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落梅》[宋] 劉克莊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邏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44
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落梅》不是一般意義的詠物詩,寫梅而不見梅,有著深刻的寓意。劉克莊借詠落梅的品格和遭遇,實傷自己報國無門、備受壓抑之苦,嘆歷史上所有仁人志士不得重用反遭放逐遷貶的慘遇,憤造成這悲劇的當權者嫉賢妒能、排斥異己的行為。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詩歌背景】

    劉克莊,字潛夫,莆陽人,是南宋中後期成就最高的辛派詞人,也是繼承陸游愛國主義傳統的重要詩人,江湖詩派的領袖。在政治上主張收復北方失地,對南宋小朝廷的妥協苟安不滿,有從軍立功的雄心壯志。此詩寫於詩人劉範莊任建陽(今屬福建)令時,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東南一隅,已奄奄一息,瀕於滅亡,而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卻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愛國憂民的詩人真是萬分痛心。作者雖有一腔報國熱情,卻有志難伸,空有一腔忠憤卻不得重用反遭排擠、迫害,於是詩人便將內心的悲憤和不滿借“落梅”曲折地傳達出來。

    整首詩言近旨遠,諷諭之意、不平之氣振盪詩行。正因如此,被言官指控為“訕謗當國”,一再被黜,坐廢十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落梅詩案”。詩人為此深感不平,他後來寫詩云“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雖然不識桃與柳,故被梅花誤十年”,表現了他難以抑制的憤懣。但孤高正直的詩人並沒屈服,相反開始大量創制詠梅詩,託物寄情中見他高潔品質和錚錚鐵骨。

    【詩意賞析】

    詩起筆破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凋零衰敗的落梅景象。透露出詩人濃重的傷感,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每一片飄零的梅花都使作者斷腸結肚,更哪堪落梅竟多至鋪滿臺階,堆擠滿頭!這句詩即景即情,情景雙繪,讓人即可想見出落梅雪片般紛飛鋪滿堆積地上之狀,又可傳作者見梅感傷之情,“可堪”“更”二詞感情強烈,尤顯悽愴憂憤之情。

    頷聯承上,進一步刻畫落梅,“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落梅的枯萎凋零、四散飄墜就像“遷客過嶺”“騷人赴湘”。作者一反傳統的以花喻人,而是別出心裁,以人喻花。“遷客過嶺”是指韓愈因諫阻皇上迎佛骨被貶潮州一事,韓有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騷人赴湘”是指柳宗元“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永州。

    這飄墜的梅花引起了詩人對社會、對人生的無限聯想和感慨,讓他想起了如韓愈、柳宗元一樣的無數“遷客”“騷人”,他們報國無門,有志難展,一再受貶被逐,顛沛流離,甚至客死異鄉,這不幸遭遇不正像這枯萎凋零的高潔之梅嗎?這飄落之梅不也正如作者自己嗎?當時,南宋朝廷己奄奄一息,瀕於滅亡,可統治階級上層人物依然醉生夢死,這怎不令憂時的詩人倍感痛心,然而他只是一個身卑位小之人,報國無門,只能空懷一腔忠憤。所以此時他見落梅,觸景生情,從梅的衰零飄落中看到自己不幸遭遇,想到歷史上所有“遷客”“騷人”的不幸命運,這正是詩人見落梅而斷腸之因,是作者悲愴沉痛之情產生的根源,而不僅僅是惜花傷春。

    頸聯,作者無限嘆惋悲傷地寫出落梅的結局:“亂點莓苔多莫數”,落梅最終淪落於與莓苔為伍,萎頓於泥土之;但下句卻筆鋒一轉,又不無欣慰地寫道“偶粘衣袖久猶香”:梅花雖然零落,卻不失高潔芳芬。這兩句與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異曲同工。在這一抑一揚中,作者所贊不僅是梅,更是贊那些身遭挫折卻不改初衷、不移志節的“遷客”“騷人”。

