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越關

    一本《商君書》,洞悉人性,利用人性,毀滅人性,它讓皇帝這個職業的門檻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卻讓無數底層民眾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但最恐怖的卻不止於此。

    變法前序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降臨。

    隨後幾十年,三晉勢力急劇膨脹,不斷攻伐各路諸侯。在這一過程中,秦國被魏國奪走了河西之地,後世秦簡公、秦惠公雖屢次試圖收復河西之地,但始終不能如願。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賭上了秦國的老本,起兵50萬與魏國決一死戰。但當時的魏國經過了李悝變法,又有吳起為將,僅憑5萬士卒就在陰晉之戰中把秦國打得大敗虧輸。

    50萬對陣5萬,還輸了!

    殺人誅心啊!

    也因此,外患催生內部矛盾,幾乎把秦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幸好,蒼天眷顧,三晉聯盟中的趙國和魏國突然反目,秦國壓力驟減,這才給了秦國喘口氣的機會。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秦大陸部經過了激烈的政治鬥爭,終於在秦獻公時代穩定了政局。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兒子嬴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

    面對日益衰敗的秦國,21歲的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只要能夠幫助秦國走向強大,高官厚祿,列土分封,指日可待,你們還在等什麼?

    此時,29歲的商鞅正因為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而鬱鬱寡歡,所以想也不想便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了秦國。

    來到秦國後,商鞅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商鞅闡述了帝道,秦孝公以為聽到了催眠曲,直接睡了一覺,醒來後大罵商鞅狂妄無知。

    第二次見面,商鞅闡述了王道,秦孝公還是沒興趣,直接淘汰,並且還順帶責備了景監。

    兩次失敗之後,商鞅也不氣餒,又找到了景監,景監也不知收了商鞅多少賄賂,硬著頭皮再次推薦了商鞅。

    第三次見面,商鞅提出了霸道。

    這一次,秦孝公聽得如痴如醉,雖然沒有當場表示採納,但內心已經篤定商鞅就是他要等的那個男人。同時,商鞅也明白了秦孝公是想以最短的時間獲取爭霸天下的資本,所以,他需要的是立竿見影的政治改革,對那些耗時太長的政策不感興趣。

    此後,兩人經過多日暢談,終於定下了改革大計。

    變法

    一般改革變法首先需要的理論論證、統一意見,其次是試點實驗、檢驗成果、如果以上都通過了,最後才能成體系地推廣全國

    第一、理論論證、統一意見

    在第一階段,商鞅遇到了秦國守舊勢力甘龍、杜摯的反對。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爭辯一開始,秦孝公首先發言;

    今天把你們聚到一起,我準備說一些推心置腹的話。首先,我作為國君是不能忘記國家憂難的,首要目的是把國家搞得強盛,所以準備變法。當然變法第一原則是明尊卑,也要避免百姓對我的非議。

    啥意思呢,就是變法歸變法,你們不僅不能動我手中的權力,而且還得給我手中的權力加碼。另外,也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緊,不然,他們造反,我還怎麼當國君。而且,變法後,老百姓如果有怨言,你們必須做擋箭牌!

    看到這兒,商鞅發言;

    臣聽說,行動遲疑沒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會有功績,國君應該下定決心、當機立斷,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況且,成就大事業的人不用考慮老百姓的意見,因為愚笨的人在事情辦成之後可能還不理解。所以,只要我們變法成功,國家必定富強,老百姓一定會對您感恩戴德的。

    接下來甘龍表示;

    沒事不要總想著改變祖宗的律法,官吏們普遍熟悉舊法,貿然改變,天下的官吏會不適應的,他們不適應,老百姓更不適應,所以,老百姓非議國君是不可避免的。

    甘龍的潛臺詞很簡單,你要變法,國君權力要加碼,老百姓又不能逼得太緊,合著就是欺負我們唄!行,你們要敢動我的權力,那我們守舊派的官員大不了掀桌子,一拍兩散,把老百姓逼反,誰也別想好過!

    商鞅接著說;

    商鞅的言外之意是那些官員都是因循守舊、沒能力的平庸之輩,誰幹都一樣,誰要不聽話,大不了換掉,他們掀不起多大的浪花!還有,別聽甘龍在這兒嘰嘰歪歪了,他是既得利益者,屁股坐歪了,肯定不想變法!

