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和莫言關係怎麼樣?
可以說,很一般,也可以說,沒什麼交往,也就不存在什麼關係。雖然都是作家,但他倆幾乎不是一路人,也沒什麼共同語言。
第一,他倆出身天壤之別,根本不是一路人。莫言小時候捱餓,家裡成分中農,一個堂叔還在臺灣,在那個年代,都是需要看緊的物件。莫言又因為口不擇言,小學五年級被迫離開學校,然後是放牛,幹農活。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常吃不飽肚子,莫言回憶說:“飢餓使我成為一個對生命的體驗特別深刻的作家。因為吃我曾經喪失過自尊,因為吃我曾經被人像狗一樣地凌辱,因為吃我才發憤走上了創作之路”。長大了想參軍,連續三年報名參軍,都被村裡拒絕,原因就是成分高,參軍得優先貧下中農。後來在棉花加工廠報名,才參了軍。父親是村裡會計,但也因為成分問題和堂兄弟在臺灣,非常低調。莫言母親是小腳婦女,從事家務。莫言的童年都是在飢餓和沒完沒了的幹活之中度過的。莫言喜歡讀書,但是農村圖書很少,一個鄰居家裡有書,但人家要他幹活,幹夠兩個小時,才給讀一本書,莫言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而王朔1958年出生在南京,一個部隊軍官家庭,父親是軍校教師,後來調到總參,是團級幹部,王朔也就成了部隊大院孩子。母親則是醫生。可以說,王朔吃喝不愁,上學放假了,和一幫大院子弟盡情玩耍。由於父母工作很忙,對他疏於管教,王朔在軍事氛圍濃厚的部隊大院裡很早就學會了打架,是大人眼裡的壞孩子,也就是說,有點痞子勁,在小學時,王朔嫌語文老師長得醜,不抬頭看老師,老師讓寫作文,他就玩自己的東西,老師來責問,他說打腹稿呢,這樣的事情很多,老師非常不喜歡王朔,而王朔也對老師不滿,最後王朔便轉了學。鄭曉龍、葉京都是與王朔一同長大的好哥們兒,也都是大院子弟。王朔與他們在北京城裡亂竄,打架喝酒樣樣不落。從這裡看出,一個出身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怎麼能和部隊大院裡一個軍官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能有共同語言。兩個家庭差異太大了。
第二,比較莫言和王朔作品風格,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莫言的作品更多的是農村題材,是對現實的批判,對人性的深層思考,理解起來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的閱歷,因此有的人反映莫言作品不好讀,莫言自己也說,雖然我的名氣比餘華大,但小說買的還沒有餘華的一半多。因為餘華的《活著》通俗易懂,很直白。莫言的作品理解起來難度大,自然讀的人就少。目前很多人對莫言作品有看法,關鍵是這些人實在看不懂莫言想要表達的意境,加上個別大咖帶節奏,致使很多並沒有讀過莫言作品的反感莫言。王朔的作品更多描寫的城市生活,對現實的調侃、諷刺,外加京味十足、詼諧的語言表達藝術,讀起來很好理解,但是深度上難以趕上莫言。想必經過歲月的沉澱,莫言的作品更加韻味深長。形成這兩種反差極大的文學風格,更多的和他們生活經歷有關。王朔衣食無憂的童年和單純的生活環境,桎梏了他的大腦思維和對世界嚴酷性的感知,而莫言從小艱難的生活環境,這種體驗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他的神經和大腦,使他對人性、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反映到他的作品裡。對人生世界觀看法的差異,也使他倆思想上難以取得共鳴。兩個人一個是雞,一個是鴨。
第三,由於作品風格迥異,倆人雖然同屬於文學圈,但卻沒有什麼交集。莫言成名先是由於發表了《透明的胡蘿蔔》,奠定他在文學界的地位,然後是張藝謀把他的小說《紅高粱》拍成電影,使莫言名聲大噪。畢竟電影的影響力比小說的影響力要大,莫言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轉向電影劇本創作。先是把自己的小說《斷手》,改變成電影劇本《英雄浪漫曲》,反映的是自衛反擊戰中殘疾軍人和殘疾女的愛情故事,但由於題材敏感,一直沒拍成電影。另一部劇本《大水》,反映從農場逃出來的右派在黃河灘邊艱難生活的情景,也沒有拍成。九十年代,給張藝謀寫的電影劇本《白棉花》也夭折了。1995年,根據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紅綢》改編拍攝了影片《太陽有耳》,莫言與導演嚴浩共同編劇。