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爾高原上,有一條神秘的路,它便是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到莎車縣的塔莎古道,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分支。
由於東自喀群起,因此最初習慣上被稱為“喀群古道”。據玄奘法師記載:“從此東下蔥嶺東岡,登危嶺越洞谷,溪徑險阻風雪相繼,行八百餘里出蔥嶺至烏鎩國。” (蔥嶺即帕米爾高原,烏鎩國就是今天的莎車)。
直到1998年,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著名史學家馮其庸先生在考察帕米爾高原時發現這條玄奘取經回國的山口古道,此古道為玄奘回國以後1355年來的第一次發現。馮其庸的這一發現,轟動了中外學術界。馮其庸取塔什庫爾乾和莎車的字首將其稱為“塔莎古道”,於是現在這個名字取代了喀群古道而傳播開來。
塔什庫爾幹河一路撕開西崑崙山,匯入葉爾羌河。塔莎古道先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行走,然後沿著撕開崑崙山的葉爾羌河順流而下。無論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還是葉爾羌河,塔莎古道都是在崑崙山腹地的山谷中迂迴穿梭,然後進入葉爾羌河綠洲的莎車縣,這是極具趣味的穿越。這條古道深入崑崙山腹地,深入帕米爾高原,同時兼具雪山、峽谷、村莊、田園和塔吉克村民等諸多元素,還能飽覽帕米爾河谷的景色,集風景和歷史人文為一體。
在自駕遊圈內,甚至有人把它視為比丙察察更高難度的自駕路線。我們此行的座駕是上汽大通G10,一輛底盤不算太高,不具備越野功能的七座商務車,所以到底能不能走通這條神秘的古道,我們一路都深感忐忑。
關於塔莎古道,無論是高德還是百度地圖,都沒法導航穿越這條神秘的古道,都得繞行喀什全程近五百公里才到達。網上能查到的資料也非常少,而且大都停留在幾年前資訊,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直到出發前一天,我們都不確定這條神秘的塔莎古道是不是能走得通。但是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們決定親自去一探究竟,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初入塔莎古道,峽深谷幽,沿著新鋪的柏油路在峽谷深處穿行著。難道接下來的二百公里都是這樣的景觀嗎?一想到這裡,心裡不免有些擔憂,這樣的路段,是不是很容易滑坡呢?
穿過蔥嶺1號隧道閃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水庫。只見清澈蔚藍的水,遠方的雪山和湛藍的天空構成一幅迷人的圖畫,美不勝收!
這便是下板地水庫,雖然只是塔什庫爾幹河上的一個水利樞紐工程,但由於海拔約三千米左右,在高原Sunny的照射下展現出不同的色彩。
一邊碧綠如玉,平靜如鏡,另一邊又藍得像深邃的大海。
有些河段甚至可以媲美川西高原上那些彩色的鈣化池。
從塔縣的塔合曼鄉到下板地水庫這一段路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自從盤龍古道火了之後,很多人經過這一段路去瓦恰鄉看盤龍古道,下板地水庫就是個分道口,在水庫前拐彎就是去盤龍古道所在的瓦恰鄉而直走就是沿著塔莎古道去莎車方向。
塔莎古道一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穿越光禿禿的山谷。在經過幾個連續的急彎下坡之後,離河道更加近了。
河谷兩岸是挺拔的白楊樹,在深秋時節變成迷人的金黃。
路旁的塔什庫爾幹河如同一條跳躍的藍絲帶,帶著我們穿過崇山峻嶺來到村莊。
