光。

    接著

    江楓漁火對愁眠

    當你半夜睡不著覺開啟門,先是看到整體的景色,然後就是聚焦,詩人發現了在烏篷船上睡覺的人,而這漁船的旁邊有一顆楓樹。人們在小船上睡覺大概是愁苦的吧,這是詩人把自己的感覺加到了其他事物身上。就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上兩句,僅僅14個字,卻說出了月光,烏鴉,天氣,楓樹,漁火和遊子(既是船上的人又是作者自己)。

    就像是畫畫,詩人開篇濃墨重彩的描摹了一個景象。工筆、精細。

    接著詩大手一揮,將你的目光帶向遠方。

    姑蘇城外寒山寺

    遠處只有一個“寒山寺”,這就像你看畫,一眼望去是畫面中吸引眼球的重點描摹,當我們仔細品看的時候,發現其中的蹊蹺,在遙遠的地方有大片的留白,只剩下零零星星的事物。潑墨、揮毫。

    光是看到遠方的寒山寺還不行,當你目光剛剛落到寒山寺上,從寒山詩裡出來的鐘聲就進入了你的耳朵。驚擾了自己,也驚擾了睡夢中的其他人。留白,雋永。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時我們在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寒冷的秋色,擾人夢鄉的鐘聲。漂泊在外的遊子,感受到的是淒涼,悲苦。大唐的富麗堂皇,成了悽苦的“霜滿天”。躲避戰火的詩人來到這裡,徹夜難眠,看到別人睡覺,想到他們大概也是在愁苦中很晚的睡去。而這惱人的鐘聲卻早早的響起,夢裡那個大唐,一下子 被敲打的粉碎。睜開眼看到清冷的世界,不免感嘆,大唐的盛世也只有在夢裡相見了!

  • 7 # 燕北林叢

    《楓橋夜泊》是張繼最著名的一首詩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景色由遠及近:殘月、棲鴉、霜天,江楓、漁火、客船。冷清寂靜的場景讓客旅之人觸景生情,益發鄉愁,輾轉難寐,以至夜半鐘聲猶聞。詩人把景與人極巧妙和詣地揉合到一起,情景交融,以聲襯靜,畫面清新,意境深遠,感染力極強,無愧千古絕唱!

  • 8 # 東都有湘

    這首來自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七言絕句,詩人通過聊聊數語就將景象與心情自然有機的完全融合一體,筆鋒著力流暢清晰、落地乾淨明瞭,不得不讓人嘆為感之。不過當代中國對這首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所給出的最權威白話譯文釋解,個人卻不勝苟同。

    因為對於詩面整體意識的釋解領悟方向性,並沒有明瞭其中詩人所表達性。不管是百度百科/還是搜狗百科/甚至包括中國詩詞研究這種專門院校機構,所給出的白話譯文權威詮釋都是大同小異。如:月亮已落下烏鴉碲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著一葉小舟到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包括從這篇【從及物性角度分析《楓橋夜泊》及其三種譯文】這種來自中國已經屬於是高專業高級別要求化的對該詩面意識解透學術研究文章。

    其中特別是在對《楓橋夜泊》本詩體最重要的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理解成是:只為更能表達出作者人在旅途、仕途坎坷的低落淒冷。理論上來說如果誤讀了詩人對於詩面存在的表達性,既是對詩人創作的詩體意識錯誤知會而錯譯的帶來文化交流笑話,至少對待詩人創作的優秀作品屬於不尊重和不禮貌。

    毫無疑問當今釋義的張繼筆下這首《楓橋夜泊》的白話文意識完全就是再開玩笑!再開歷史優勢文化的玩笑,要知道誤導的除了本身範圍,根本誤導不了世界,只會遭到世界的嘲笑。文化特別是歷史優秀的文化,從來不是為了服務什麼利益,因為文化高於利益,除非無視文化。

    無視文化,結果就是自身都不明白繼承的這個歷史優秀文化表達了些什麼,那麼能夠說明自身文化有什麼進步性?因此這首唐代張繼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別看短短几行文言文字,但是要想了解其中真諦意識並不是那麼簡單隨意。肯定需要給予符合常理的角度做為釋解的基本要求,

    【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先本詩體為七言文言文絕句,因而字面能夠表達要求的語數空間極其有限,因此詩人肯定不會進行單純的表象用詞意思來做為表達,不然別說意境,就是思想都沒有,不過就是一個陳述罷了,因此看待釋義需要整體看待。