    尾聯,作者沒有承前面的傷感繼續刻畫落梅,而是直接點出造成梅落之因:“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怒斥掌握生死予奪大權的東風不解憐香惜玉,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殘它。這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將整首詩的情感推到極致。作者將暗諷的筆觸巧妙而曲折地指向歷史上和現實中一切嫉賢妒能、打擊人才的當權者,對排斥異己的行為表現了極大的憤慨。

    【獨特的藝術表現】

    1、立意新穎,不落俗套

    作者在常見的題材中挖掘出新穎的詩意。他既不同於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神清骨冷無塵俗”的隱逸之情;也無陸游的“一任群芳妒”的孤高自賞;更無喬吉《水仙子》(尋梅)中的冷豔。而是借“落梅”這一形象,譴責當權者忌妒人材、壓抑摧殘人材的行為,傳達出自己內心的悲憤與不滿,集中表現了廣大文士憤懣不平的心聲。筆力奇橫,透出一股抑塞不平之氣,散發出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氣。

    2、託物寄意,情景交融,運筆委婉

    整首詩託物寄意,情景交融,看似描寫外界景物,實則處處有我,景物始終著有自我色彩。處處寫梅,卻又似處處寫人,花如人,人如花,達到物我兩全之境,詠物抒懷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運筆卻又是那麼委婉,一切都在有意無意之間。此詩正是達到了“不即不離”的地步,唯其“不離”,方能使種種比興想象切合本體,有跡可求,此詩在寄意比興時正是如此,尤其是中間二聯。

    3、聯想豐富,比喻新穎

    詩中使典用事了無痕跡,語言精煉傳神。比如頷聯,運用比喻,對仗工整,嵌入韓愈、柳宗元的典故,妥帖自然,概括力極強,而“飄”“墜”二字傳神生動。

    縱觀全詩,作者託梅寄情,取譬貼切,諷喻巧妙,言近旨遠。在看似對“落梅”的刻畫描繪中,寄託著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對當前這個棄毀賢才的時代的強烈不滿,將悲愁感興巧妙地融匯在“落梅”這一形象之中,並從詠梅這一常見題材中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因此,該詩被推為詠物詩的佳作,是當之無愧的。

  • 2 # 奇妙的某葩君

    我們初看詩句時,都以為劉克莊的古詩《落梅》裡面會出現很有梅花,實則不然。雖然詩句裡面沒有梅花,但是在詩句裡面卻無時無刻不透露著“梅花”的影子。

    劉克莊的《落梅》新穎別緻,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回味無窮、堪稱詠物寄情的上乘之作。接下來,就來給大傢俱體講解一下,詩句中的“梅花”何在。

    而詩人看見這梅花落下,聯想到自己的人生與未來、過去的事情,觸景生情,好像那每一片的梅花都將要把詩人的腸子給愁青。

    後面詩人又寫到在落滿雪花的牆頭又堆滿了梅花,一白一香一落,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感覺。

    首聯為全詩奠定了悲涼、悽憤的感情的基調。首聯中的第一句梅花體現在一片,第二句就是砌了滿牆,從側面去描寫梅花。

    第二聯詩人是用“遷客騷人”來暗喻梅花,既有對梅花的讚美,也有自己和落梅相似的遭遇。

    本聯用典故和自己的遭遇來突出梅花。

    雖然沒有寫梅花,但卻吧梅花的精髓給突顯了出來,凌厲寒風、花香如故。

    東風可惡掌握了百花的生殺大權,真是難以想象!沒想到又嫉妒梅花梅花的特性,對它任意摧殘、根本不管它的好壞,實在可惜。

    尾聯對梅花的刻畫體現在梅花的高潔品質,聯最厲害的東風也羨慕它。

    劉克莊的《落梅》全文雖無一梅花,但是文中無不體現在梅花。從前到後,承上啟下,給人以新穎別緻的方法去了解梅花。既有作者對報國無門的感概,也有自己像梅花一樣,飽受權貴的打擊,仍堅貞不渝的品質。實在令人敬佩。

