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北宋同經過抗衡的經濟實力,勉強是有的,但軍事實力始終不足。

    北宋主要的問題,是軍事體制問題。

    北宋吸取五代十國軍人篡位的教訓,進行了軍事體制的改革。

    趙匡胤自己就是軍人篡位上臺,對於這方面非常瞭解。

    五代十國的時候,軍頭不但掌握兵權,還控制了地方行政權,成為掌握軍政大權的土皇帝。

    在軍頭的地盤,軍人完全可以自行做主,自己收稅來養兵,隨時可能造反。

    五代十國真正半個世紀,全國分成無數小國混戰,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北宋的軍事改革,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是,成立禁軍。

    北宋將各地的軍隊收攏起來,駐紮主要在京城,這就是禁軍。

    禁軍數量高達幾十萬人,是北宋的主要軍事作戰力量。

    禁軍是皇帝直轄的部隊,不受任何軍頭控制。雖然北宋地方還有一些邊防部隊,數量同禁軍就相差很遠。

    皇帝只要掌握禁軍,就不怕地方會有什麼叛亂。

    北宋時代,像安祿山一樣手握重兵的地方節度使,徹底不存在了。

    第二是,分權制度。

    北宋禁軍的訓練權、調動權和指揮權,是完全分開的。

    大家看小說《水滸》就知道,高俅地位極高,但也只是負責北宋禁軍的訓練工作。

    沒有皇上的命令,高俅不可能調動一兵一卒,當然也不可能指揮一兵一卒打仗,違者就是滿門抄斬的謀反罪。

    雖然小說中,宋徽宗任命訓練部隊的高俅,去剿滅梁山。

    實際上,北宋訓練權和指揮權是完全分開的。訓練部隊的將軍,不得指揮部隊作戰。

    這主要防止將軍長期訓練這支部隊,培養自己的嫡系,將部隊變為私兵。

    如果這個將軍還可以指揮部隊開拔和作戰,就有機會進行軍事叛亂,指揮這群子弟兵造反。

    現在沒有朝廷命令,任何人不得調動軍隊,想要謀反的難度極大。

    同時指揮作戰的將軍,沒有訓練過這些官兵,同他們並不熟悉。正常來說,官兵不會為了一個陌生人去謀反叛亂,誰都知道會殺頭的。

    由此,北宋整個時期軍隊都比較平穩,不但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也極少出現軍隊叛亂叛變,內部比較穩定。

    這自然也是有代價的。

    編組幾十萬禁軍,又在首都駐紮,逐步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其實北宋禁軍沒那麼多,但也有幾十萬規模。

    由於軍人完全脫產,都靠國家財政支援,是單純的募兵制度。

    最終就是,國家財政撥款越來越少,士兵收入也越來越低,成為社會低收入群體。

    既然募兵就是職業軍人,是為了錢而去打仗拼命的,現在給這點錢又是什麼意思?

    誰的命這麼不知情?

    後期北宋一旦遇到荒年,唯恐人民因無法生活而聚眾造反,就將青壯年災民編入軍隊。

    到了北宋末年,禁軍的素質極差,成為一支腐敗透頂、士氣低落、兵員素質低劣的部隊,根本就無法作戰。

    他類似於抗戰時期的偽軍,平時不打仗壯聲勢還可以,真的打仗就沒人願意拼命。

    至於三權分立,最直接的是導致訓練差、指揮更差。

    因為訓練的將軍不需要帶兵打仗,那麼訓練是好是壞,同他有什麼關係,平時胡亂訓練就行了。

    北宋末年,軍隊其實很少操練,士兵素質低下,有的弓箭手甚至拉不開弓,騎兵剛上馬就跌下來。

    而指揮的將軍因為根本不知道士兵的能力和特點,也不知道手下軍人的真實水平,能夠指揮的好就有鬼。

    這個將軍等於指揮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如果是打弱敵還好辦,一旦遇到強敵根本頂不住。

