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22074449321

    四言

    清明雨紛,行人斷魂。

    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五言

    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再附送一首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2 # 學而時

    改成五絕可以: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但這樣詩就變得無情無趣,你就體會不到原詩的那種韻味,感受不到杜牧營造的那種意境了。

    原詩首句寫景,次句抒情,三句行人發問,四句牧童作答,還帶有動作。生動若可見,將讀者帶入場景中,如臨其境。興與境會。改後牧童也無,變成自問自指。索然無味。

    古詩是用來誦讀欣賞體味的,不是讓今人改錯改編的。施蜇存教授,唐詩大專家,在他的名著《唐詩百話》,偶為唐代名氣不大的小詩人改動詩句,尚遭行家之譏諷。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想為唐代大詩人改詩,不是佛頭著糞麼!有小聰明者,也不必如此不自量力,遺笑大方!

    另,這首詩,杜牧集中未收,只見於後人選本,著作權似尚未定。實盼高明者有以教我。

  • 3 # 使用者4178429884803

    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劇:擴充套件資料:《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千家詩》:此清明遇雨而作也。

    遊人遇雨,巾履沾溼,行倦而興敗矣。

    神魂散亂,思入酒家暫息而未能也。

    故見牧童而同酒家,遙望杏花深處而指示之也。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座旅行車排行榜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