  • 3 # 南海砂

    沒有看到作品,猶如隔鞋搔癢,隔山打牛,影響效果。所以還搬作品來欣賞。

    《落梅》

    宋·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實際上寫梅詩不寫梅字的詩詞有很多,隨便一找就一大堆。這是詩詞體裁的特點,雋永,不著一字,而風流自在其中。本詩中的梅花被詩人解構了,"片"是梅花的形態單元",聯絡到如刀片斷腸,可以像磚一樣堆砌成牆。"飄"是梅落在空中的姿態,聯想到遷客過嶺。"墜"是梅花落地的形象,象騷(詩)人赴湘水汩羅江暗指屈原,"亂點莓苔"落地梅花宛如紅色莓苔無數,"香",抓住了梅花的味道,“孤高"指梅花的君子品行高潔,詩寫的很好,先寫靜態的形狀,鋪墊情感,再寫動態,寫景又帶典。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批評了象"東風"這樣謬掌權柄的當權者,忌恨作者這樣有梅花孤傲高潔的雅士,並不主張支援他們的政見。寓意深刻!

    然後再昇華到性情,讚揚梅花孤傲高潔的品格,整詩形象動靜交替,著墨不多,又點到特點,不落俗套。

    《早梅》

    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梅花》

    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西江月·梅花》

    宋·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 4 # 明月故鄉

    劉克莊的《落梅》詩,全篇不落一個梅字,但是全篇又盡是梅花的神韻。這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本詩的特色。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也。題主問:那詩中梅花何在?我的回答是,梅花就在詩的意境中,在詩的神韻中。只不過這個梅需要讀者去體會,去感悟才能見得。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詩歌有三重境界。《落梅》可說是最高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落梅》沒有一個字是梅,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時候,梅那孤獨高潔的形象又正在燈火闌珊處。

    詩歌第一句是寫實手法,落下的梅花點點,落在臺階上又落在短牆上,讓人黯然神傷。人都有一種情緒,面對美好事物的凋落衰敗,都會生髮出無限感慨。並且馬上會睹物思人,聯絡到自己的命運。劉克莊正是如此。

    詩歌第二句,詩人果然聯想到很多現實的人的遭遇。飄入遷客過嶺。歷史上這樣的遷客多到數不勝數。比如屈原、賈誼、李白等等,太多太多,他們都是懷才不遇的才子,胸懷大志,倚馬千言,但是都是一樣的不被當權者所賞所用。劉克莊自己也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南宋江湖派著名作家,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蔭入仕,淳祐六年(1246年)賜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龍圖閣學士。他一生渴望收復中原,振興國力,反對妥協苟安。但是當時的南宋朝廷國策是與鄰為善,委曲求全。當然這裡我們不討論這個國策是否正確。但是劉克莊的治國思想跟朝廷肯定是相悖的。正因如此,他的這首詩歌還為自己埋下被貶斥的禍根。

    第三句是個轉折。寫了梅花雖然墮入塵泥,但是那香氣仍然沾滿衣袖。這不正是比喻像屈原一樣的自己嗎?雖然不見容於當權者,但是梅花的高潔幽香還是依舊飄逸。

    最後一句有點怨氣在裡面。說東風你掌管生殺大權,但是錯誤地對待梅花,摧殘得落梅遍地,這樣真的很好嗎?我想肯定是這句詩引起了大麻煩,以至於被貶斥十載。

    綜合起來看,全詩不落一個梅字,但又處處寫梅。真是作者的高妙之處。作者寓景於情,感物傷懷,讓一片片簡單的梅花有了靈魂!