這部電影拿下柏林電影節銀熊大獎。1997年,莫言在上海的《收穫》發表了一部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被張藝謀改編成賀歲電影。此後,莫言還和別的導演合作,把自己作品改編成電影。但這裡始終沒有和王朔有半點關係。王朔是1984年在《當代》發表了成名之作《空中小姐》,然後又發表了小說《浮出水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浮出海面》被導演黃建新拍成電影后改名叫《輪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葉大鷹改編成劇本後,被導演夏鋼拍成電影,還叫這個名字。其後還有《頑主》,《橡皮人》都被拍成電影。1988年,王朔這四部作品被拍成電影上映,堪稱“王朔年”。王朔的影響力空前絕後。1989年,王朔參與策劃了《渴望》電視劇,獲得空前成功,1991年,王朔和馮小剛編劇的《編輯部的故事》仍然受到熱烈歡迎。1995年,根據王朔《動物兇猛》改變的電影《Sunny燦爛的日子》更是獲獎無數。後來王朔和馮小剛合作成立好夢公司,也沒拍出什麼好作品就解散了。此後,王朔出走美國,等王朔從美國回來以後,就沒有什麼影響力大的作品了。從以上兩人文學和電影電視之路,他們並沒有什麼交集。1989年,王朔拉著眾多作家劉震雲、劉恆、海巖、莫言等十二名影視劇作家,聯合成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開始批次寫電視劇本。但是這個影視劇創作中心也沒見有具體的運作。這中間,成立的時候或者開會的時候,這兩人肯定見面,也會在一個酒桌聚餐,但應該只是應酬性的說話。沒有實質性來往。
第四,王朔和莫言倆人性格也有很大差異,王朔脾氣性格頗有個性,不屑加入作家協會,也不願意同文學圈的人來往。王朔我行我素、放蕩不羈的性格,顯得與人格格不入,他認為加入作家協會那都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他雖然是著名作家,他不想和其他作家主動來往,他平日裡非常懶散,除了寫作,不願意為任何事動腦費力,他和馮小剛共同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後,就撒手不管了。王朔如果不是必須有需要和莫言合作的事,倆人斷然不會來往的。莫言自小時候由於出身緣故,有點自卑,雖然後來出名了,從他內心來講,恐怕並不想和出身京圈這些高貴的人來往。除非特別說的來。莫言影視之路更多的是和張藝謀交往,王朔則基本上是京圈的人,如馮小剛,趙寶剛,鄭曉龍,葉京,馬未都,梁左等。
第五,王朔和莫言如果有交集,唯一可查到的是王朔評價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他說,“得獎完全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識時務,根本不是你莫言有才華。”除此之外,沒有文字性的東西記錄過王朔和莫言的交往。其實,王朔也有點狂妄不羈,他評價其他作家,大都不是好話,如評價餘華,“數他‘跪’得很,餘華寫的那些書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好書,就是講了一堆爛故事來煽情而已,根本沒任何的價值。”他說賈平凹是個頹廢到無聊的人,他的小說路子是裝神弄鬼的,十分可笑,而《廢都》更是扒廁所的產物。這麼說來,王朔對莫言評價還算客氣。
最後一點是兩人在婚姻上的認知也不一樣,這個和兩人關係無關,莫言出身中農,外貌也長得不好看,這使他很自卑,自覺很難有姑娘看上他。他在棉花加工廠認識杜勤蘭,但是不敢向她表白,認為自己不配她。直到參軍要到部隊上了,才向杜勤蘭表白。而王朔看上沈旭佳,直接就追,可不像莫言那麼含蓄。莫言成名以後,很多知識女性向莫言表白,都被莫言拒絕。杜勤蘭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配不上莫言,她很是擔心。但莫言堅定表示,不會拋棄他。因為莫言明白,在最艱難困苦的歲月,是杜勤蘭陪伴他走了過來,他不能忘本。王朔在出名之後,卻和沈旭佳離了婚,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綜上所述,莫言和王朔出身和生長環境的巨大差異,截然不同的脾氣性格,各自獨特的作品風格,導致他們兩人沒有關係或者是很一般的關係。
參考資料:萬小刀 京圈的迭起與江湖往事
甕欣、陸姝 作家莫言與中國影視界的“野合”
王朔和莫言關係怎麼樣?