    但此時,杜摯發言了;

    沒有百倍的利益,千萬不要改變原有的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也不要去更換使用的工具。只要舊法沒有重大的錯誤,遵循原來的制度不會錯的。

    還是遵循舊制吧,穩妥,新法也不見得有多大成效。而且,你要變法,要換掉那些工具人(普通官員),他們不得罵死你?

    商鞅;

    以前的朝代各不相同,制度也千差萬別,應該去效仿那個古代制度呢?

    從上古的黃帝到堯舜禹,再從商湯到周文王、周武王,他們順應時勢改變法度,並不是因循古制才興盛的。同樣,夏、商的滅亡,也不是因為改變舊法才滅亡的。所以,變法不一定遭到官員的辱罵,守舊法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官員的認可。

    啥意思,變法後,國家強盛,那些守舊官員想罵你也罵不成。要是不變法,國家玩完了,他們不想罵你都得罵!

    別猶豫了,趕緊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之勢下令吧,過了這個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

    最終,秦孝公拍板,既然對我的權力和威望沒影響,他們愛說啥說啥吧,變法的事兒,就這麼定了!

    第二、試點實驗、檢驗成果

    變法開始,商鞅首先立木為信。這個就不細說了,總之就是商鞅找人演了一出雙簧記,在老百姓心中提升了朝廷的公信力。

    接下來,商鞅開始著手改造秦國的社會形態,而改革的重點幾乎全部圍繞著農業、軍事進行。

    公元前359年,商鞅頒佈《墾草令》。

    在商鞅看來,要想讓秦國在短時間內做大做強、再創輝煌,首要任務就是把農業做大做強,並把所有農業生產以外的行業全部消滅掉,畢竟這些人只會消耗糧食,不會生產糧食。

    為了盡最大可能生產糧食,商鞅一方面增加農民數量,另一方面又把農民捆綁在土地上。

    先說增加農民的數量

    這個很簡單,消滅農民以外所有的從業人員!

    商鞅認為,農業異常辛苦,而遊說之士靠嘴討生活,武士靠武力討生活,手工業者靠手藝討生活,商人靠著倒買倒賣積聚財富,他們的生活過得比農民更富裕且輕鬆。長此以往,農民都會想離開土地討生活,那麼整個國家不事生產、在外遊蕩的人會越來越多,不僅不會積聚社會財富,而且還會徒增消耗。

    另外,這些人流動性強,小日子過得還滋潤,所以管理難度大,還容易把農民帶到歪路上,破壞國家穩定。所以,這些人都是重點改造物件,都應該改造成農民。

    對於遊說之士和武士,商鞅規定貴族所養計程車不僅要徵稅,而且還必須從重服徭役。同時,取消旅店,禁止他們四處遊走。如此,迫於生計,他們必須從事農業生產。

    對於手工業者,商鞅規定,官員和商人不準僱傭幫工,同時以成本價的10倍徵收當時的奢侈品酒、肉,以及其他手工產品的稅。一來可以迫使手工業者務農,二來也可以避免糧食轉化成酒肉。畢竟,在商鞅看來,能吃飽就行,吃那麼好有什麼用?

    對於商人,簡單粗暴,把商業定為末業,之後加稅,加重稅,所有的關口、集市都對商人收重稅,同時把糧食定為國家級戰略物資,禁止買賣。如此,商人無利可圖,又要吃飯,只能被迫選擇去種地。

    而農民看到商人破產,自然打消了經商的想法。

    另一方面,商鞅還必須把農民捆綁在土地上。

    為了這個目的,商鞅要做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為了愚民,商鞅禁止了遊說之士,也禁止任何人到民間傳播知識。同時,商鞅還大肆焚燬《詩》《書》《禮》《樂》等儒家經典。總之一句話,把農民搞得又蠢又笨,沒什麼見識,他們才不會瞎憧憬什麼美好生活。

    所謂弱民,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把那些敢於反抗,有能力反抗的民眾全部嚴刑法辦。這樣,老百姓們才能屈服於朝廷的威嚴之下。同時任用奸詐官員管理百姓,讓官民形成對立,使得老百姓見到官員就害怕,如此一來,老百姓迫於無奈,只能依附於秦國律法生存,間接提升了國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疲民;給老百姓找事幹,徭役、雜役、軍役、戍邊、戰爭,再不濟,搞一些大興土木工程,不斷徵召民夫,讓老百姓沒時間休息,疲於奔命,如此便沒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其他的事情了,人也就安分多了。

