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日悅讀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前保險從業員班德。

    透過他的經歷,也許你能重新認識這個行業,以及身邊那些賣保險的人。

    起飛的“新人”

    2014年,經歷了一輪找工作失利後,我在親戚的安排下,進了X市一家知名保險公司做內勤。

    像我這樣的90後內勤新人,要麼是某支公司一把手的從侄,要麼是某銷售高手的親崽兒。

    但即使是關係戶,工作也並不輕鬆。除了早上主持晨會、晚上主持夕會,在內勤群裡統計誰沒回復領導的講話,隨時待命搞客聯會之外,還得配合銷售新人的面試和培訓。

    在與各部門頻繁的接觸中,我還觀察到我司那一套“公司忽悠新人,新人忽悠客戶”的全方位忽悠體系。

    保險內勤的日常:對著螢幕上的黑體字拍手。

    2014年夏天,我第一次參與新人招聘。那年天氣就跟那幫剛畢業沒找著工作的學生一樣,急躁得很。

    對於這些即將加入銷售隊伍的小白來說,等待他們的是一套操作了幾十年的壓榨體系。

    首先,保險公司會在BOSS、58、智聯上釋出招聘資訊,職位多是“文員”、“行政助理”、“綜合內勤”。大專就行,薪酬5K-1W,福利你幻想的都有。

    四本院校的大學生一想:那去瞅瞅唄反正不要錢。

    保險公司一年到頭都在招聘,一息尚存的人都能來。每年都有學生畢業,每年都有打工者失業,他們都是“新人”。

    面試時坐在對面的小高管cos樊勝美的打扮,跟你大談保險業的前景之好,比蘋果公司還好。薪酬待遇之高,高得讓國企內勤眼紅。

    如果你通過了面試,公司會對你進行培訓,培訓期間還有幾千塊的補貼。反正就是不幹活都有錢拿,不要都不行,整場面試聽就完事兒了。

    培訓期多為10天半個月,場所是一棟聳在市中心的甲級寫字樓,刷卡才能進的那種。然後一大波cos安迪打扮的培訓老師會對你進行立體的精神打擊。

    啥《保險的意義與功用》呀、《專業化銷售流程》呀,其力度好比三體文明之於地球人、豆瓣網頁之於畢贛,嚴重的扭曲了保險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聽到這兒你會發現,誒?不對啊,不是內勤嗎,怎麼講賣保險上去啦。看在津貼的份兒上你忍了,然後你的推薦人又告訴你,津貼得你“開單”(賣出保險)才能享受。

    這時,K.Williams的《夜的鋼琴曲》適時響起,主管握著麥克風,說出了這麼一番肺腑之言:

    “現在你們步入社會了,要撐起家裡的一片天,要對得起父母。

    要不給自己買一張保單也行呀,買了就是健康嘛。你看保額這麼多隻要5K,你這個月佣金加津貼就4K,等於公司白送你一份保險啊。”

    入職時我也給自己買了3000多的壽險,這才算達到某個考核級別,而且這關係到你的工資。

    據內勤前輩統計,80%的新人做完“人情單”之後就再也開不了單——如此嚴峻的生存問題,將“忽悠鏈”無可挽回地推向了下一個環節——

    比起方案設計,他們更關心提成比例,以及如何幫一款產品揚長避短。

    促成方式只有一種,告訴客戶:“買吧!就算你交了錢還有一週的猶豫期,到時真不想要了再退保也完全沒問題。”

    萬物皆可保險之《逝者營銷》。

    小陳是我見過最願意動腦子的人。

    每次有新面孔進群,小陳就丟擲這樣的問題:

    “你們是打算怎樣養老的?”