大山中褐色的山石,腳下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杏樹,簡陋的泥草房,一切顯得那樣的與世隔絕,如果你沒親身到過那裡,很難從文字中體會到那種與世隔絕的山水、人文美輪美奐的場景。這裡在春天是杏花開放的杏花溝,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但到了秋天,雖然沒有花,但每片葉子似乎都變成了花,金黃、火紅……分外妖豔。
住在這崑崙山深處的是塔吉克族的老鄉,屬於歐羅巴人種,是中國唯一純白種人民族。個個長的眉眼深邃,輪廓優美。可是這裡氣候惡劣,他們飽經風霜的面孔都呈現出一種粗糲的滄桑。他們不善言談,但從他們笑容中,我們看到的是真誠與熱情。如果你對這個民族不太熟悉,相信若干年前那部老片《冰山上的來客》能勾起你對他們的印象。
過了庫科西魯格鄉之後,塔沙古道變成了單車道雙向通行,我們每過一個彎道都要鳴喇叭,生怕對面來車。
離開風水田美的居住區,就進入了一條近似絕壁上開鑿出來的盤山路,而後就是沒有人煙的無人區,再加上一路上手機完全沒有訊號,為未知的旅程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莫測。
偶爾也會在山崖下開鑿出一處較寬的臨時讓行區,萬一對面有來車,靠邊讓行一下也很快過去。可惜我們一路上幾乎沒有遇見對面有車過來。實際上除了偶爾遇見一些修路的工程車輛,沿路幾乎沒有見到遊客的車。
塔什庫爾幹河匯入葉爾羌河後變得洶湧澎湃,河水完全沒了之前的碧綠恬靜的樣子,好在零散分佈在河谷裡的金色胡楊為這裡增添一點生命氣息。
沿著巨大的山體行進,路僅僅能透過一輛汽車的寬度,很多路都是鑿開山體而成形的,巨大的岩石懸在頭頂,車子行駛在起伏不定的山路上,這才是名負其實的過山車,而右方下邊就是流動的葉爾羌河。
新修的柏油路還算十分平整,可以說是任何車子通行都沒有壓力。除了人為設定的減速帶,有時高得像個臺階,減速不及時就會拖底,但畢竟這是單車道通行的窄路,作為防止車速過快產生危險的減速帶比路牌上的減速提示來得更加實際。
越往前走,越是荒無人煙,寸草不生,連鳥都不尋不見蹤跡了。險峻的山峰怪石嶙峋,
太陽開始西斜,山谷深處的道路已經開始昏暗,想著在天黑前走離開大山,可是開了好久一看里程,不過才走了幾十公里。我們哀嚎:這路何時到頭啊!畢竟彎道太多,車子時速根本超不過40公里。
在這樣的山路上行駛,後座的乘客其實比司機更緊張,路上沒有路牌,也不知到底我們走了多遠,還有多久能到頭,一車人有點忐忑不安。
看著天色漸暗,我們還在大山深處盤旋,一車人把車上的乾糧都拿出來啃,饢放太久了,硬得估計能打死狗,實在難以下嚥。可是這段路別說商店,連戶人家都沒有。再難吃的食物,也硬著頭皮吃下去了。心裡的擔心早已經超過了身體的勞累,祈禱車子不要在半路出任何問題,否則在這不見人煙,一天都遇不上一兩臺車的古道上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想想千年之前,玄奘大師走這條古道回長安的時候條件必定比我們現在艱苦百倍,一想到這裡,似乎又沒什麼可擔憂了。
其實那條千年前的古道有很大一部分被淹沒在水庫底下,我們現在開車在新修的柏油路上早已沒太多驚險,除了人跡罕至,彎道較多,要注意控制車速,其實沒有太大難度了。
這裡是塔莎古道一處有潛力成為網紅拍照點的地方,但眼看天色漸暗,我也只是停車隨手拍兩張便繼續上路。也許成為網紅的前提是有更多的人走過這一條路,我們全程見到的車子不過十來輛,而且都不是遊客開的車。
翻過最後一個小山口,手機有了訊號,遠方山壁上尚有一絲夕照的餘光。這道山口也是塔吉克族人與維吾爾族人的分界線,幸運的我們也在天黑前有驚無險地走完了這條塔莎古道。雖然出了山之後開了兩小時的夜路才到縣城,但我們的手機導航也終於定位到路上了,我們那懸著的心也安定下來。啊~美好的煙火世界,我們又回來啦。
穿越塔莎古道的遊客有的開著四驅越野車,有的開著機車,但像我們這樣開著一臺平時只在城市行走的商務車穿越的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但是我們做到了。應了自駕圈那句老話,沒有慫車,只有慫人。路途也許充滿未知,但未必不是出乎意料地容易?不親身走一趟,只聽網上一些誇大其詞的言論就退縮是不是有點太可惜呢?
