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休先生

    這純粹是南韓史學家們的胡編亂造!

    在南韓人杜撰的歷史上,除了在這場戰爭中把李世民眼睛射瞎之外,高句麗還一度攻破了唐朝首都長安城...你咋不說一路攻上了月球哩!

    為這個事情,南韓人還耗資150億韓元(9000多萬RMB)拍了一部場面巨集大,製作精良的電影《安市城》,在2018年上映後還獲得南韓年度票房亞軍。

    南韓人還杜撰當時的高句麗是雄霸東方的萬里大國,把唐太宗壓著打,看他們畫的這張歷史地圖你就知道,他們不要臉起來是何等“喪心病狂”!

    眾所周知,南韓幾千年來一直都在扮演“小弟”角色,而近幾十年卻一下子發財了,於是自然要給自己構建一個符合自己經濟實力的強大家室。所以,為了證明南韓歷史的悠久和強大,南韓人便認高句麗是祖先,並極盡誇張杜撰之能事。

    把高句麗說成是曾經橫跨整個亞洲的萬里帝國,還把唐太宗李世民當小弟打,唐朝首都長安想進就進。更為誇張的是竟然把伏羲氏、孔子、李時珍、活字印刷術...等等推動了中華民族和世界歷史程序的人物、發明等據為己有,說是他南韓的。

    於是李世民便親率10萬大軍遠征高句麗,一路上勢如破竹,攻下了高句麗10餘座城池,後來便攻到了安市城(今遼寧湯池鎮境內)

    高句麗在滅國危機之下,傾國之兵囤積在安市城力圖擋著唐軍的進攻,蓋蘇文讓人率高句麗南北15萬精兵前來支援。

    不想15萬人卻被李世民這個軍事鬼才用一個簡單的詐敗之計誘入了3萬人的埋伏圈,15萬人大敗潰散,被李世民陣斬4萬人,俘虜近4萬人。

    安市城守軍見城外同袍被殺,不由呼天搶地、頓足痛苦,紛紛辱罵李世民,李世民大怒,儒將李績更是發誓城破後必屠城。

    在這樣的壓力下,安市城守軍背水一戰激發出了很大的鬥志,軍民合心同力人與城共存亡,唐軍苦攻多日而不下,雙方寸土必爭,每一處要地每天都要進行五六次的輪番拼殺。

    當時的遼寧大地,寒冬漸漸到來,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軍隊的糧草將要耗盡,唐太宗久攻不下後便下令班師回朝。

    首先高麗15萬精兵被李世民打殘,被斬首4萬餘人(通常因為很多首級難以統計,所以實際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還有近4萬人投降李世民,而唐軍傷亡不足2000人。

    同時,唐朝還繳獲馬五萬匹、牛萬頭、鐵甲上萬副,還有很多其他武器。

    經此一役後高句麗國力迅速衰弱,僅23年後,便被薛仁貴等幾路唐軍攻破平壤,至此高句麗徹底滅亡。

  • 2 # 大國布衣

    剛好前幾天看過《安市城》這部劇,說句實話這絕對是近幾年來南韓拍的最好的一部古裝電影。戰爭場面巨集偉壯觀、服飾道具高度還原(特別是唐軍攻城武器的特寫,完全是復原歷史),高逼格高水準的製作秒殺一眾中國產古裝電影。但是在製作水平高超的同時,本片又嚴重扭曲歷史,把一代雄主唐太宗刻畫成一個窮兵黷武、好戰喜功的“武夫”,還捏造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被射瞎一隻眼的歷史。歷史上的高句麗本與北韓半島沒有多少關係,在劇中,高句麗人說的居然是北韓語。

    高句麗國是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立的國家,因地而得國名高句麗。高句麗的主要民族成分為古代世居中國東北地區的濊貊和扶余人,於公元五世紀達到其統治巔峰期,領土範圍橫跨中、朝、韓三國。除了原住民高句麗人,還吸納了部分靺鞨人和古北韓三韓人。因此北韓、南韓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高句麗後來也被簡稱為高麗,但與公元七世紀在北韓半島建立的王氏高麗是兩個完全不同沒有任何關係的國家。

