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1934—),山東黃縣人,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吉鴻昌》,散文集《秋水波》、《回聲集》、《感悟歲月》等。
在武夷山大自然保護區的山坳裡,潔白的雲絲終日像柳絮飄浮在林梢之上,偶與山野人家屋頂升起的裊裊炊煙遇合,便發生了奇妙的溶解,青色的炊煙被淨化了,依然是白雲當家,輕盈起舞,每個舞步彷彿都踏出和諧的音律:這裡是不容汙染的世界!
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未來過武夷山的外地人,行前往往被提醒說:那裡天可涼哩,六月天早晚也要穿毛衣。可是,如果真聽了這話,便要大上其當,在這形似盆底的山坳裡,同樣也有惱人的暑熱,尤其是在正午時分,酷似一個不冒氣的蒸籠。
不過,別忙,一到傍晚,輕盈的白雲驟然變色、加重,風從毛竹林中扇起,直上山坡,雲在萬籟的嘯聲中逐漸聚合,有如胡笳中千軍萬馬在統一的將令中即將出擊。
果然,雨絲從雲層中直線搖下,開始是緩慢的,柔和的,不大一會兒,節奏隨之加快,勢頭越來越猛,變成斜射的雨箭,再以後,母箭中又分生出許多子箭,雨星兒演化成騰騰水霧,漫天一片泛白,竟難以分出絲縷來了。這時,我總覺得空中似有多少隻巧手,在迅疾利落地趕織一架碩大無比的水的幔帳……
天黑時,清風像利箭似的切斷了雨絲,只在屋簷上還滴落著已近尾聲的雨珠。山水下來了,窗外的溪澗中響起漸高漸激的浪聲,撞擊著步步設障的石頭,彈奏出自然悅耳的琴韻。山坳中的溽熱減退了,被溪水漂送到山外的幹流,擠壓在澗底的沙礫中。肺活量很大、歡快無憂的武夷湍蛙趁這大好時刻,振起嘹亮的歌喉,又像是告慰奔忙了一天的山外來客:可以安心入眠了。
雨,帶來了清涼,卻也帶來另一種效果:著名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昆蟲世界一時間被擾亂了,雨後的蝴蝶和飛蛾之類格外喜歡擠進房間裡,在燈光下湊熱鬧。窗上明明嵌有紗窗,但這些無孔不入的“飛仙”仍不知從什麼地方鑽進來,惹你心煩,沖淡了因雨洗燥熱而產生的舒暢。但,也有別樣意外的奇蹟出現:它們一光顧,蚊子便讓位了,也許已成了它們捕食的獵獲物。這樣,沒有蚊帳也可安睡。可見,任何事物往往都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保證了人的正常生活環境,也保持了生態平衡。
第二天,老居民們和初進山的來客又各自忙碌起來。天還是那麼澄藍,雲還是那麼輕柔,太陽卻常常是看不見的,被峰頭隔在了山那邊。時光在山幽鳥囀中悄悄地溜了過去,開發山區的計劃和工作效率卻在加速推進。到傍晚,幾乎和前一天的時間不差一刻,又是例行的興雲佈雨,只不過這次雨來時,人們誰也沒有躲。客人們都站在廊簷下,觀賞著雨中山景。當地的村姑們大方地、善意地指點談論著遠來的陌生人,不時發出清亮悅耳的笑聲。她們的眼窩看來比北方的姑娘們深些,眼神卻更加明淨;那沒有燙過的自然蓬鬆的頭髮,使人聯想到山坡上披攏的茂密的毛竹;而她們喜愛穿的不帶花色的特麗靈衣褂,又使人感到如長流不息的山泉那般潔淨。在她們身上,找不到半絲通常所說的那種“洋味兒”,但也沒有一點俚俗的“土氣”。這種難得的協調與得體,有時不禁使外來者感到驚奇,但它確就是遠離大城市的山坳小村裡的真實畫面。
雨絲漸細,天色未深,一些外來的客人們,包括年過半百的文人和學者,也彷彿一倏間年輕了許多,雀躍地離開廊簷,沿著溪邊小徑,越過杉木雜陳,微微顫悠的板橋,來造訪獨居山腳的一戶山民。這家的老公公正在編竹簍,兒子正在屋後餵豬娃,兒媳婦剛剛打山草回來,渾身被雨水弄得溼漉漉的。她的個頭很小,膂力卻很大,斜偏著身子,挎著一個跟她的身子不相稱的特大草籃,腳下卻敦敦實實地邁著步子。客人中有年輕些的要幫她抬草籃子。她爽朗地笑著謝絕:“不用,不用的,很輕的呢。”
這又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發現!在這遠離北京的深山裡,居民們能使人聽懂的“官話”竟操得這麼好(雖然帶點當地口音),竟比來客中的某些見過大世面的城裡人說得流利!