在帕米爾高原上,有一條神秘的路,它便是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到莎車縣的塔莎古道,它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分支。
由於東自喀群起,因此最初習慣上被稱為“喀群古道”。據玄奘法師記載:“從此東下蔥嶺東岡,登危嶺越洞谷,溪徑險阻風雪相繼,行八百餘里出蔥嶺至烏鎩國。” (蔥嶺即帕米爾高原,烏鎩國就是今天的莎車)。
直到1998年,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著名史學家馮其庸先生在考察帕米爾高原時發現這條玄奘取經回國的山口古道,此古道為玄奘回國以後1355年來的第一次發現。馮其庸的這一發現,轟動了中外學術界。馮其庸取塔什庫爾乾和莎車的字首將其稱為“塔莎古道”,於是現在這個名字取代了喀群古道而傳播開來。
塔什庫爾幹河一路撕開西崑崙山,匯入葉爾羌河。塔莎古道先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行走,然後沿著撕開崑崙山的葉爾羌河順流而下。無論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還是葉爾羌河,塔莎古道都是在崑崙山腹地的山谷中迂迴穿梭,然後進入葉爾羌河綠洲的莎車縣,這是極具趣味的穿越。這條古道深入崑崙山腹地,深入帕米爾高原,同時兼具雪山、峽谷、村莊、田園和塔吉克村民等諸多元素,還能飽覽帕米爾河谷的景色,集風景和歷史人文為一體。
在自駕遊圈內,甚至有人把它視為比丙察察更高難度的自駕路線。我們此行的座駕是上汽大通G10,一輛底盤不算太高,不具備越野功能的七座商務車,所以到底能不能走通這條神秘的古道,我們一路都深感忐忑。
關於塔莎古道,無論是高德還是百度地圖,都沒法導航穿越這條神秘的古道,都得繞行喀什全程近五百公里才到達。網上能查到的資料也非常少,而且大都停留在幾年前資訊,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直到出發前一天,我們都不確定這條神秘的塔莎古道是不是能走得通。但是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們決定親自去一探究竟,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初入塔莎古道,峽深谷幽,沿著新鋪的柏油路在峽谷深處穿行著。難道接下來的二百公里都是這樣的景觀嗎?一想到這裡,心裡不免有些擔憂,這樣的路段,是不是很容易滑坡呢?
穿過蔥嶺1號隧道閃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水庫。只見清澈蔚藍的水,遠方的雪山和湛藍的天空構成一幅迷人的圖畫,美不勝收!
這便是下板地水庫,雖然只是塔什庫爾幹河上的一個水利樞紐工程,但由於海拔約三千米左右,在高原Sunny的照射下展現出不同的色彩。
一邊碧綠如玉,平靜如鏡,另一邊又藍得像深邃的大海。
有些河段甚至可以媲美川西高原上那些彩色的鈣化池。
從塔縣的塔合曼鄉到下板地水庫這一段路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自從盤龍古道火了之後,很多人經過這一段路去瓦恰鄉看盤龍古道,下板地水庫就是個分道口,在水庫前拐彎就是去盤龍古道所在的瓦恰鄉而直走就是沿著塔莎古道去莎車方向。
塔莎古道一路沿著塔什庫爾幹河穿越光禿禿的山谷。在經過幾個連續的急彎下坡之後,離河道更加近了。
河谷兩岸是挺拔的白楊樹,在深秋時節變成迷人的金黃。
路旁的塔什庫爾幹河如同一條跳躍的藍絲帶,帶著我們穿過崇山峻嶺來到村莊。
大山中褐色的山石,腳下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杏樹,簡陋的泥草房,一切顯得那樣的與世隔絕,如果你沒親身到過那裡,很難從文字中體會到那種與世隔絕的山水、人文美輪美奐的場景。這裡在春天是杏花開放的杏花溝,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但到了秋天,雖然沒有花,但每片葉子似乎都變成了花,金黃、火紅……分外妖豔。
