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業生涯規劃師丁老師

    越努力越焦慮是對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路的發展。人們獲得更多的新鮮資訊,更便捷的認知事物的本源,也更容易看到別人開豪車、住大房,直播帶貨賺快錢!更能看到同齡人的變化,同行業的發展,對比一下自己,如果比不上別人,就很容易焦慮,唯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造就更強大的自己,這是普遍性的想法。環境的影響,不確定的變化,造就瞭如今的我們:群體性焦慮症。而只有將焦慮當做動力,在焦慮中奮進、學習和發展,才能在努力中忘掉焦慮。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更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甫的焦慮,寫下了流於後世的精品名詩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焦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著讀者的心靈,併發生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 所以只有有思想、有理想、有夢想的有識之士才會焦慮目前的現狀,才會更加努力,才會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才能促進人類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發展,才會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 2 # 微暖的孫心理

    努力就是為了回報。

    可是有時候,有些人的努力拼不過別人的運氣,你說氣人不?

    算球,還是彆氣了。

    咱健健康康的比啥都重要。

    適當降低一點慾望,延長一點努力的期限,也是可以的。

  • 3 # 5分鐘心理

    努力去工作,為了薪資養家餬口。努力去創造成就,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努力去創造,去發明,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努力、努力......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完成。而在所有的,不論是工作還是事業,還是成就,還是發明創造等等等等都沒有完結之前,你必定會擔心其結果究竟是如何,這樣的擔心你能不焦慮嗎?焦慮就是你的預期,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是否能夠達到你所期盼的那樣,而這個期盼恰恰沒有來到,所以你的焦慮也就必然的存在,但這種焦慮不是病態的焦慮,完全是一種自我能力體現所符合自己自尊的需求而所體現的一種焦慮情緒,完全屬於正常的心態。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越努力,就說明你越在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的去做某一件事情,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去在做這一份帶有目的性的努力,依然如此,在沒有完成之前你自然也就會焦慮,尤其是到最後衝刺階段,你的焦慮會加大,因為人每當要看到曙光的時候,擔心和恐懼劇增,這是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情緒中最常見的一種體現,可以說是一種應激性的心理反應,雖然你有可能明知道其結果就是成功或勝利,但是這份焦慮不會減少,會依然存在的也正是這種焦慮,才成為你繼續努力的強勁動力,因為焦慮對於人的努力是帶有推動性的,當然當然看不到曙光出現的時候,甚至懷疑有可能看不見曙光的時候,這是焦慮,會更加突出的體現,因為這時的焦慮已經附帶著擔心與恐懼的心理演變,形成了一種帶有焦慮症狀的或者說是病態的心理狀態,所以說人越努力越焦慮,這是一個正常的情緒體現,因為焦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情緒體現,更何況你是越發的奮鬥,努力當中所產生的焦慮,再正常不過了。

  • 4 # 孫志超說

    只是說可能有些人的焦慮太強了,強到沒有辦法控制,而且到處氾濫──明明沒有任何壓力事件存在,但身體卻繼續焦慮。

    有些焦慮和努力無關。比如害怕地震颱風、害怕政治惡化、害怕金融危機……這都是針對特定的物件、事物和情境,知道自己怕什麼,也大致瞭解要如何去預防去逃避。當身體、心理、行為出現一些症狀時,我們至少能警覺到,有所調整,以降低對自己的衝擊。

    但和努力相關的,往往承載了對自我的認知判斷,承載了對期望或對目標的認同,這問題不只是現實面,也是心理面的。怕什麼,說不大清楚;煩什麼,似乎有一大串。

    努力分兩種,工作努力是努力,工作以外的事情是另一種努力。從週一到週五,不管是為了謀生、名利還是享受過程,工作終究是工作、通勤是為了到達工作的地點、吃飯是為了工作的時候有精神、睡覺是為了隔天工作的時候有精神,所以唯一的目的其實就是工作。人生剩下週六、週日,甚至更少,是屬於自己的。

    然而可怕的是,即使我們都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就剩下不到30%,仍沒有時間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人生。到底我們想要什麼生活呢?或者,到底我們想做什麼事情呢?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多數人並不幸運,沒辦法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都得不斷透過嘗試錯誤的過程,用排除法找出自己熱情之所在。

    人生的困境往往逼得我們窘迫不已,跌跌撞撞,得不到明確的回答。我們都很迷惘,只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過日子。單向度的努力得不到成果,或者得不到和“平均標準”一樣的成果時,自然帶來了焦慮。

    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分析類的內容,所謂分析,除了讓人理解現狀以外,隱含的最大價值,就是協助人作出決策。理論上,所有的“分析”都應該要能導向一種結論,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並不這麼簡單。

    所有的成功學都叫你走出舒適圈,但你到底該去哪裡呢?兩年前,作為宅男的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選擇當前這個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老實說,真的不太舒適。然後在知乎上開始堅持回答幾乎所有能夠回答的問題,反而有些成果,甚至會被私信邀請當“寫手”。但隨著時間推移,工作、寫作與宅男生活真的越來越難維持平衡。

    本來就不大的人生容量,塞滿了更多事情導致生命無法平衡,這是我們的困境。我們都為了平衡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而讓自己顯得狼狽,卻不得不待在其實別人看起來舒適、自己卻一點也不舒適的舒適圈裡面,說服自己,其實自己過得挺不錯。如果你說服不了自己,焦慮自然會越來越嚴重。

    周圍有越來越多的人點醒我所做的事情是“不務正業”。其實說的沒錯,在一個全是聰明人而且競爭激烈的行業,不創造價值,被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你問我焦慮嗎?當然焦慮。但這不是因為努力卻達不成目標而焦慮,而是被認為“應該做番事業”的焦慮,長久以來唯一的焦慮。

    唯有充分了解整體狀況,清楚自己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然後透過一次次的考驗,才能將慢慢建立起的自信內化、強化到足以支撐我們在面對壓力時,依然露出從容的微笑。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有很多沒有任何“錢途”的愛好不想放棄,但是我的時間越來越少,該怎麼辦。想了想,時間是一個問題,但比起時間不夠這件事情,你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你現在的工作會幫助/阻礙你完成你的目標嗎?……時間管理是一個問題,而自己對他人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則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老實說,現在的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我也不確定自己究其一生是否能回答得了這些事情。然而我還是幸運的,因為我至少沒有焦慮到“越努力越焦慮”,而僅僅是對自己想持續不斷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這是我一事無成的人生,最終得到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膚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