    另外,就是北宋社會無所不在的腐敗問題。

    其實任何一個腐敗的朝廷,軍隊的腐敗程度絕對不亞於社會。

    就連《水滸》中都說,大部分軍官都是靠裙帶關係或者花錢買官上位的。

    你即便再會打仗,沒關係沒錢也是要完,會把你送到最危險的地方,出了事情你背黑鍋,你立了功,功勞是別人拿。

    這種烏煙瘴氣的軍隊現狀,導致人人都考慮自己利益。比如高俅就用盡手段讓手下軍人,為自己牟利,積累了大量財富。

    一支腐敗的軍隊,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

    很多人驚奇,為什麼鴉片戰爭中,清軍經常一觸即潰,甚至聞風而逃?

    比如滿清著名的八里橋之戰,清軍2.5萬至3萬人,英法聯軍8000餘人。

    雙方打了一會,清軍戰敗撤退。

    搞笑的是,清軍不過傷亡1200人,大約是總兵力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一個排才死傷了一個人。

    而英法聯軍更是誇張: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清軍非常腐敗,官兵沒有誰是傻蛋,都不願意為了腐敗的軍官去送命。主要剛從草原上來的蒙古牧民比較楞,還敢騎馬衝鋒了幾次,其餘清軍直接就是胡亂開槍開炮,然後就跑了。

  • 2 # 使用者2704412315755639

    因為君昏臣奸。

    首先,北宋末年雖然政治腐敗,國力衰弱,但仍然具備全面對抗金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宋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巔峰,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十分發達,GDP妥妥的世界第一,完全碾壓剛剛擺脫了原始漁獵的女真人。

    宋軍的戰力雖然一直為人詬病,但裝備、器械的數量和質量絕對一流,據城而守時也讓遼夏金蒙頗費一番功夫。

    另外當時的女真人剛剛取代契丹成為草原霸主,根本沒來得及消化遼國龐大的土地和眾多的部族。南下攻宋更多的是抱著劫掠的目的,想多佔點便宜,以至於後來不小心滅了北宋後不得不扶植張邦昌、劉豫來當傀儡。

    但所有這些有利條件,都架不住北宋君臣一系列的騷操作。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趙佶匆忙把鍋甩給兒子,自己跑路。

    欽宗即位後,繼續重用投降派李邦彥、李梲等人。姚平仲劫完顏宗望營寨被全殲一事,有人指是李邦彥、李梲為逼主戰派李綱、种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鄧圭所致。李邦彥又使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砲手發砲後竟被梟首處死。

    完顏宗望攻城無果,完顏宗翰又被堵在太原,於是勒索一番後撤軍。种師道命其弟率部尾隨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但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終壓到了主戰派,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种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的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宋欽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吳敏等大臣壓倒,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採用种師道之言。以後种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李綱則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軍二次攻宋。宋欽宗把戰、守、和的全權都授給宰相何慄。何慄一邊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邊派出樞密使馮澥到完顏宗翰軍中求和,自以為雙料保險,卻不是守城之道。

    各地勤王軍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違抗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萬三千人勤王,在潁昌府遭遇完顏宗翰部,大小十八戰互有勝負,最後全軍突入開封城,這是第二次圍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夠進入開封城的勤王軍。

    十一月,金軍攻佔開封外城。趙桓在尚有三萬多守軍的情況下前往金營議和,遂被扣留,屈辱投降。

    從靖康事變的全過程來看,趙氏父子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且極度自私自利。危急時刻既沒有一國之君的尊嚴,也沒有身為男人的責任,只要能保住自己性命,其他皆可犧牲。李邦彥等文臣則只顧爭權奪利,賣國求榮,大敵當前也不忘先坑隊友。如此昏君佞臣,又怎麼可能全力抗金?