可以說,很一般,也可以說,沒什麼交往,也就不存在什麼關係。雖然都是作家,但他倆幾乎不是一路人,也沒什麼共同語言。
第一,他倆出身天壤之別,根本不是一路人。莫言小時候捱餓,家裡成分中農,一個堂叔還在臺灣,在那個年代,都是需要看緊的物件。莫言又因為口不擇言,小學五年級被迫離開學校,然後是放牛,幹農活。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常吃不飽肚子,莫言回憶說:“飢餓使我成為一個對生命的體驗特別深刻的作家。因為吃我曾經喪失過自尊,因為吃我曾經被人像狗一樣地凌辱,因為吃我才發憤走上了創作之路”。長大了想參軍,連續三年報名參軍,都被村裡拒絕,原因就是成分高,參軍得優先貧下中農。後來在棉花加工廠報名,才參了軍。父親是村裡會計,但也因為成分問題和堂兄弟在臺灣,非常低調。莫言母親是小腳婦女,從事家務。莫言的童年都是在飢餓和沒完沒了的幹活之中度過的。莫言喜歡讀書,但是農村圖書很少,一個鄰居家裡有書,但人家要他幹活,幹夠兩個小時,才給讀一本書,莫言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而王朔1958年出生在南京,一個部隊軍官家庭,父親是軍校教師,後來調到總參,是團級幹部,王朔也就成了部隊大院孩子。母親則是醫生。可以說,王朔吃喝不愁,上學放假了,和一幫大院子弟盡情玩耍。由於父母工作很忙,對他疏於管教,王朔在軍事氛圍濃厚的部隊大院裡很早就學會了打架,是大人眼裡的壞孩子,也就是說,有點痞子勁,在小學時,王朔嫌語文老師長得醜,不抬頭看老師,老師讓寫作文,他就玩自己的東西,老師來責問,他說打腹稿呢,這樣的事情很多,老師非常不喜歡王朔,而王朔也對老師不滿,最後王朔便轉了學。鄭曉龍、葉京都是與王朔一同長大的好哥們兒,也都是大院子弟。王朔與他們在北京城裡亂竄,打架喝酒樣樣不落。從這裡看出,一個出身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怎麼能和部隊大院裡一個軍官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能有共同語言。兩個家庭差異太大了。
第二,比較莫言和王朔作品風格,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莫言的作品更多的是農村題材,是對現實的批判,對人性的深層思考,理解起來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的閱歷,因此有的人反映莫言作品不好讀,莫言自己也說,雖然我的名氣比餘華大,但小說買的還沒有餘華的一半多。因為餘華的《活著》通俗易懂,很直白。莫言的作品理解起來難度大,自然讀的人就少。目前很多人對莫言作品有看法,關鍵是這些人實在看不懂莫言想要表達的意境,加上個別大咖帶節奏,致使很多並沒有讀過莫言作品的反感莫言。王朔的作品更多描寫的城市生活,對現實的調侃、諷刺,外加京味十足、詼諧的語言表達藝術,讀起來很好理解,但是深度上難以趕上莫言。想必經過歲月的沉澱,莫言的作品更加韻味深長。形成這兩種反差極大的文學風格,更多的和他們生活經歷有關。王朔衣食無憂的童年和單純的生活環境,桎梏了他的大腦思維和對世界嚴酷性的感知,而莫言從小艱難的生活環境,這種體驗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他的神經和大腦,使他對人性、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反映到他的作品裡。對人生世界觀看法的差異,也使他倆思想上難以取得共鳴。兩個人一個是雞,一個是鴨。
第三,由於作品風格迥異,倆人雖然同屬於文學圈,但卻沒有什麼交集。莫言成名先是由於發表了《透明的胡蘿蔔》,奠定他在文學界的地位,然後是張藝謀把他的小說《紅高粱》拍成電影,使莫言名聲大噪。畢竟電影的影響力比小說的影響力要大,莫言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轉向電影劇本創作。先是把自己的小說《斷手》,改變成電影劇本《英雄浪漫曲》,反映的是自衛反擊戰中殘疾軍人和殘疾女的愛情故事,但由於題材敏感,一直沒拍成電影。另一部劇本《大水》,反映從農場逃出來的右派在黃河灘邊艱難生活的情景,也沒有拍成。九十年代,給張藝謀寫的電影劇本《白棉花》也夭折了。1995年,根據莫言的作品《姑奶奶披紅綢》改編拍攝了影片《太陽有耳》,莫言與導演嚴浩共同編劇。這部電影拿下柏林電影節銀熊大獎。