  • 5 # 天地之間小太陽

    劉克莊《落梅》一詩,通篇不見梅字,卻句句有梅,而且落梅與詩人的心境緊密相連,好像那落梅就是詩人同病相憐的好友,能夠面對面傾訴一樣。我們先看看整首詩再作分析。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首句起筆″一片″,已把落梅帶進來了。花開是整朵而開,花落則往往是分片而落,落一片就詩人有斷腸之感,更何況已滿地堆積了。李清照詞作中就有″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句子

    詩人為何會斷腸,那是因為他是個流落江湖、遠在異鄉的遷客,正如那落梅一樣隨風而飄,無奈而墜,就像那赴湘投水的屈子和入湘悒鬱的賈誼一樣令人同情和感嘆。

    梅花落在苔蘚之上多得數不清,使質本高潔的鮮花混入塵泥,可掉落在衣袖上還散發著清香,這當然讓人十分留戀和不忍。

    是什麼教梅花落的呢?是那掌握花季權柄的東風,它因忌諱梅花的高潔早早就把它吹落了。而人才也往往如此,因孤高純直而不容於世,往往被打壓被驅逐,處境就同落梅一樣。

    詩之所以是好詩,就因為它的含蓄和情境相融,就像春秋筆法一樣,雖用筆著墨不多,但褒貶就藏在用字不同的微妙之處。其實詠花而句句無花的古詩很多,就連紅樓夢中賈府臨時所結詩社的詠花詩作,也全是這個風格。這其實是古人非常擅長的創作手段,只是我們未曾留意罷了。

  • 6 # 遠岫出雲催薄暮

    《落梅》的原文是: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寥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 7 # 文尖領先

    這是一首劉克莊寫梅而不見梅的佳作,夲詩假如不是標題寫梅,讀者還難認出此詩在憐梅,贊梅,惜梅。詩的第一句: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千砌更堆牆。說出了作者看到梅花潤零落地那傷感的心情。飄過千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梅花飄落滿地盡有,有的都作者帶到很遠的地方,更加加重了作者對落去梅花的傷心。亂點梅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重,作者還是在寫梅,並強調掉落的梅花不計其數,有些粘在衣服上的也散發誘人的芳香。東風繆掌花權柄,卻思孤高不主張。東風這裡說的是春風,春風為了自己的利益剝奪了梅花開放的權力。讀過這首詩,不僅使讀者更加為梅花的凋落而流淚惋惜。

  • 8 # 野狐習禪

    任何藝術都忌諱直白,詩歌也是這樣,其“詠物詩”更是這樣。詩人託物言志,借物抒懷,但力避在詩中直接提及所詠之物,唯含蓄才能蘊藉,唯深婉更易感人。那麼,詩人又如何來表現所詠之物?詠物必須抓住所詠之物的某一方面特點,詠物是手段,抒懷是目的,要把自己某種情懷很好的藉助所詠之物表達出來,就需要把物寫到位,窮形盡相,曲盡其妙,但就是不要直接提到所詠之物。

    劉克莊屬於江湖派詩人,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而南宋基本國策是主和,長期以來主要是投降派當政,劉克莊、辛棄疾、陸游、張孝祥、張元乾等這些慷慨激昂的主戰者必然不能得志,不被重用。不平則鳴,他們在詩歌中難免流露出來一些不滿情緒,甚至嘲諷言辭,有人會因此獲罪,甚至喪生。北宋蘇軾的“烏臺詩案”就是文字獄的典例,南宋劉克莊的“梅花詩案”可與並立。

    劉克莊詩中“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一句,被言官李知孝指控為“訕謗當國”,宰相史彌遠下令嚴懲,年僅二十三歲的劉克莊被一貶再貶,一致坐牢十年。

    劉克莊耿直孤傲的特點很像劉禹錫,也是心中不服,活到八十三歲,寫下梅花詩一百多首,出獄後一首《病後訪梅九絕》更是強烈的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之情。“夢得因桃數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與柳,卻被梅花誤十年。”