  • 3 # 德厚致遠

    宋朝是行伍出身的趙匡胤依靠其軍事同盟力量發動了陳橋兵變篡位奪權,皇袍加身後的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為了使宋代不致於成為五代十國之後的再一個短命王朝,就想方設法制定計劃防止藩鎮篡位作亂,而且也許是自己以下犯上帶頭篡權做了虧心事,更害怕武將們以後有樣學樣,所以自始至終宋朝對英勇善戰的武將們都持有戒備防範之心。

    趙匡胤曾對他的重要謀臣趙普說過“我現在用儒臣分治各藩,縱使都去貪汙,為害也不及一個武將”,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宋太祖從消滅藩鎮割據的角度,認為文臣比武將為害百不及一,從而軍中多用文官,為此還制定了“重文輕武、以文臣御武事”的國策。靠崇文抑武來削弱武將權力,可這些作繭自縛的規則,結果導致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減弱,趙匡胤忘了《孫子兵法.始計篇》開篇就開宗明義地講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國民生死安危的保障,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軍事戰備是不能不認真考慮的。

    戰爭之所以是國家的大事,就在於它既是軍隊生死搏鬥的手段,同時也是國家存亡攸關的途徑,面對戰爭只有透過武裝保家衛國,才能達到以戰止戰,以暴制暴的目的。然而宋朝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朝犯了對內防範挑剔,對外縱容妥協的毛病,使得宋朝自始至終沒有抵擋住強鄰的冒犯侵佔,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最後只能靠輸錢納貢的金錢外交求和平,靠割地稱臣的屈辱偷生保平安。

    格局決定結局,宋朝還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每當強敵入侵之時,朝廷內主戰、主和兩派就開始激烈鬥爭,爭論不休,特別是有才能的軍事將領,多被宋朝的文官們嫉妒掣肘,文官害怕武將的功勞超過自己,所以文官就接連以違反祖制、危害社稷等各種理由進行彈劾貶逐,對武將歧視譏諷,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奇葩社會現象,這種情況到了北宋末年仍然如此,金兵圍困汴京城時,宋欽宗趙桓仍然不信宋人信金兵,他根本不相信宋朝軍民會挫敗金兵,他甚至更害怕宋朝內部會有人乘亂而圖謀不軌,他想的是不管採取什麼方法只要把金兵打發走,保住自己的皇位就算了事,因此,儘管李綱取得了保衛京城的勝利,但李綱等抗戰派將領還是遭到了罷官貶逐的處分,投降派甚至還想綁縛李綱、种師道交給金國處斬以此來獻罪。

    昏庸無能的宋欽宗趙桓無計可施,國家存亡之際,宋欽宗不是想方設法組織民眾反抗侵略,反而是又想靠屈辱求和來息事寧人,他認為只有卑辭厚禮才能換來金兵的寬容,並且自己還傻傻地去金營談判求和,儘管以欽宗為首的北宋朝廷喪心病狂地奉迎金人,但金人的要求仍難得到滿足,金人傲慢無禮,百般羞辱,欽宗嚇得毛骨悚然,金人要啥給啥、趙桓滿口答應、言聽計從,金人要錢,宋朝就連忙一面搜刮民財,動輒枷杖百姓,百姓被逼自盡者無數;金軍要女人,宋朝官員就趕緊一面收捕婦女,婦女不甘受辱,被折磨致死者甚眾。

    宋朝還有一個虛外守內的錯誤觀念,認為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內患動亂,深為可懼。因此造成了宋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普遍現象,宋朝對外作戰沒啥能耐,對內壓制卻是行家裡手,靖康之恥時,汴京的人民不堪勒索和殺戳,自動組織起來準備武裝反抗,卻被開封府的官員急忙出榜禁止並捕斬百姓多人,如此慘烈的災難,給宋人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傷痛,徽欽二帝及眾多皇親國戚也都被擄北去,這就是歷史上北宋的靖康之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孩子新老師第一次見面家長說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