1997年,莫言在上海的《收穫》發表了一部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被張藝謀改編成賀歲電影。此後,莫言還和別的導演合作,把自己作品改編成電影。但這裡始終沒有和王朔有半點關係。王朔是1984年在《當代》發表了成名之作《空中小姐》,然後又發表了小說《浮出水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浮出海面》被導演黃建新拍成電影后改名叫《輪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葉大鷹改編成劇本後,被導演夏鋼拍成電影,還叫這個名字。其後還有《頑主》,《橡皮人》都被拍成電影。1988年,王朔這四部作品被拍成電影上映,堪稱“王朔年”。王朔的影響力空前絕後。1989年,王朔參與策劃了《渴望》電視劇,獲得空前成功,1991年,王朔和馮小剛編劇的《編輯部的故事》仍然受到熱烈歡迎。1995年,根據王朔《動物兇猛》改變的電影《Sunny燦爛的日子》更是獲獎無數。後來王朔和馮小剛合作成立好夢公司,也沒拍出什麼好作品就解散了。此後,王朔出走美國,等王朔從美國回來以後,就沒有什麼影響力大的作品了。從以上兩人文學和電影電視之路,他們並沒有什麼交集。1989年,王朔拉著眾多作家劉震雲、劉恆、海巖、莫言等十二名影視劇作家,聯合成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開始批次寫電視劇本。但是這個影視劇創作中心也沒見有具體的運作。這中間,成立的時候或者開會的時候,這兩人肯定見面,也會在一個酒桌聚餐,但應該只是應酬性的說話。沒有實質性來往。
第四,王朔和莫言倆人性格也有很大差異,王朔脾氣性格頗有個性,不屑加入作家協會,也不願意同文學圈的人來往。王朔我行我素、放蕩不羈的性格,顯得與人格格不入,他認為加入作家協會那都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他雖然是著名作家,他不想和其他作家主動來往,他平日裡非常懶散,除了寫作,不願意為任何事動腦費力,他和馮小剛共同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後,就撒手不管了。王朔如果不是必須有需要和莫言合作的事,倆人斷然不會來往的。莫言自小時候由於出身緣故,有點自卑,雖然後來出名了,從他內心來講,恐怕並不想和出身京圈這些高貴的人來往。除非特別說的來。莫言影視之路更多的是和張藝謀交往,王朔則基本上是京圈的人,如馮小剛,趙寶剛,鄭曉龍,葉京,馬未都,梁左等。
第五,王朔和莫言如果有交集,唯一可查到的是王朔評價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他說,“得獎完全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識時務,根本不是你莫言有才華。”除此之外,沒有文字性的東西記錄過王朔和莫言的交往。其實,王朔也有點狂妄不羈,他評價其他作家,大都不是好話,如評價餘華,“數他‘跪’得很,餘華寫的那些書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好書,就是講了一堆爛故事來煽情而已,根本沒任何的價值。”他說賈平凹是個頹廢到無聊的人,他的小說路子是裝神弄鬼的,十分可笑,而《廢都》更是扒廁所的產物。這麼說來,王朔對莫言評價還算客氣。
最後一點是兩人在婚姻上的認知也不一樣,這個和兩人關係無關,莫言出身中農,外貌也長得不好看,這使他很自卑,自覺很難有姑娘看上他。他在棉花加工廠認識杜勤蘭,但是不敢向她表白,認為自己不配她。直到參軍要到部隊上了,才向杜勤蘭表白。而王朔看上沈旭佳,直接就追,可不像莫言那麼含蓄。莫言成名以後,很多知識女性向莫言表白,都被莫言拒絕。杜勤蘭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配不上莫言,她很是擔心。但莫言堅定表示,不會拋棄他。因為莫言明白,在最艱難困苦的歲月,是杜勤蘭陪伴他走了過來,他不能忘本。王朔在出名之後,卻和沈旭佳離了婚,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綜上所述,莫言和王朔出身和生長環境的巨大差異,截然不同的脾氣性格,各自獨特的作品風格,導致他們兩人沒有關係或者是很一般的關係。
參考資料:萬小刀 京圈的迭起與江湖往事
甕欣、陸姝 作家莫言與中國影視界的“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