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山聽風

    在一些農村,五十來歲製作棺材,在一些年輕人看來比較費解。才五十歲就製作棺材,是不是早了一點?甚至還有一些年輕人對這種做法非常反感,認為是吃飽撐的,沒事找事。然而,作為當事人來說,把製作棺材當成一件非常上心的大事來辦理。

    過去,在中國農村,不同的地方,為自己準備棺材的年齡,主要分為兩種年齡界限。一些地方是五十歲以上,包括五十歲;另一些地方是六十歲以上,包括六十歲。因此,五十來歲或者六十來歲制棺材,都是農村的傳統習慣。

    五十來歲或者六十來歲制棺材,還不包括準備木料的時間。一般來說,要提前兩三年準備好木料,有的人提前四五年就著手準備木料。這樣,如果從備料開始算起,五十來歲制棺材的地方,在四十五歲以後就可以著手準備木料了,而六十來歲制棺材的地方,五十五歲以後就可著手準備木料了。

    那麼,五十來歲制棺材的地方,在民俗上有哪些說法呢?

    1、過去農村老人制棺材的資格,與稱“壽”的年齡有關

    大家都知道,在農村,棺材雖是一種普遍稱呼,但對活著的人準備的棺材,如果直接稱為棺材,有些地方是比較忌諱的,一般稱為壽木、壽材、老木、老屋、千年屋、長生等,這些稱呼相對比較吉利。

    既然把棺材帶“壽”和“老”字,也就說明過去農村制棺材也是講究“資格”的,沒有達到這種資格,還不能制棺材。

    雖然有一些農村有“週歲置棺老來用”和“三歲置棺”的說法,但大多隻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正按這種說法去做。實際上,這兩種說法比較誇張,意思是棺材要早點準備。

    過去農村人制作棺材的資格,通常以“稱壽”的年齡為標準。

    農村“稱壽”之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年齡到二十歲以後,也就是成年後,所有的生日都稱作“壽”;

    第二種是年齡到五十歲可以稱作“壽”,通常來說只是年齡逢十的大生日才稱為“壽”,小生日仍舊稱為“生日”。按照一些地方有“男上女滿”的習俗,男人在四十九歲可以做壽,女人則五十歲做壽。

    第三種是年齡到六十歲可以稱作“壽”,同樣也是年齡逢整十才稱為“壽”,其他與上述的第二種情況一樣。

    也就因為如此,農村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製作棺材的年齡,一種是到了五十歲就可以製作棺材的傳統習慣,另一種則是要到六十歲才可以製作棺材的傳統習慣。

    2、過去農村老人五十歲左右製作棺材,與當地平均年齡有關

    農耕時期的農村,由於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民眾的平均壽命也有差異。

    有社會學者對《梅山客家族譜——西山陳氏》進行研究,並對家譜上先人壽命記載進行了統計,最後得出結論:

    從明朝洪武到明萬曆260年時間,陳氏家族平均壽命男為54.4歲,女為53.9歲。

    同時,社會學者還對《梅縣程江大亨村葉氏族譜》中記載的平均壽命進行了統計,資料如下:

    明初到近代,大亨村男性平均能到60.1歲,女性平均能到65.5歲。

    從以上兩組從族譜統計的資料可以看出,以上的統計,排除了夭折的未成年人,也排除了戰亂等其他原因死亡的人,僅為記入族譜,且為“壽終正寢”的人。如果將其他因素統計進來,平均壽命就更低了。

    從以上資料也可以看出,古代農村,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壽命要高一些,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壽命要低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地方把“壽”定在五十歲,有的地方則把“壽”定在六十歲。並由此形成了各地製作棺材的不同年齡的傳統風俗習慣,有的地方定在五十歲製作棺材,有的地方則在六十歲製作棺材。

    如果處在平均年齡只有五十多歲的地方,把稱“壽”年齡定在六十歲,即便有大部分人做了爺爺奶奶(過去結婚早,這種現象很正常),很可能一生都不能做壽,也進不了稱“壽”的年齡。

    最關鍵的是,如果把製作棺材的年齡,有一些人到去世時,連棺材板都沒有準備好,只能匆匆忙忙應急趕做棺材,其棺材的質量肯定不如意。有的來不及上漆,只能臨時有墨水塗黑,否則就是白板。不管是白板還是黑板,亡者當然不可能知道了,但是,中國民間喪事的操辦,都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這就讓活著的人看了寒心,不免感嘆,人老了就那麼回事,還是早做準備好。

    再說,農村製作棺材有一定的時間講究。

    砍下來的木料都是大直徑的老材,乾透需要兩三年時間,以砍伐三年以上的材料為好,時間越長越佳,木料幹得越透。這就是為什麼五十歲左右製作棺材,很多人在四十五歲後就開始準備材料的原因。

    棺材的木工製作完成後,只能算是白坯,還要上漆。過去農村,給棺材上的漆都是土漆,也就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生漆。土漆的特點就是在土裡耐腐蝕。長沙馬王堆漢墓及其他一些古墓出土的漆器用的就是土漆,經歷千年完好如初。但是,土漆上到木器上有一個特點,就是木材的水分越少,就越牢固,如果木器水分太重,上的漆不僅容易起水泡,還容易脫落,非常難看。