    《落梅》 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

    可堪平砌更堆牆。

    飄如遷客來過嶺,

    亂點莓苔多莫數,

    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邏掌花權柄,

    卻忌孤高不主張。

    “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一片飄落的梅花足以引起人們的傷感,令人傷心欲絕,“可堪”就是豈堪,怎能忍受的意思。一片落梅傷心欲絕,面對填平臺階,堆滿牆角的一地落英,更是情何以堪。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花瓣離枝,風中飄搖,就如同離開京城被貶謫嶺南的遷客;那純潔芳香的花瓣墜落泥土之中,讓人不免想到高貴的三閭大夫,不容於世,投江而死。汩羅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所以詩人有如此之說。

    “東風繆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東風掌管著百花的生殺予奪的權利,他巡視百花,忌恨梅花的孤傲高潔,不喜歡她長久的綻放枝頭,對她痛下殺手。讓東風掌管百花真是用“神”不當,大錯特錯。

    整個詩中不提落英,更不提梅花,含蓄深沉,把落魄不被重用文士的苦況和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得形象生動。對當權者的不滿,嘲諷其嫉賢妒能真是酣暢淋漓,但也因此惹禍上身。

  • 9 # 漫條思理

    一、《落梅》基本知識

    劉克莊的《落梅》原文如下: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從詩歌原文來看,除標題外,的確沒有一個梅字。但是,從全詩來看,這的確是一篇寫梅的佳作,而且作者賦予了它特定的歷史意義,接下來我就帶你來分析一下。

    二、詩句賞析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教:讓。

    砌:臺階。

    整句:一片梅花凋零,就可以讓我肝腸寸斷。更何況這凋零的梅花都已經可以堆平臺階,甚至可以堆成一堵牆。這句表現寫梅花凋零之多,實則寫自己傷心到了極點。

    遷客:古時被貶謫流放的官員。

    嶺:這裡不指確切的山嶺,而是指嶺南地區,古時為蠻荒之地,多有官員被貶至此。如唐朝的韓愈就崩被貶至潮州。

    墜:梅花飄落。

    赴湘:來到如今湖南粵北一帶,常有文人被貶至此,如賈誼,王昌齡等。

    整句:梅花凋零,花瓣飄飛至此,就如同被貶來到這裡的官員一樣,淒涼苦楚。花瓣墜落,就如同被流放的文人來到湘地一樣,孤獨寂寞。作者當時獲罪被貶今福建一帶。用梅花自比,形容自己被貶以後如同飄零的梅花一樣,淒涼苦楚,孤獨寂寞。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亂點:隨意的落在。

    莓苔:苔蘚。

    整句:飄落的梅花隨意的落在苔蘚上面,多得數不過來。偶爾有幾片粘在我的衣袖上,很久之後都還能聞到它的清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東風:春風。春天來了,梅花就會凋零。

    繆:隨意的。

    權柄:權利。

    主張:扶持、提倡。

    整句:春風隨意地掌握著花開花謝的權利,卻因為嫉妒梅花的孤高的品質而不去扶持,反而倍加摧殘。

    三、思想感情

    整首詩,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並對此表示憤慨。此時的作者正被貶官福建,心裡頗有不滿,抑鬱。因此借梅花表達自己的孤高,也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援!作者雖然不著一字“梅”,但是句句都在表現梅花的高貴品質,以及它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 10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落梅》一詩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落梅》作為南宋詩人劉克莊的名作,一直以來,以其巧妙的描寫和悲憤情懷為後人所喜愛,尤其是這首詩還引出了一段公案,更是大大提升了知名度,這個故事我們後面再說。

    不過,這種不著“梅”字的詠梅詩作並非只此劉克莊一首,甚至那兩首名氣都相較更大,分別是陸游和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兩首《卜算子》同樣全篇沒有梅字,卻又盡顯梅花風骨,並且陸游詞與劉克莊的這首《落梅》在情感和描寫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應該是受到了陸游的一定影響。

    一、解析劉克莊《落梅》一詩的內容

    劉克莊的這首《落梅》是典型的詠物詩,其主要內容就是通過描寫梅花來抒發情懷,寄託理想。在本詩中,詩人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用典等手法,先寫景、後抒懷,將自己的情感通過隱喻一洩盡出。

