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修習靜坐養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纏身,他在服藥治療的同時,堅持靜坐養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以此祛病延年,終享遐齡。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記述他修習靜坐法的體會說:“其法至簡易,唯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實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修習靜坐養生法,收效頗大,直至晚年仍精力過人。他在《看鐘》詩中說:“乘除尚喜身強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九十時,他高興地在《戲遣老懷》詩中寫道:“己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靜坐養生的健身效果從中可見一斑。 那麼,該優先選擇哪種靜坐法呢? 其法如下:首先,放好坐墊,雙足結跏趺而坐,也就是雙盤足。初學者如果不能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將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剛坐。其次,脊樑直豎,使脊椎每個骨節如算盤子般相疊豎直,但不可過分用力。然後,將左右兩手放於臍下三寸丹田之前,兩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於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便是禪修所說的“結手印”,此種手勢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較易進入靜態。與此同時,左右兩肩稍稍張開,使之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塌背;頭要正,後腦稍微向後收,前顎內收,雙目微張,似閉還開,視線隨意確定在座前3~4米處,但需熟視無睹,也可雙目微閉,收效亦佳。最後,舌尖輕舔上顎,猶如嬰兒酣睡狀,隨之便可進入靜坐狀態。 (每次結束靜坐前,應摩擦兩掌,使生熱感,再以兩掌輕輕搓臉若干次,用兩手手指自前向後梳頭若干次,然後雙手疊放,掌心向裡,手背朝外,置於臍下三寸處,3~5分鐘後再徐徐睜眼,離座,活動手腳。) 初學靜坐養生者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靜坐以天朗氣清和月圓之際最好,暴風雷雨等天氣惡劣時則不宜。 ②飯前飯後1小時之內不宜靜坐,以免妨礙消化或分散心神。 ③靜坐前應先行洗漱,著寬鬆衣服,摘下手錶、眼鏡、飾物等,以便於氣血貫通。 ④靜坐宜選潔淨和空氣流通之所,但不可讓風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外感風寒;靜坐處宜安靜,無器材,怕干擾,且光線不宜過暗,太暗則容易昏沉,光線亦不可太強,太強則易於緊張,心神散亂;室溫過涼時,要將雙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在熱天靜坐,也不宜使膝蓋裸露。 ⑤初習靜坐者大多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需加坐墊,坐墊厚薄依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坐墊的軟硬程度以適中為好。 ⑥初習靜坐不必勉強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鐘、20分鐘即可,以後再逐漸延長。 對於心神過於散亂,短時間內難以入靜的初學者,想要儘快進入相對靜止狀態,採用“外耳聲法”無疑是頗佳的選擇。此法是,靜坐時聆聽有規律的外界聲音,比如溪澗流水聲、山間瀑布聲、風吹鈴鐺聲、寺院梵唱聲等等。當你將心念專一在聲音上,能夠輕鬆、自在、安閒地保持在這一狀態時,漸漸會覺得聲音變得悠長、悅耳、輕微。堅持若干次靜坐後,你會在靜坐的某天某一時刻,於不知不覺中突然入於寂靜,一切聲音都聽不到了,甚至覺得自己的身體都不存在了,這正是儒家所說的“坐忘”,道家的“虛極靜篤”,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入靜。 另一個方法是“鼻息法”,也叫“安般守意法”。其法是,靜坐時,注意鼻呼吸出入的氣,使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即“心息相依”。此時注意數息、調息和聽息,吸氣進來細長慢,呼氣之時快短急,在調整呼吸的同時,要耳聽呼吸、脈搏和心跳,一路做下去,直至百息、千息方可。 同時,人體氣機循於經絡,自有其執行規律,殊難為意念所控制,而且人在靜坐時,你越想守住什麼,便越守不住,徒增煩惱,只能使精神更趨緊張,有悖於靜坐的初衷,倒是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更契合靜坐養生的真諦。謝謝,希望對樓主有用~~~~
