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噸噸蹲
-
2 # 楓楓楓葉
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地三鮮,是怎麼來的!
乾隆當年微服去黑龍江。
你怎麼就知道乾隆沒去過黑龍江呢?
這不是清明瞭嗎,回去祭祖上墳。
一行人等走了幾天幾夜,來到了黑龍江。
那時候黑龍江地廣人稀,現在也是這樣呀,幾里地遇不到一個人。
這個餓呀,餓得這個心呀、這個難受。
正在絕望的時候,望見遠處一家小鎮上有一處酒樓。(這眼神得多好使呀?)
眾人快馬加鞭飛奔過去,嘚,嘚,嘚。
說到這裡,您肯定有一些疑問,那麼遠怎麼就知道是酒樓呢?
這裡面是有說道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家有家法,行有行規,古時候法律制度不健全,全靠這些家法、行規來約束。
東北的飯店都要掛幌子。什麼叫幌子呢?水桶外面蒙上紅布,下面掛上墜子,講究的在紅布上繡上花,掛在飯店門前。掛上就是營業了,晚上摘了表示打樣。
漢人掛紅幌,回族掛藍。
掛一個代表小吃,掛兩個代表有炒菜,掛四個,就是大酒樓了。南來的北往的,哈爾濱北上廣的,只要點得出來,就要做得出來,做不出來就不配掛四個幌子,就要把幌子砸了。也就是說,只要敢掛四個幌子的飯店,那是真有點兒本事的。
所以說,乾隆一行人等在遠處一看飄著四個幌子,就知道是遇到大飯店了。
另外說一句,一邊掛著幌子,一邊掛著燈籠的,表示是有小姐陪酒的地方,除了掌櫃還有老鴇在裡面。
乾隆一行人等就座,掌櫃一打眼就知道這來的不是一般人,忙股勤伺候。
乾隆就要吃燒茄子,就是紅燒茄子,掌櫃說黑龍江四月雪還沒融化,哪裡來的茄子呀,乾隆說沒事,他們帶了。原來他們離開京城後,怕吃飯沒著落,帶了一些蔬菜,剛好剩了一根茄子,忙送到後廚去了。(據文獻記載,乾隆愛吃茄子大醬。)
後廚可犯愁了,乾隆光保鏢就帶了仨(也夠少的),雜七雜八的加一起十來個人,一根茄子也不夠做一盤呀,正在為難之際,看到土豆,突然有辦法了。
茄子切滾刀塊,挑了兩個大土豆削皮切厚片,能有多厚呢?工行加建行加農行的銀聯卡放在一起那麼厚。如果鍋大,可以茄子、土豆一起下油鍋:如果鍋小,就先土豆後炸茄子,土豆炸到中間鼓起來氣泡就可以了,都撈出來控淨油。鍋裡留少許油,下蔥差爆香,淋料酒,下油,加水,水不要太多,大概加多寶鐵罐一半稍微多一點兒就可以,放鹽、白糖、胡椒粉,然後把炸好的茄子、土豆放進去,攪拌均勻,用水澱粉勾芡就可以了。
本來就一根茄子,加了土豆之後,做了滿滿一大盤。
乾隆吃了非常高興,說道:“古今天下之鮮,魚為首,羊為次,今日食之茄乃第三鮮也。”
後來乾隆回到京城,發諭旨賜酒樓此菜名為:第三鮮。
掌櫃的就是我爺爺的爺爺,傳到我這裡為第六代。後來為了好看,最後出鍋時加了青椒,慢慢人們念習慣了,就唸成了地三鮮,都是地裡長的嘛,以為是地三鮮,其實都念錯了。你想想呀,如果按這個說法,豬肉炒白菜也可以叫地二鮮呢,都是地上的嘛!
今天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用我不成器的文字把大家帶到了18世紀。
埋藏我內心很久的故事被歷史的北風輕輕吹過。
夕陽斜下,一個叫一夫的年輕人大步走來。
回覆列表
地三鮮出現最早在西漢末年,地三鮮(Sauteed Potato、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是一道東北傳統名菜,製作材料是三種地裡時令新鮮的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