    接著話題便自然而然引到了養老保險上。

    幾個托兒總要跳出來附和兩句:“喲吼,群主也是做保險的啊”“不行,看來我也得未雨綢繆。”

    (PS:未雨綢繆是對的,別等真病來才來水滴籌,但一定要選靠譜的代理人買靠譜的產品)

    90年代銷售狂人

    利用丁克的恐懼和焦慮,小陳在入職的第三個月順利轉正,又在第八個月升為主管。我以為這樣的故事已經足夠“勵志”,直到我聽同事談起了林姐:

    “林姐啊,二十年前,是傳奇人物。”後來我細細一揣摩,林姐豈止是傳奇,說是“行業激盪二十年的灰色註腳”也不為過。

    那是1996年,下崗潮還在生猛地拍打著曾經堅若磐石的國有工廠。

    林姐也是被時代拍上岸的其中一員。

    這年7月,X市的第一大報在其頭版位置刊登了一則廣告:“某保險公司向全社會招聘有識之士”。

    不要文憑、不要關係,最重要是還能餬口,保險公司就這樣一下抓住了這位前熱水瓶廠女工的心。

    “我們要加入的是一個充滿前景的行業,而不是夕陽工業。”

    隔天,林姐去這家公司面試,看到的是2000多個和她一樣的下崗男女。那天她從早上10點排到了下午5點。這個現在看來有點愚鈍的堅持,改變了她的命運。

    誠然在那年頭,保險那“既保你健康又返你本金”的屬性確實很抓眼,能講清道理,就賣得出去。

    加上林姐原來在廠裡高矮也是個工會的幹事,人緣好,會講話。“熟人圈+轉介紹”的模式,讓她迅速完成了“種子使用者”的積累。

    1996年年底,漂亮的業績加上出色的組織能力,林姐不出意外成為了該市的部門經理,跟另外一人一起,平分了公司下面的400多名業務員。

    老保險人的工作日誌。

    就在林姐勇攀人生高峰的1996年,中國大陸保險業也經歷著一輪複雜的變化。

    時間往前推4年,也就是1992年,新的遊戲規則就像原子彈般引爆了熱潮——當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率先將壽險代理人制度(個人營銷模式)引入中國。

    無論碩士、博士,還是像林姐這樣的下崗工人,都帶著傳染的亢奮和心底裡對於富起來的渴望,一頭扎進了這塊處女地。

    要致富,背話術。賺大錢,多增員。

    就像網際網路渴望使用者一樣,當時的林姐也深諳“漲粉”之道,逢人便推薦產品。開場白是公司保險專家口把口教的,至於這款險有什麼缺陷麼?沒那麼重要。

    人不成功,便不如狗。行動!

    1996年,X市上班族的月工資最高才800塊,在一環裡搞間套二的房子,10萬以內已是高配。而林姐在當時的月工資,是讓人難以置信的一萬多。

    四年後,林姐晉升為該市營銷部總經理,下面的職場,每到月底發提成時總是烏泱泱的坐滿百十來號人。

    錢用麻袋裝著,壘成小山堆在主席臺上。被叫到名字的傢伙,跟要領個大活人回家上炕似的笑嘻嘻地就上去了。

    那時電腦的作業系統還是 Windows 2000呢,林姐就已經年薪百萬了。年輕人看她,就跟看傑弗裡·維爾克似的完全是在瞻仰。

    90年代後期,在保險公司的人海戰術和“保費論英雄”的考核制度下,部分銷售員的說辭開始變形,客戶遇到風險申請理賠時,才發現貨不對版。

    千禧年初,為了讓自己的業績一如既往地傳奇,林姐將一款需要交五年的理財險包裝成“只需交一年”,然後狠狠地在一群老年客戶上猛賺了一筆。

    次年,東窗事發。林姐帶著自己的團隊離開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經理人生涯。

    就這樣一直幹到入圍行業黑名單之後,林姐又一個轉身,投入到網路營銷的浪潮中去了。

    未學保險,先學賺錢

    可林姐的故事畢竟屬於上個時代了。

    如今這些年輕的業務員,凌晨十二點在客戶家中收到“再考慮考慮”的答覆後,第二天一大早仍得趕往職場。

    前方大螢幕上那些花花綠綠,不停閃爍的新單業績像橫飛過來的榔頭,直直地砸進眼窩裡。大家都跟被餵了過期善存一樣鼓掌,跳舞,大聲叫喚:很好!非常好!