    辱民,建立嚴格且明確的尊卑等級制度,同時實行連坐制度,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一家犯罪,十家連坐,如果有人膽敢隱瞞,處以腰斬,而檢舉揭發之人按戰場斬獲一個人頭進行獎勵。這等於是讓老百姓互相檢舉揭發,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最後貧民,所謂人窮志短,除了生存必須以外的糧食,全部徵收。如此,老百姓對朝廷的依賴加重,會異常看中朝廷的賞賜,為了一點點的賞賜就能豁出命上戰場砍人。

    做完以上的政策後,秦國大陸農民的數量激增,荒地得到了迅速的開墾。

    當然,以上政策只是增加並穩定了農民的數量,質量不能保證。換句話說,以上政策只能保證老百姓按時打卡上班,過007的生活,但卻不能控制老百姓上班摸魚。萬一老百姓守著一畝三分,得過且過,無限制擺爛,那變法還是沒有意義和效果。

    怎麼辦呢?

    激發狼性、末位淘汰制!

    商鞅制定了嚴格的績效考核,以及嚴刑酷法。只要你完不成任務,臉上刺字,讓你一輩子丟人是最輕的,什麼割鼻子、剁腳趾,腰斬、五馬分屍通通招呼上,甚至是禍及父母妻兒,看你還敢不敢摸魚。

    當然,對於那些工作勤勤懇懇,超額完成任務的,商鞅也不虧待,比如農民多繳了糧食,那就升官,士兵多砍了人頭,那就晉爵。

    《商君書》中有一條明確記載,士兵外出打仗,須分配好砍人任務,率先完成砍人任務的,評為“先進”,最後完成任務的,評為“落後”。兩次被評為落後,那就要接受刑罰,或者是降級,剝奪爵位、財產,或者是父母妻兒被貶為奴隸。

    最後,刑罰、賞賜不能五五開,要七三開,七成是人家的刑罰。

    為什麼呢?

    商鞅認為,刑罰越重,越能體現君主對老百姓的關愛,畢竟,刑罰重了,能夠威懾老百姓,老百姓就不敢隨意觸犯法律,也就不會受處罰了。所以,這是君主愛民的體現。

    這…,說辭明顯不符合常理。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可能,刑罰重是為了讓新法完成閉環。畢竟,多繳糧食,多砍人就能升級,那後期都升級,朝廷豈不是沒有底層賣命的農民和士兵了,所以,無限制的加重刑罰可以加速官、爵跌落,這樣才能避免變法後期的官爵氾濫。

    很快,新法完成制定並試行,但一段時間後,新法遲遲沒有貫徹落實,更別提效果了。此時的商鞅明顯感覺到了強大的阻力。

    整整過了一年之後,秦國都城櫟陽聚集了數千百姓,這些人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目的只有一個,新法不合適,請求廢除新法。

    商鞅並沒有處理這些百姓,因為他明白一件事情,任何有組織、有目的的政治事件發生,都不可能是老百姓的自發行為,這些人一定有後臺。很快,大魚浮出了水面,竟然是大秦的太子,未來的國君。

    這下好了,所有人都在看,處罰未來的國君,商鞅等於是廁所裡打燈籠~找死,等新君上位,必定死無葬身之地。但如果不處罰,那意味著新法就是一張廢紙,沒有效力,那商鞅這個變法設計師也就沒用了,秦孝公必定讓他辭職滾蛋,現在的一腔抱負轉眼之間就成了夢幻泡影。

    思來想去,商鞅決定對現實妥協,處置太子。

    當然,刑罰肯定不能用在未來的國君的身上,不然,秦孝公也不同意。所以,商鞅變通了一下,太子犯錯,都是監護人的問題,而太子現在的監護人是他的老師公子虔、公孫賈。所以,把這兩個老師的臉上刻字,讓他們嚐嚐新法的厲害!