住在這崑崙山深處的是塔吉克族的老鄉,屬於歐羅巴人種,是中國唯一純白種人民族。個個長的眉眼深邃,輪廓優美。可是這裡氣候惡劣,他們飽經風霜的面孔都呈現出一種粗糲的滄桑。他們不善言談,但從他們笑容中,我們看到的是真誠與熱情。如果你對這個民族不太熟悉,相信若干年前那部老片《冰山上的來客》能勾起你對他們的印象。
過了庫科西魯格鄉之後,塔沙古道變成了單車道雙向通行,我們每過一個彎道都要鳴喇叭,生怕對面來車。
離開風水田美的居住區,就進入了一條近似絕壁上開鑿出來的盤山路,而後就是沒有人煙的無人區,再加上一路上手機完全沒有訊號,為未知的旅程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莫測。
偶爾也會在山崖下開鑿出一處較寬的臨時讓行區,萬一對面有來車,靠邊讓行一下也很快過去。可惜我們一路上幾乎沒有遇見對面有車過來。實際上除了偶爾遇見一些修路的工程車輛,沿路幾乎沒有見到遊客的車。
塔什庫爾幹河匯入葉爾羌河後變得洶湧澎湃,河水完全沒了之前的碧綠恬靜的樣子,好在零散分佈在河谷裡的金色胡楊為這裡增添一點生命氣息。
沿著巨大的山體行進,路僅僅能透過一輛汽車的寬度,很多路都是鑿開山體而成形的,巨大的岩石懸在頭頂,車子行駛在起伏不定的山路上,這才是名負其實的過山車,而右方下邊就是流動的葉爾羌河。
新修的柏油路還算十分平整,可以說是任何車子通行都沒有壓力。除了人為設定的減速帶,有時高得像個臺階,減速不及時就會拖底,但畢竟這是單車道通行的窄路,作為防止車速過快產生危險的減速帶比路牌上的減速提示來得更加實際。
越往前走,越是荒無人煙,寸草不生,連鳥都不尋不見蹤跡了。險峻的山峰怪石嶙峋,
太陽開始西斜,山谷深處的道路已經開始昏暗,想著在天黑前走離開大山,可是開了好久一看里程,不過才走了幾十公里。我們哀嚎:這路何時到頭啊!畢竟彎道太多,車子時速根本超不過40公里。
在這樣的山路上行駛,後座的乘客其實比司機更緊張,路上沒有路牌,也不知到底我們走了多遠,還有多久能到頭,一車人有點忐忑不安。
看著天色漸暗,我們還在大山深處盤旋,一車人把車上的乾糧都拿出來啃,饢放太久了,硬得估計能打死狗,實在難以下嚥。可是這段路別說商店,連戶人家都沒有。再難吃的食物,也硬著頭皮吃下去了。心裡的擔心早已經超過了身體的勞累,祈禱車子不要在半路出任何問題,否則在這不見人煙,一天都遇不上一兩臺車的古道上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想想千年之前,玄奘大師走這條古道回長安的時候條件必定比我們現在艱苦百倍,一想到這裡,似乎又沒什麼可擔憂了。
其實那條千年前的古道有很大一部分被淹沒在水庫底下,我們現在開車在新修的柏油路上早已沒太多驚險,除了人跡罕至,彎道較多,要注意控制車速,其實沒有太大難度了。
這裡是塔莎古道一處有潛力成為網紅拍照點的地方,但眼看天色漸暗,我也只是停車隨手拍兩張便繼續上路。也許成為網紅的前提是有更多的人走過這一條路,我們全程見到的車子不過十來輛,而且都不是遊客開的車。
翻過最後一個小山口,手機有了訊號,遠方山壁上尚有一絲夕照的餘光。這道山口也是塔吉克族人與維吾爾族人的分界線,幸運的我們也在天黑前有驚無險地走完了這條塔莎古道。雖然出了山之後開了兩小時的夜路才到縣城,但我們的手機導航也終於定位到路上了,我們那懸著的心也安定下來。啊~美好的煙火世界,我們又回來啦。
穿越塔莎古道的遊客有的開著四驅越野車,有的開著機車,但像我們這樣開著一臺平時只在城市行走的商務車穿越的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但是我們做到了。應了自駕圈那句老話,沒有慫車,只有慫人。路途也許充滿未知,但未必不是出乎意料地容易?不親身走一趟,只聽網上一些誇大其詞的言論就退縮是不是有點太可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