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你若芬芳蝴蝶自來914

    赤水地處黔北,緊連川南,為黔川重要古鎮,是貴州開發較早地區。歷史悠久,受巴蜀文化影響較深。遠在新石器時期,赤水河中下游已有人類活動,已發現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原始人類用火痕跡及至今仍無人釋讀的巖刻符號。從最近考古發現的馬鞍山岩墓群中出土的陶、瓷、銅、鐵生活用具與生產工具,證明從漢代起已與中原地區有了交往,也成為赤水開發較早的重要物證。

        唐代為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在西南地區設定大量羈糜州,在今赤水地域內設定有淅州、藺州、能州等。到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用行政建置,時屬滋州仁懷縣,縣城在今復興鎮。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懷縣為堡,改隸瀘州合江縣。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仁懷堡改屬播州宣慰司管理。

        元代,播州宣慰司長官楊邦憲降元,並仁懷堡、武都城(今習水土城)為仁懷、古磁等處(等處為元代行政建制名稱之一,派巡檢駐原仁懷堡管轄。元末,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夏朝”,改仁懷、古磁等處為懷陽縣。

        明朝初年,朱元璋滅夏,懷陽縣廢,其屬歸還播州宣慰使司管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王朝在全國編造賦役黃冊、整頓設定裡甲,今赤水地區屬播州五十四里之仁懷裡、龍門裡(亦稱下赤水裡)和上赤水裡部分,萬曆二十九年平播後,實行“改土歸流”,以仁懷裡、龍門裡、上赤水裡、丁山裡、小溪裡等設仁懷縣,隸四川行省之遵義軍民府。因原仁懷縣治所早年荒廢,首任知縣曹一科擬將新縣城設於赤水河中游的土城,但因當地豪姓作梗,只得建成於赤水下游的留元壩(亦稱犁轅壩,即今赤水市治所所在地),隔河與瀘州合江縣相鄰。

        清朝仍襲明朝建置,雍正六年(1728年),隨遵義府改隸貴州。雍正九年(1728年),知縣杜詮以縣城居仁懷縣邊界,“河以南天尺土”,“不便於官,不便於民”,請準移治所於仁懷縣南的李博裡,仁懷縣城由留元壩遷生界,原縣城改由遵義府通判駐守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經吏部議奏,撥仁懷縣之仁懷、河西、土城三里歸舊城通判管領,亦稱遵義分府。

        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貴州總督張廣泗請準疏通赤水河,以便於鉛銅入京和川鹽入黔,次年竣工。從此赤水河成為川鹽入黔重要通道,各地商賈營集赤水,大量流民湧入燒炭、種靛,以鹽運、竹木為主的經濟迅速發展。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遵義分府為遵義廳,亦稱仁懷廳。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增加,為加強統治與管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遵義廳為仁懷直隸廳,歸貴州糧儲道管理。鹽運的發展,吸引了四鄉農民加入鹽運工人行列,形成了赤水地區的最早無產者,他們深受船主剝削壓迫,生活十分困難,為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提高待遇,嘉慶十七年(1812年),鹽運工人自發組織起來,要求提高運輸價格,給船主以沉重打擊,清朝統治者以擾亂鹽運秩序為由,誣衊船工為無賴之徒鬧事,將鹽運工人的組織者抓捕入獄,將赤水地區第一次工人自發運動鎮壓下去,但以後的船主對工人工資也稍作提高。

        清鹹同貴州大起義時期,赤水雖地處起義中心較遠,但仍有小股起義發生,均由人少力薄被鎮壓下去。同治元年(1862年),石達開率領太平軍先後兩次入境而過,在旺隆、七里坎、復興、鹽井溪、牛鼻擂、孔灘橋、元厚、石牛岡、官渡等地與地主武裝團練和清軍激戰。同治二年至三年,號軍數次進入赤水地區,先後在猿猴、小金驛、大金沙、崇盤、旺隆、石堡等地與清軍團練展開激戰。

        光緒四年(1878年),四川總督丁寶楨請準對川鹽入黔四大口岸的航道進行整治,到光緒六年,赤水河茅臺至合江段30多次險灘得以整治,上下船隻載重量普遍增加。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隨著貴州糧儲道裁撤,又因仁懷直隸廳與仁懷縣同名,改仁懷直隸廳為赤水廳,隸遵義府管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駐防廳城的新軍返築,赤水廳官員宣佈下野,地方士紳籌建起大漢赤水軍政府。次年,軍政府權力再度交原赤水廳同知掌管,激起境內同志會的強烈反對,以姚成武為首的同志會聚眾千餘人開赴赤水廳城,要求滿清官員交出政權,後因大軍壓境而失敗,姚成武等人被殺害。