    一年到頭,除了不斷增高的階段目標等著你去達成,以及“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賣保險”的噩耗外,屁變化沒有。

    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修羅場中,能熬過3個月的人永遠是少數派。

    保險業務員的渴望。

    小袁本來也是少數派中的一員,直到季哥的出現,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是一個下午,季哥來咱支公司搞講座。本來安靜的大職場裡頓時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季哥很謙虛,表示過來是與大家交流經驗的。而對面一眾銷售則異口同聲請季哥分享經驗,季哥微微一笑,說:

    自己曾是個鄉下孩子,初中沒讀完就到城裡來討生活了。剛到保險公司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拿大職場的桌子當床睡。後來攢了點錢,才敢在市郊租房子,晚上起夜把腳往床下一放,準能踩著耗子。當時公司的樓下有家炸雞店,每次自己走這兒過都會盯上好久。

    一次客戶提前了見面時間,當時下著大雨,騎車的過程中季哥又劃破了褲子,再回去換褲子已經來不及了,季哥就這樣幾乎半裸著去見了客戶。所幸這趟沒白跑,簽單後的他立馬騎車去了炸雞店,點了三個雞排握在手裡,一邊吃一邊流眼淚。

    某種程度上,瘦高熱情的小袁就像是年輕時的季哥,貧苦,踏實,激情飽滿。進保險公司之前,他是給酒店挨個兒推銷潔具用品的。進公司以後,他把房子租在了市郊。

    市郊農民修的小產權房嘛,容易年久失修。有一天他問我:“那個兩米高的產品宣傳海報還要不要?我想拿回去遮窗戶,窗戶壞了,老漏雨。”

    那天,季哥的故事講完後,會場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最後季哥表示,如果想要系統地學習智慧的銷售方法,少走彎路,那就請購買由他自費出版的,一本書名很炸裂的銷售寶典。八十一本,終身受益。

    一個月後,小袁收到了季哥寄來的銷售寶典,厚度可能還不如公司員工手冊。書的封面是季哥植過發的腦袋深邃地注視著遠方。

    小袁翻開一看,這不就是他上次講座時的故事麼?然後就啥都沒有啦。

    圖文無關

    就在收到季哥寶典的那天,這個平時儒雅隨和小夥罵罵咧咧了一下午,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個行業。

    以我的覺悟和能力,我是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中逆襲的。進保險公司的第15個月,我也遞了辭職信。

    那時,我想起了一部94年的香港電影:黃霑飾演的保險公司老闆說了一句今天看來仍不過時的話:

    “所有保險從業員都是未學保險,先學賺錢。”

    1994年,港片《保險皇后》。

    不知道小袁的離開,是不是和這個有關呢。

  • 2 # 夢見梧桐

    幾年前,被同學帶進了保險公司做業務。

    有個高中同學,當年不顯山不顯水,誰知道畢業多年之後,居然成了某保險公司數一數二的重要任務,業務成績斐然,年薪一兩百萬。

    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進去了兩個月。

    例會,每天不斷。

    溫習話術,練習和客戶聯絡的技巧,怎樣短平快地拿下客戶。

    熟悉產品。每年都會有新的保險產品問世,需要業務員倒背如流。

    因此要不斷地熟悉,試講,互講,確保看起來像個專業的業務員。

    晉級,具體說不清了,就類似於拉人頭,拉進來的人越多,自己的級別就越高吧。

    每月都會有任務,為了完成任務,要自己不斷地買保險,人頭沒拉幾個,自己的生活費都搭進去了。

    保險公司搞活動的時候,會說有個活動,有獎品免費領,當你進去之後,就會是那種經驗介紹、銷售明星、話術指導、小組競爭之類的東西,獎品無非是個噱頭而已。

    保險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為自己的身體、生活、生命買一個保障,本無可厚非,但是那種經營模式讓人喘不過氣來。

    所以,兩個月之後,我就離開了。

    還是留給需要的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年級語文書所有古詩和日積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