眼前是一個空間很大的木屋,分上下兩層,下層分成三個等分,其中的一間堆滿了編好的竹椅、竹簍和竹凳,儼然是一個挺像樣的竹製品作坊。老公公的眼力看來有些不濟,指法卻極靈活,竹篾在他手裡好像都長了眼睛,注入了血脈,手到處都活靈活現了。他一面操作,一面慢悠悠地說著話兒,就像簷間那滴滴答答不斷頭的水珠兒。
“我們這裡毛竹多的不得了!”此地人的語尾拖得很長,音也很重,可能是表示強調的意思。“誰也數不清有好多棵!”
精壯敦實的漢子喂完豬走進屋來,把沾溼的上衣往尼龍繩上一扔,接著老爹的話茬兒:“不過也忒便宜了,才一元錢一棵!”
他媳婦馬上糾正說:“你那還是舊賬!同志,如今好了,把毛竹稍稍加工一下,收購價格一棵就是八元。甘霖溪流進咱們心窩窩裡,山裡人腰桿也撐得直了。”
年輕的漢子不言語了,老公公咧著缺牙的嘴自豪地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這時,兒媳婦沏好了茶,給客人們每人倒了一碗。這碗小得很,說是盅兒也許更恰當些。
“同志吃茶,這是真正的武夷紅茶。”她熱情地讓著大夥。
那漢子倒也實事求是:“這紅茶是拿松煙燻過的,還不知同志吃著習慣不?嚐嚐,嚐嚐吧。”
有的客人喝了,小聲說“有點怪味”,但大都說“很香”,倒也不是出於禮貌上的恭維,這從眼神上是看得出來的。
“是用甘霖溪的水沏的吧?”有人問。
“是的!是的!”一家三口人幾乎是同時出聲。
“甘霖溪流進了心窩窩”——這是武夷山深坳裡的一位普通婦女的體味。客人們在這裡目睹的是,甘霖溪是從山間巖縫裡滲出來匯合而成的,所以才如此清冽爽心。那麼,它的源頭何在呢?——
雨,武夷山的雨,夏日傍晚那守信用的雨,自然是用之不竭的水源。外地客人一直在這裡住了七天,天天都不例外。那四面高峰就像凜然不阿的值勤戰士,有禮貌地攔住過路的雨雲。“你要從此過嗎?請出示消暑通行證!”雨雲使只能照章辦理。
於是,充足的甘霖,給武夷山送來一個個清爽的夜,也送來一個個溪流不息的白晝!
石英(1934—),山東黃縣人,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吉鴻昌》,散文集《秋水波》、《回聲集》、《感悟歲月》等。
在武夷山大自然保護區的山坳裡,潔白的雲絲終日像柳絮飄浮在林梢之上,偶與山野人家屋頂升起的裊裊炊煙遇合,便發生了奇妙的溶解,青色的炊煙被淨化了,依然是白雲當家,輕盈起舞,每個舞步彷彿都踏出和諧的音律:這裡是不容汙染的世界!
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未來過武夷山的外地人,行前往往被提醒說:那裡天可涼哩,六月天早晚也要穿毛衣。可是,如果真聽了這話,便要大上其當,在這形似盆底的山坳裡,同樣也有惱人的暑熱,尤其是在正午時分,酷似一個不冒氣的蒸籠。
不過,別忙,一到傍晚,輕盈的白雲驟然變色、加重,風從毛竹林中扇起,直上山坡,雲在萬籟的嘯聲中逐漸聚合,有如胡笳中千軍萬馬在統一的將令中即將出擊。
果然,雨絲從雲層中直線搖下,開始是緩慢的,柔和的,不大一會兒,節奏隨之加快,勢頭越來越猛,變成斜射的雨箭,再以後,母箭中又分生出許多子箭,雨星兒演化成騰騰水霧,漫天一片泛白,竟難以分出絲縷來了。這時,我總覺得空中似有多少隻巧手,在迅疾利落地趕織一架碩大無比的水的幔帳……
天黑時,清風像利箭似的切斷了雨絲,只在屋簷上還滴落著已近尾聲的雨珠。山水下來了,窗外的溪澗中響起漸高漸激的浪聲,撞擊著步步設障的石頭,彈奏出自然悅耳的琴韻。山坳中的溽熱減退了,被溪水漂送到山外的幹流,擠壓在澗底的沙礫中。肺活量很大、歡快無憂的武夷湍蛙趁這大好時刻,振起嘹亮的歌喉,又像是告慰奔忙了一天的山外來客:可以安心入眠了。