    棺材白坯做好後,通常要擺上兩三年,這樣才會乾透,上漆的效果也就非常好。而在上漆過程中,先打底,通常相隔半年以上才上漆,上了第一次漆後,又要相隔三個月後才上第二次,這樣的效果才佳。

    如此,按照正常情況製作棺材,假如五十歲那年把白坯做好,至少要到五十四歲以後才算正式完成棺材的製作。如果將製作棺材的時間往後延,也就以此類推。過去五十歲製作棺材的地方,雖然說是五十歲後可以制棺材,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在五十歲時準備木料,五十五歲左右才著手製棺材。

    3、民俗知識拓展:過去農村人制作棺材的其他俗說法

    我們幅員遼闊,過去的農村,以平淡的心態看待生死。人們認為,人有生就會有死,長生不老是古代民眾的一種理想,但只是在神話中存在,現實生活中並沒這樣的事。因此,中國一些農村就流傳很多與棺材有趣的風俗。

    一、孩子與制棺材的樹木一起成長

    過去有的地方風俗,孩子生下來後,或者週歲時,或者三歲時,如果是男孩子,就要種下八棵到十二棵用來種棺材的樹,這些樹要保證能夠做兩副棺材,也就是說,為孩子將來妻子制棺材的樹都栽種好了。

    這些農村對此的說法是,讓樹與孩子一起成長,樹的生命力強,也寓意孩子能夠像樹一起茁壯成長。

    也有一些地方,當男青年二十歲上,就可以到山上去“箍樹”,也就是把藤蔓將樹捆起來,實際上就是記號,別人不能砍伐。到了該制棺材的年齡,就把這些樹砍下來,用來做棺材。比如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貴州、廣西等一些農村就是這樣。

    二、製作棺材“發墨”的時間

    過去農村,人們製作棺材非常有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並不亞於建房。

    農村建房時有“發墨”的儀式,也就是木工師傅要用來作正柱的木料上,打上墨線,然後象徵性動一下斧頭,就算是所建的房屋正式開工了。做棺材也是如此,也有一個“發墨”的儀式。

    棺材“發墨”的時間,在農村有兩種選擇方式:一種是固定的時間,即三元中的上元和中元兩個日子,上元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就是七月十五(中元節);二是挑選吉日,就像建房挑選吉日一樣。

    三、製作棺材剩餘的樹梢用來做床

    按照過去農村習俗,製作棺材餘下的木料,一般不能用在蓋房的材料,稱之為“陰陽不同”。然後,很多地方把製作棺材剩餘的木料,通常指樹梢部分,用來做床。

    農村俗信認為,用做棺材樹木餘下的樹梢做床,讓孫子睡覺用,可以讓孫子身體健康,少生病。也有地方說,用這種木料做的床,睡了後不會患腰痛病。

    這種說法當然不可信,但是,過去農村這種習俗,既充分利用了木材,又把先人和子孫聯絡在一起,讓子孫不忘逝去的先人。

  • 2 # 老曹覌天下

    這是多年前遺留下來的習慣。

    那時侯人為什麼要早早準各棺材呢?

    那時的人壽命短人過五十就一天天不行了,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加之那時的木匠工具也比較落後,做一副棺材大概需要八,九天。那時的圓木是先用墨斗上線,而後兩人用鋸子分板,所以那時的木匠都是兩個人以上,一個人是不行的,一-副棺材木板要分好,兩個朩匠需要三天時間,還是相當費力的,才預料,平木,打卯,成活刻花。

    當時的刻花都用刀,一副講究的棺材光刻花也需三天左右,

    棺木做成需油漆,幾層漆,大概霽要十多天,一副棺材要做好大約需要一個月。

    那時又沒有棺村店,所以人要提前準備,勉的人死了沒棺材,做就來不及了。

  • 3 # 智叟123456

    沒聽說過現在的農村還有此風俗,蘇魯豫皖的農村及河北及一些省經常去,不少於農村接觸,從來沒見過此事。現在的殯葬服務行業皆多,棺材及葬品俱全,完全不可能提前準備棺材放入家中。題主是憑空臆想還是說的醉話讓網友給你加點流量。

    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農村五十歲的人紿自己準備壽材,這完全可信。那時生活條件差,唯恐大限之時買棺材孩子們為難,提前做好準備。那時木材緊缺,一口棺材的用料省吃儉用的籌備幾年。木材買好後請木匠加工後,放置一廕庇處用草蓋好,待去世後用。而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根本用不著提前準備。再者家庭放一棺木,是現在年輕人的一大忌。題主如今出這一題,純屬是胡謅八扯,無事找題!

  • 4 # 我家農家小院Ms卜

    七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窮壽線也短,人到五十身體不好就準備棺材說是沖沖。我爸爸會做棺材記得有一回,一個老奶奶找去給我做個棺材,你身體好好的著啥急,不行活著要看到自己滿意的才放心。爸爸兩人忙了四五天做完讓她看看,這老奶奶非要上裡面躺躺,說死後有家了以後閉上眼睛也放心了。最後奶奶活到七十八壽終。現在不用了棺材鋪很多,隨時都能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不了口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