中國古代文人修習靜坐養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纏身,他在服藥治療的同時,堅持靜坐養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以此祛病延年,終享遐齡。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記述他修習靜坐法的體會說:“其法至簡易,唯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實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修習靜坐養生法,收效頗大,直至晚年仍精力過人。他在《看鐘》詩中說:“乘除尚喜身強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九十時,他高興地在《戲遣老懷》詩中寫道:“己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靜坐養生的健身效果從中可見一斑。 那麼,該優先選擇哪種靜坐法呢? 其法如下:首先,放好坐墊,雙足結跏趺而坐,也就是雙盤足。初學者如果不能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將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剛坐。其次,脊樑直豎,使脊椎每個骨節如算盤子般相疊豎直,但不可過分用力。然後,將左右兩手放於臍下三寸丹田之前,兩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於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便是禪修所說的“結手印”,此種手勢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較易進入靜態。與此同時,左右兩肩稍稍張開,使之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塌背;頭要正,後腦稍微向後收,前顎內收,雙目微張,似閉還開,視線隨意確定在座前3~4米處,但需熟視無睹,也可雙目微閉,收效亦佳。最後,舌尖輕舔上顎,猶如嬰兒酣睡狀,隨之便可進入靜坐狀態。 (每次結束靜坐前,應摩擦兩掌,使生熱感,再以兩掌輕輕搓臉若干次,用兩手手指自前向後梳頭若干次,然後雙手疊放,掌心向裡,手背朝外,置於臍下三寸處,3~5分鐘後再徐徐睜眼,離座,活動手腳。) 初學靜坐養生者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靜坐以天朗氣清和月圓之際最好,暴風雷雨等天氣惡劣時則不宜。 ②飯前飯後1小時之內不宜靜坐,以免妨礙消化或分散心神。 ③靜坐前應先行洗漱,著寬鬆衣服,摘下手錶、眼鏡、飾物等,以便於氣血貫通。 ④靜坐宜選潔淨和空氣流通之所,但不可讓風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外感風寒;靜坐處宜安靜,無器材,怕干擾,且光線不宜過暗,太暗則容易昏沉,光線亦不可太強,太強則易於緊張,心神散亂;室溫過涼時,要將雙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在熱天靜坐,也不宜使膝蓋裸露。 ⑤初習靜坐者大多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需加坐墊,坐墊厚薄依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坐墊的軟硬程度以適中為好。 ⑥初習靜坐不必勉強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鐘、20分鐘即可,以後再逐漸延長。 對於心神過於散亂,短時間內難以入靜的初學者,想要儘快進入相對靜止狀態,採用“外耳聲法”無疑是頗佳的選擇。此法是,靜坐時聆聽有規律的外界聲音,比如溪澗流水聲、山間瀑布聲、風吹鈴鐺聲、寺院梵唱聲等等。當你將心念專一在聲音上,能夠輕鬆、自在、安閒地保持在這一狀態時,漸漸會覺得聲音變得悠長、悅耳、輕微。堅持若干次靜坐後,你會在靜坐的某天某一時刻,於不知不覺中突然入於寂靜,一切聲音都聽不到了,甚至覺得自己的身體都不存在了,這正是儒家所說的“坐忘”,道家的“虛極靜篤”,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入靜。 另一個方法是“鼻息法”,也叫“安般守意法”。其法是,靜坐時,注意鼻呼吸出入的氣,使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即“心息相依”。此時注意數息、調息和聽息,吸氣進來細長慢,呼氣之時快短急,在調整呼吸的同時,要耳聽呼吸、脈搏和心跳,一路做下去,直至百息、千息方可。 同時,人體氣機循於經絡,自有其執行規律,殊難為意念所控制,而且人在靜坐時,你越想守住什麼,便越守不住,徒增煩惱,只能使精神更趨緊張,有悖於靜坐的初衷,倒是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更契合靜坐養生的真諦。謝謝,希望對樓主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