    公子虔不僅僅是太子的老師,更是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的兄弟。他走在大街上,簡直就是人形的廣告牌,為新法免費做了最有力的宣傳。於是,聚集的百姓第二天全都散了。

    化解了這次危機,新法得到了迅速的貫徹落實。

    幾年之後,秦國變得山無盜匪、路不拾遺、家家富裕、人人滿足,老百姓摩拳擦掌,都想著為國征戰。一時間,秦大陸部秩序井然、空前團結。

    隨後,秦國發動戰爭,檢驗變法成果。

    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熊耳山以西)擊敗南韓。公元前354年,秦國在元裡(今陝西省澄縣南)大敗魏軍,斬殺敵軍七千人,並攻佔少梁(今陝西渭南韓城市南)。同年,秦國再攻南韓,佔領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

    公元前352年,趁魏齊桂陵之戰時,秦孝公任商鞅為大良造,包圍並攻佔了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次年又攻佔了固陽(今陝西延安以東),嚇得魏惠王趕緊在秦魏邊境修築長城以防禦秦國。

    第三、成體系地推廣全國

    新法初步貫徹執行後,成效顯著,秦國也逆轉疲態,對外戰爭迅速轉守為攻。同時,各諸侯國也看到了秦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所以紛紛拋來了橄欖枝,楚國時隔將近兩百年再次請求秦楚聯姻,魏國也不再盛氣凌人,反而開始和秦國謀求和平共處。

    此時,秦孝公決定收斂鋒芒,答應了楚國的求親,同時也開始謀求和魏國罷兵言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二次變法謀求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公元前350年,商鞅徵調了大量民夫士卒在咸陽修建城池宮殿,次年,秦國都城由櫟陽遷徙咸陽,同時,商鞅下令秦國進行二次變法。

    此次變法,商鞅清查一些小的鄉鎮,合併為縣,並廢井田、開阡陌,制轅田,允許了土地私有及買賣。統一度量衡,明確徵稅制度。同時所有秦人登基造冊, 建立戶籍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戶,必須分家。

    這次改革,本質上是土地改革,目的是從豪強、貴族手中把土地收歸中央,然後按人頭分配到老百姓手中,基本上等同於包產到戶。

    很多人看到這兒感覺還挺好,畢竟多勞多得嘛。

    制度政策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空間很大,路也就走歪了。還記得前文提到的愚民、弱民、貧民嗎?商鞅統一度量衡,目的就是統一徵稅標準,同時為了擴大稅基,建立戶籍制度,讓父子兄弟分居而住。如此,商鞅很容易測算出一戶農民一年的糧食收入,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徵收一戶農民除生存必須品以外的所有糧食。

    所以說,這次變法有一定的先進性,但目的不純,結果不盡人意,使得全國所有人都繫結到了一塊一輩子都不能發家的土地上,只能在這塊沒有希望的土地上日復一日的苟且偷生。

    不過,二次變法之後,秦孝公笑的更開心了。

    建立郡縣制,標誌著傳統的封建制度崩潰,所有的人事任免權收歸中央,秦孝公手中的權力極度膨脹。而清查人口,建立戶籍制,完善稅收標準,相當於商鞅給秦孝公的書桌上送去了一份完整的國家戰略資源報表,秦孝公只用坐在案頭就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國境內有多少人,多少壯丁,多少土地,每年產出多少糧食。如此,秦國的國君在對外征戰時便可以如臂使指,迅速找到資源調配的最優解決方案。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

    二次變法後,秦國舊貴族積攢海量土地被迅速剝奪,同時府內圈養的家丁、門客、僱工又需要繳稅、服勞役,導致舊貴族收入銳減,同時面臨著階級下滑的境遇。

    常言道,斷人財路等於殺人父母。

    也因此,那些秦國舊貴族恨不得把商鞅扒皮拆骨,生吞活剝,雙方勢同水火,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為防被暗殺,商鞅每次出門都帶著十幾輛車,每輛車上都裝滿了全副武裝的甲士,身邊還有數名手持長戟的壯漢護衛左右。沒有這些措施,商鞅從不出門。

    既然無法暗殺商鞅,舊貴族們只能阻礙新法執行。

    在二次變法的四年後,公子虔再次帶頭違反新法,試圖阻礙新法的貫徹落實。商鞅這一次更狠,人形的廣告牌你不願當是吧,這一次讓你做人形的廣告車,二話不說,直接把公子虔的鼻子給切了,這等於是用酷刑告訴世人,阻礙新法,就算是天王老子的弟弟,我商鞅也不放在眼裡!

    隨後,二次變法在“人形廣告車”的宣傳很快落實了下去。

    變法大成後,商鞅很快迎來了一個機會。

    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慘敗於齊國,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也被俘虜。商鞅看準時機進言秦孝公;魏國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兩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現在魏國新敗,正是秦國向東發展的天賜良機。

    當年九月,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將攻打魏國。

    魏國派遣公子卬統兵抵禦商鞅。

    兩人私下關係非常好,公子卬曾是魏國國相公叔痤的弟子,商鞅也曾在公叔痤手下任職。所以,兩軍對陣時,商鞅寫信給公子卬說;我們兩人曾是要好的朋友,如今雖然各為其主,但我也不想刀兵相見,不如痛痛快快的喝幾杯,然後當面定立盟約,讓秦魏兩國永遠和平相處下去,如何?