    1914年,撤銷赤水廳,建立赤水縣。

        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駐防赤水的和繼聖團奉令到桐梓加入護國軍北出綦江,城內防守空虛,僅省縣保衛團擔負防務。當北洋軍先頭部隊抵達鰱魚溪,赤水保衛團立即前往抗擊,擊潰北洋軍進攻,迫使退回先市一帶。同時,組織糧餉支援蔡鍔將軍領導的護國聯軍,為護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24年,周西城率黔軍第三師由四川進駐赤水,並以赤水作為擴張勢力的基地,先後在赤水創辦崇武軍官學校、兵工廠、造幣廠、福國工廠、電燈廠等,為桐梓系軍閥集團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925年,周西城由赤水赴貴陽任貴州省省長。

        1929年,以共產黨員梁業廣為首的一批共產黨員來到赤水活動,透過開辦平民夜課學校,在廣大青年和兵工廠工人中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起貴州省最早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共赤合特別支部,梁業廣任書記。中共赤合特支成立後,在赤水地區先後領導了兵工廠工人罷工、反對修建教堂、抵制日貨、農民“吃大戶”和破產分糧等影響較大活動,在廣大勞苦大眾中得到支援與愛護。1934年秋,赤水特支遭到破壞,大部分黨員被捕,少數轉移外地。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赤水,揭開“四渡赤水”戰役和序幕,在境內與數倍於己的川黔軍進行浴血奮戰,分別從土城、元厚等地第一次渡過赤水河,甩開敵人,進入川南,迎得了戰役主動權。此後,中共瀘縣中心縣委又在赤合邊界的石頂山發動起義,建立起川滇區邊工農紅軍游擊隊,以側應中央紅軍的行動,起義在給予敵人沉重打擊後,被鎮壓下去。

        抗日戰爭爆發後,成立起抗敵後援會赤水分會,全縣人民投入支援抗戰洪流中,一大批血性男兒參軍抗日,將熱血灑在抗日戰場。1938年,中共赤水特支成立,透過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以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41年,中共赤水特支遭破壞,特支書記被敵人殺害,支部成員轉移外地。

    1947年,中共川南工委遷元厚陛詔。1948年因敵特破壞轉移到四川榮縣。1949年,縣內各級黨組織發展到600餘人,建立起兩個區臨委,7個支部。同年5月建立起臨工委。

        1949年12月1日,赤水解放,建立起縣人民委員會和治安總隊。1950年2月,赤水縣人民政府成立,正式接管原赤水縣政府權力。隨即在中共赤水縣委領導下,開展了徵糧運動、剿匪及禁菸運動。匪風平定後,進行了減租退押,廢除農民債務,開展查田評戶,全面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使全縣無地少地農民分得土地15萬多畝,基本滿足了貧農、僱農對土地的要求。1952年到1953年開展水上民主改革運動,清除了航運業中的反動封建勢力,建立工人當家作主的新秩序。1955年開始私營工商業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此期間,全縣城鄉市場活躍,物價穩定,國民經濟發展較快。

        1957年以後至1976年,由於“左”的錯誤影響,工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國民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不大。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面實行撥亂反正,清除“左”傾錯誤,工作重點實現了經濟工作的轉移,透過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施行和經濟領域一系列的改革改制,人民群眾在中共赤水縣委領導下,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調動起生產積極性,全縣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取得極為可觀成績,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990年12月,撤銷赤水縣建設赤水市。1991年7月,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調原六區一鎮36個鄉(鎮),新建9鎮5鄉和3個街道辦事處。1997年6月,因撤遵義地區設遵義市,赤水市改為省直轄,後貴州省人民政府委託遵義市代管。

        赤水撤縣建市後,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資源搞開發,使竹產業、旅遊業逐漸成為赤水經濟發展的新的支柱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強化家業基礎建設,加大家業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城市面貌大為改觀,交通通訊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開始向建設小康社會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hilips電腦螢幕顯示藍色畫面後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