雨,帶來了清涼,卻也帶來另一種效果:著名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昆蟲世界一時間被擾亂了,雨後的蝴蝶和飛蛾之類格外喜歡擠進房間裡,在燈光下湊熱鬧。窗上明明嵌有紗窗,但這些無孔不入的“飛仙”仍不知從什麼地方鑽進來,惹你心煩,沖淡了因雨洗燥熱而產生的舒暢。但,也有別樣意外的奇蹟出現:它們一光顧,蚊子便讓位了,也許已成了它們捕食的獵獲物。這樣,沒有蚊帳也可安睡。可見,任何事物往往都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保證了人的正常生活環境,也保持了生態平衡。
第二天,老居民們和初進山的來客又各自忙碌起來。天還是那麼澄藍,雲還是那麼輕柔,太陽卻常常是看不見的,被峰頭隔在了山那邊。時光在山幽鳥囀中悄悄地溜了過去,開發山區的計劃和工作效率卻在加速推進。到傍晚,幾乎和前一天的時間不差一刻,又是例行的興雲佈雨,只不過這次雨來時,人們誰也沒有躲。客人們都站在廊簷下,觀賞著雨中山景。當地的村姑們大方地、善意地指點談論著遠來的陌生人,不時發出清亮悅耳的笑聲。她們的眼窩看來比北方的姑娘們深些,眼神卻更加明淨;那沒有燙過的自然蓬鬆的頭髮,使人聯想到山坡上披攏的茂密的毛竹;而她們喜愛穿的不帶花色的特麗靈衣褂,又使人感到如長流不息的山泉那般潔淨。在她們身上,找不到半絲通常所說的那種“洋味兒”,但也沒有一點俚俗的“土氣”。這種難得的協調與得體,有時不禁使外來者感到驚奇,但它確就是遠離大城市的山坳小村裡的真實畫面。
雨絲漸細,天色未深,一些外來的客人們,包括年過半百的文人和學者,也彷彿一倏間年輕了許多,雀躍地離開廊簷,沿著溪邊小徑,越過杉木雜陳,微微顫悠的板橋,來造訪獨居山腳的一戶山民。這家的老公公正在編竹簍,兒子正在屋後餵豬娃,兒媳婦剛剛打山草回來,渾身被雨水弄得溼漉漉的。她的個頭很小,膂力卻很大,斜偏著身子,挎著一個跟她的身子不相稱的特大草籃,腳下卻敦敦實實地邁著步子。客人中有年輕些的要幫她抬草籃子。她爽朗地笑著謝絕:“不用,不用的,很輕的呢。”
這又是一個令人驚異的發現!在這遠離北京的深山裡,居民們能使人聽懂的“官話”竟操得這麼好(雖然帶點當地口音),竟比來客中的某些見過大世面的城裡人說得流利!
眼前是一個空間很大的木屋,分上下兩層,下層分成三個等分,其中的一間堆滿了編好的竹椅、竹簍和竹凳,儼然是一個挺像樣的竹製品作坊。老公公的眼力看來有些不濟,指法卻極靈活,竹篾在他手裡好像都長了眼睛,注入了血脈,手到處都活靈活現了。他一面操作,一面慢悠悠地說著話兒,就像簷間那滴滴答答不斷頭的水珠兒。
“我們這裡毛竹多的不得了!”此地人的語尾拖得很長,音也很重,可能是表示強調的意思。“誰也數不清有好多棵!”
精壯敦實的漢子喂完豬走進屋來,把沾溼的上衣往尼龍繩上一扔,接著老爹的話茬兒:“不過也忒便宜了,才一元錢一棵!”
他媳婦馬上糾正說:“你那還是舊賬!同志,如今好了,把毛竹稍稍加工一下,收購價格一棵就是八元。甘霖溪流進咱們心窩窩裡,山裡人腰桿也撐得直了。”
年輕的漢子不言語了,老公公咧著缺牙的嘴自豪地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這時,兒媳婦沏好了茶,給客人們每人倒了一碗。這碗小得很,說是盅兒也許更恰當些。
“同志吃茶,這是真正的武夷紅茶。”她熱情地讓著大夥。
那漢子倒也實事求是:“這紅茶是拿松煙燻過的,還不知同志吃著習慣不?嚐嚐,嚐嚐吧。”
有的客人喝了,小聲說“有點怪味”,但大都說“很香”,倒也不是出於禮貌上的恭維,這從眼神上是看得出來的。
“是用甘霖溪的水沏的吧?”有人問。
“是的!是的!”一家三口人幾乎是同時出聲。
“甘霖溪流進了心窩窩”——這是武夷山深坳裡的一位普通婦女的體味。客人們在這裡目睹的是,甘霖溪是從山間巖縫裡滲出來匯合而成的,所以才如此清冽爽心。那麼,它的源頭何在呢?——
雨,武夷山的雨,夏日傍晚那守信用的雨,自然是用之不竭的水源。外地客人一直在這裡住了七天,天天都不例外。那四面高峰就像凜然不阿的值勤戰士,有禮貌地攔住過路的雨雲。“你要從此過嗎?請出示消暑通行證!”雨雲使只能照章辦理。
於是,充足的甘霖,給武夷山送來一個個清爽的夜,也送來一個個溪流不息的白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