    公子卬認為商鞅是早年好友,所以放鬆警惕,然而,一到宴會就被商鞅預先埋伏的甲士俘獲了。之後,商鞅乘機攻打魏軍,魏軍大敗。

    河西之戰後,秦魏兩國實力逆轉,魏國迫於無奈只能割讓河西之地,開啟了飲鴆止渴的割地賄秦之路。

    變法後續

    河西之戰後,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周天子也冊封秦孝公為“方伯”,代表王室鎮撫西方。“方伯”相當於周王室名義之下統治西部諸侯國的盟約長,也因此,周天子此舉是承認了秦國作為西方霸主的地位,秦孝公也將當年弱小時 被斥不得會盟的恥辱一掃而空。

    秦國迎來開崛起,但對於商鞅而言,巔峰來的快去的也快。

    公元前338年,44歲的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贏駟繼位。

    此時,秦國舊貴族勢力如暴風雨一樣的反撲終於按捺不住了,蟄伏了近8年的公子虔也走出了大門,一開口就放大招;商鞅準備謀反。

    這是不給商鞅任何喘息的機會啊。

    另一方面,由於秦國國內的變法大計已經接近尾聲,剩下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也不是非商鞅不可了。所以,新上臺的秦惠文王一來為了安撫舊貴族,二來為了穩定國君之位,同時從商鞅手中拿回變法的成果和權力。所以,他認為,商鞅死了,遠比活著有用,準備對商鞅動手。

    面對危局,由於商鞅失去了秦孝公這個強而有力的保護傘,準備逃亡魏國,但他作為魏國的叛徒,還陰了一把魏軍主將公子卬,所以,魏國堅決不肯接受商鞅。

    無奈,商鞅再次踏上逃亡的路途,然而卻因為沒有官方路引,無法逃跑,被迫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商鞅準備攻打鄭國謀求一條生路,結果被秦惠文王派來的軍隊擊敗處死。

    最後,商鞅的屍身被送回了咸陽五馬分屍。

    縱觀商鞅變法的全過程,商鞅把人性利用到了極點;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商君書·弱民》

    在商鞅的眼裡,把老百姓搞得地位卑微、膽小怯懦、又窮又蠢才是國家強大的基礎。

    地位卑微就會崇尚爵位,怯懦膽小就會害怕官吏,窮到一定境界才願意拿命上戰場上換取微薄賞賜,傻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在戰場上一往無前,以癲狂的態度震懾敵人。如此一來,秦人一上戰場,在他們眼裡的不是敵軍,而是一個個能爆金幣的經驗包。

    可以看出,商鞅把秦國變成了一個究極體的殺戮機器,一個國家只有兩種人,被土地深度束縛農民,以及嚴格軍功爵制下軍人,前者任務是富國,後者任務是強兵。在這個體系裡,沒有任何人性可言,只有拿著血淋淋人頭換賞賜才是每個人的終極追求。

    【注;這一標準催生了更加殘酷的另一面;

    在1975年出土的雲夢秦簡中記載了很多非同尋常的事情,比如同伴之間為了搶人頭而拔刀相向。另外,每次士兵打仗回來,拿回的人頭需要公示三天,三天之後才能獲得應有的賞賜,這是為了防止士兵砍殺同伴或者殺良冒功。】

    當然,拋開時代背景談政策確實有一定不妥的地方。

    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各國都在奔著富國、強兵的道路發展,魏國李悝變法也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比如,兩個人打官司,不論對錯,只判射箭穩準狠的嬴官司,目的是告訴所有人,魏國只需要打仗勇猛的人,即便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人也無所謂。

    在這種背景下,戰國時代的戰爭烈度急劇上升,動輒斬首數千、數萬,甚至幾十萬,落後的國家面臨的是亡國滅種的危險。

    在這種危局下,《三體》中“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義”這句話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商鞅變法,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在面對生死存亡時所迸發出來的決心和力量的極致體現。所以,商鞅變法最恐怖的地方,或許並不是律法本身,而是那個時代,正是那個時代催生出了商鞅變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兔子打兔瘟育苗後可以接著喂求蟲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