    高句麗歷史上一直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彪悍的民風和善武的精神使中原王朝極難控制這裡。隋唐兩朝四代君主,歷時70年都未能完全臣服此地。611年隋煬帝舉傾國之兵共計百萬人東征高句麗,勝敗未分竟直接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嘆到:“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含章可貞,無成有終。大意是:現在天下安定,四方子民莫不臣服,唯有高句麗這個地方還不安分。由此可見,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極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但高句麗問題不解決,北方勢必不會太平,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唐太宗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東征高句麗之戰,安市城戰役,正是發生在這一次的東征。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五十萬大舉征伐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至六月初大軍南下深入遼東。二十日唐軍抵達安市城(今遼寧省大石橋市北湯池村)下,馬不停歇兵不卸甲即縱兵攻城。當時城中僅有不到三萬守軍(並非電影裡所說的5000人),危機關頭,高句麗北部耨薩(相當於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高句麗、靺鞨兵前來救援安市城。唐軍大破高句麗、靺鞨兵,斬首兩萬多級(通常因為很多首級難以統計,所以實際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高延壽、高惠真率剩餘的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於唐朝。

    隨著援軍大敗於唐朝,安市城已經基本成了一座孤城。但唐軍幾次強攻城池皆被高句麗軍打退。隨軍出征的江夏王李道宗想出一個高明的辦法,命令部眾在城東南筑土山,逐漸逼近城牆;又以士卒輪番交戰,用衝車炮石毀城樓(這個攻城方式在電影《安市城》得到高度還原)。同時守城高句麗軍也不斷增高城牆抵禦唐軍的瘋狂進攻,又立木柵隨時堵塞被毀之處。唐軍築山晝夜不息,經數旬,山頂高出城牆幾丈,道宗以兵駐守。山頂坍下壓崩城牆,駐守山頂的果毅都尉傅伏愛擅離職守,高麗守軍趁機組織數百名敢死隊,衝出被壓倒的城牆缺口,奪佔土山。

    為了這座可以居高俯瞰安市城的土山,唐軍和高句麗反覆派兵爭奪,唐軍盡出精銳部隊連續三晝夜不停對這個彈丸之地的土山發起強攻,一時之間戰死士兵的屍體層層疊疊,血水把整座土山都染成紅色。 安市城主楊萬春更是親冒矢石與城中軍民頑強抵抗,最終力保土城不失,唐軍損失慘重。隨著攻城遷延日久而毫無進展,而遼東已至秋冬,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軍隊的糧草將要耗盡,唐太宗最終決定放棄安市城,下令班師。

    唐朝攻打安市城之戰,江夏王李道宗是前軍主帥。因此不可能出現像電影《安市城》所演的那樣,唐太宗每戰必親臨陣前,更不可能像劇中楊萬春僅憑一把如天神相助的弓就能射瞎李世民的一隻眼睛。此戰唐軍雖敗,但整體上卻是大勝而歸,此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於總章年間再起大軍征伐高句麗,高句麗至此逐漸走向衰敗。

  • 3 # 歷史哨聲

    問題分為兩個方面:

    一、安市城之戰唐軍是否戰敗?

    關於安市城之戰。先來說說在2018年9月19日金光植所導演的《安市城》電影。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主體只有一個:

    北韓半島政權,雖然是千年屬國,但可以依靠頑強不屈精神改變歷史

    即電影《安市城》更多是表現南韓人作為高麗人的榮耀感

    現在來說說歷史上的安市城之戰。安市城之戰即是唐朝和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當時的形勢是:

    1、631年,高句麗在遼東修建從扶余城到海邊的長城來防禦唐朝,並和突厥聯盟對抗唐朝;

    2、唐朝在擊敗突厥後,和高句麗的南方敵手新羅結盟,宣佈要從高句麗手裡收復秦漢時的遼東土地;

    3、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王高建武,立高寶藏為王,自封為莫離支執政,但當時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正史並沒有留下安市城城主姓名,這是南韓民間流傳的人物)反對淵蓋蘇文,淵蓋蘇文一度想要擊敗楊萬春但失敗;

    4、645年,唐太宗親率1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開始第一次朝唐高句麗戰爭,但由於冬季寒冷天氣和北方的薛延陀攻打唐朝,加上唐軍在安市城(今遼寧鞍山)被高句麗軍所狙擊,不得不退回。647年唐朝海陸同時進攻高句麗。648年唐朝薛萬徹率領海軍進攻鴨綠江口。649年,唐朝再次準備進攻,但因為李世民的去世而結束。