    同時《楓橋夜泊》曾經最早收錄叫做《夜泊松江》,《楓橋夜泊》並不是原詩名著,而是後人更改過的別名。不僅說明原詩與楓橋實際上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全篇也與楓橋沒有任何瓜葛,而就詩中“江楓”兩字可以說完全否決了與楓橋有關,但是非要將全篇意識與楓橋聯絡,只能說屬於文化墮落。

    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很明顯屬於場景融合當時心情。第二句對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說明場景直接拉近同時帶來焦慮的牽掛思緒。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無疑這個地點就是帶來焦慮牽掛思緒的所在處。第四句對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代表整個情緒的完全釋放。

    其中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與客船之間的關係?是之間關聯性,還是沒有之間關聯性。雖然寺宇的鐘聲不會服務於寺外,只會是寺內,但是寺宇的鐘聲每天敲響都是基本固定在同一個時段不會隨意改變。那麼對於這個特點在沒有時鐘的那個古代社會應該被作為時間約定的要求作用相當普遍。

    同時既然是江肯定兩岸就需要有過江互往,客渡包括碼頭存在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說明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就是做為最後一班過江客渡船約定的時間。那麼為什麼可以完全確定?我們從“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對字就可以得到證明,在這裡“對”就是指對岸是也!

    詩人焦慮牽掛的思緒就在江對岸,而“眠”不是指休息或睡覺了的意思,而是指晚上的意識。“對愁眠”就是正因為晚上了詩人才越發焦愁。焦愁通過“江楓漁火”詩人望過楓樹江面只見捕魚的星星漁火而看不到對岸,落筆於“對愁眠”就可以反應出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就是詩人一腔孤身熱血遠至報國,卻是志落一地故土歸來的當時悵愁,面向晚岸更是泛起詩人心中無比掛記思念的那個感情,正久久等盼寄託著詩人,所帶給詩人巨大的愧傷衝動。

    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完全表達了詩人心中頓然所有的陰霾散去,激動充滿了心情,此刻喜悅瞬間被燃燒起來。人除了志向更應該有著真我感情。為此個人做為一名詩詞愛好者步韻創作了一首七絕副詩來做為對千年後的【步韻楓橋夜泊】答詩。

    【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曲楓橋夜泊天,千年遠至夢無眠。

    回身失意家山寺,更念伊人望晚船。*

  • 9 # 天太2

    這是唐詩人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張繼,今湖北人,考中進士,但逢上“安史之亂”,所以隨著大批文人,士族逃難到江,浙一帶,這是作者在逃難途中寫的一首羈旅詩,寫遊人的離愁,憂鬱,無奈。這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對於張繼,我們也只能從這首詩上認識他了,也由此可見歷來文人墨客對這首詩的喜愛和重視。

    全詩二十八字,情節很簡單,描述了遊客在船上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情景,月落,(指上弦月,後半夜開始向西墜落),烏啼(應指烏鴉叫,有人認為是和地名有關,但縱觀全詩的情景,風格,應該是烏鴉叫更符合作者的內心情緒),霜滿天,(指秋夜凌晨的霜霧,應該是較大的,用滿天一點也不過分,有人認為是誇張,本人反而認為是寫實,水邊的霧氣,別說是秋天江南的氣溫,即使冬夜也是很大的),江楓漁火對愁眠,即對著江邊的楓樹,漁火,不能入睡。而不是對著江楓漁火睡,這正反應了作者流落它鄉,對國家和自己的前途充滿疑慮,困惑,無解的一種愁緒,今後怎麼辦,一愁莫展,流落它鄉,怎麼能睡得著呢?(正在為不能入睡而焦慮時),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寒的鐘聲偏偏又響了,在寂靜的深夜,船上聽的分外揪心。

    張繼的這首詩所以為人喜歡,稱道,推崇,流傳至今,和詩人高操的藝術手法有很大的關係,寫心情,全詩沒一個字提到心情,寫離愁全詩沒一句一字和愁有關。但只有心情低落,滿懷愁緒的人才能體會到詩的真諦,詩言志,詩為心聲,作者絕對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只是借景抒情,借景解愁而己。正應了那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借酒解愁。

    由於作者這首詩,蘇州的寒山寺也名聞中外,許多遊客都想一聽寒山寺的鐘聲,究競會有怎樣的收穫或怎樣的心得呢?我想:人人都會有,個個都不同。

  • 10 # jkyin

    古詩的特點就是含蓄。含蓄地表達意境。以什麼手法來做到含蓄?一是比喻,二是白描,卻慎用渲染。《楓橋夜泊》就是白描。全詩如同敘述,無一字渲染。唯一用的"愁"字,是對"江楓"和"漁火"狀態的描述,全詩感受到的不是"愁",而是清淨安寧。如同取景,一幅山水,意境自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接種四價HPV疫苗後,便可高枕無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