    先看首聯,“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用詞十分平淡直白,毫不委婉,直抒胸臆。詩人直接描繪了一副淒涼慘淡的落梅情境,一片落梅就能夠讓人心腸寸斷,何況落梅不僅鋪滿了臺階還堆上了牆頭。在首聯中,詩人並未提到梅花,我們的情景構思全憑詩的題目,而這兩者一結合,一片狼藉的落梅和悲憤淒涼的基調就出來了,全詩就此定型。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是頸聯,描寫了落梅最終的結局和歸宿。這也是與陸游《卜算子》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一句,都表示即便梅花零落成泥,但其香依舊,其志不改。是對頷聯中的韓愈屈原,更是對自己的讚頌,表示任憑風吹雨打,我自信念如初。

    在經過了前三聯的蓄勢寫景之後,詩人用最後的尾聯展開議論,抒發情感,畫龍點睛。“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這裡的東風,是吹落梅花的罪魁禍首,用來比喻手握大權能決生死的朝中權貴,詩人用了一個“謬掌”,表達了對掌權者的不屑,以及對他們嫉賢妒能的深刻諷刺,這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二、分析《落梅》詩中的對應情感

    從上文對《落梅》描寫內容的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本詩的基調是悲愴沉重的,詩人在尾聯中要表達的情感也寄託著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

    我們說,劉克莊的這首《落梅》受陸游影響很大,除了上文中所說以外,在表達梅花所寄託的情感上也是相似的。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說“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來為下文的“只有香如故”鋪墊,用梅花孤高絕傲、一任風流的特點自喻,展現了羞與掌權者為伍、突出自我堅持的品質。

    和陸游一樣,劉克莊要表達的情感也大致相同。因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經歷是類似的,兩人的情感也都和梅花交織在一起,對妒賢嫉能、打擊人才的當權者進行了抨擊,所以也有人說,劉克莊愛國之心“似放翁”,高潔之志“似稼軒”,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說回問題,劉克莊的這首《落梅》全詩不著一個“梅”字,卻不僅描繪了落梅的經歷和結局,凸現了梅花的潔質和品格,也處處體現了詩人的情感,尤其是最後一句的昇華,讓本詩成為了詠物詩的佳作。

    詩人通過吟誦落梅,隱約中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普通的體裁發揮出了更高超的水平,詩文內容清新自然,描寫手法新穎脫俗,主旨情感發人深思,尤其是詩中的那股悲愴情感,正是南宋所有有抱負有思想的詩人所共有的。

    三、因詩而生的“落梅詩案”

    相比清朝的“文字獄”,宋朝雖然沒有那麼嚴峻的形勢,但用詩作說事的情況也不止發生過一件。前有北宋的“烏臺詩案”,將流傳千古的東坡居士蘇軾直接打落谷底;後有南宋劉克莊的“落梅詩案”,讓詩人後半生過的甚是艱難。而“落梅詩案”的根源,就在於這首《落梅》。

    本詩寫於嘉定十三年,當時劉克莊閒居在家,其實只是一首再正常不過的抒情詠物詩。但在幾年後,奸相史彌遠掌權,以其一系列惡劣行徑受到朝中正義人士的激烈反對,於是,史彌遠及其黨羽爪牙四處尋找罪名,排斥異己。

    劉克莊這首《落梅》雖然寫於幾年前,但也被史彌遠的黨羽挖了出來,認為其尾聯誹謗時政。這時劉克莊正擔任建陽縣令,本已經要被治罪,幸好有人為他開脫,才得以倖免。隨後幾年,劉克莊雖然也曾升遷,但終究還是被人舊事重提,打落荒野,在家中閒置了十年。

    回鄉後,劉克莊不改舊顏,仍以梅花自喻,堅決不向朝中權臣低頭,此後多次寫下詠梅詩,一生中多達123首,堪稱是中國古代文人中詠梅最多的詩人。

    而《落梅》,也和劉克莊的品格一樣,最終流傳千古,為後人時時傳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社會學歷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