    具體戰爭形勢看下圖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是一場人數差不多的戰爭,唐軍約10萬人,高句麗軍約15萬人。至於勝負,唐朝可以說是沒有被打敗,因為兵力和實力還在;高句麗可以說打贏,因為他們確實擊退了唐朝軍隊。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用互有勝負,打成平手,應該是最為公正客觀的結論。唐朝沒有能夠守住所奪取的土地,唐軍在除了安市城和鴨綠江附近兩個地方的戰事之外也沒有造成太多的損失。

    二、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何歷史依據

    1、《舊唐書 高宗上》記錄了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回來後確實生病(當然是否被射瞎眼睛,無從考證):

    “及軍旋,太子從至幷州。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

    所謂的“癰”,需要吸吮,就表示有化膿的現象,不能排除是傷口化膿的現象,當然也不能說就是被射瞎。

    2、李世民被射瞎在南韓史料中的依據。

    最早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說法,是來自14世紀中的高麗王朝臣子李薔。李薔是高麗王朝的解元(1353年)、進士(1354年)。李薔在1349年來元朝國子監學習理學,並於1352年回高麗。

    李薔作詩嘆詠過唐太宗東征,其中有一句是:

    “謂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

    這句話就是李世民被射瞎眼睛的意思。這是南韓最早關於李世民被射瞎的說法。

    15世紀北韓王朝的徐居正追問李薔從何處得知李世民被射瞎:

    “當時雖有此事,史官必為中國諱,毋怪乎其不書也。但金富軾《三國史》亦不載,未知牧老何從得此?”

    17世紀北韓王朝的金昌翕在送哥哥金昌業去清朝的北京的詩中明確了李世民是被安市城城主楊萬春給射瞎的:

    綜述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可以說唐朝和高句麗打了平手,互有勝負。具體到安市城之戰,雖然唐朝軍擊殺和俘虜了大量的高句麗軍,但那都是高句麗國內派來支援安市城的援軍。唐軍對安市城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同時,唐軍在攻打安市城中的損失應當也不少——否則北京的憫忠寺就不用修建了。

    關於李世民被射瞎。《舊唐書》確實記錄了李世民在安市城退軍後生病,將政事交給李治,和李治服侍李世民的事實——李世民很有可能受傷了,因為有化膿的傷口——但不能證實是否是射瞎眼睛!

    直到14世紀中期的元朝時高麗的李薔提出了李世民被射瞎的觀點,但所依據的資料無從得知,也因為是詩詞,不能否認這是李薔的誇大之詞。17世紀的金昌翕進一步確認是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射瞎李世民。自此之後,李世民被射瞎就成為了一部分南韓人認定的事實。

    在唐朝到宋朝這段時間裡,不管是中國,還是北韓半島,都沒有人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觀點。這說明:

    一、李世民被射瞎是虛構不存在,這只是李薔作詩時的誇大和想象;

    二、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實,但不管是唐朝、五代、宋初都不會承認和如實記錄這種如此丟面子的事實;同時在高句麗被滅後,唐朝的盟友新羅一統了北韓半島,更加不會記錄這種讓自己盟友丟面子的歷史,即徐居正所謂的

    “當時雖有此事,史官必為中國諱,毋怪乎其不書也。”——即便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實,唐朝和新羅都不會記錄。

    從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戰回來後身體不舒服,和處死數千靺褐俘虜來看,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戰受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雖然很傷感情和自尊,但戰爭就是戰爭,受傷是很平常。

    李世民從18歲起兵就上戰場搏殺,安市城之戰李世民要親自上戰場搏殺,沒有人能夠或者敢於阻攔。因此,安市城之戰打了三個月,李世民親自下戰場並非沒有可能,因此而受傷,也並非不可能。

  • 4 # 對話歷史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收復了遼東大片土地(遼東秦漢時屬於中原王朝),殲滅了大量高句麗有生力量,而且使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為最終消滅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 5 # 強漢盛唐剛明

    太宗奪得高句麗十幾個郡縣,以數千人的代價消滅高句麗幾萬軍隊,因為沒有達到徹底消滅高句麗的目的而謙虛的自責為“失敗”,高宗即位後用太宗朝的大將李績,蘇定方,薛仁貴把北韓半島的高句麗和百濟徹底抹去。

  • 6 # 難得糊塗1023

    高句麗是漢四郡遺民和東北土著聯合成立的國家,北韓是山東移民和三韓一起建立的國家,兩個國家根本是兩碼事,唐滅高句麗和百濟帶上新羅,分了點土地給新羅,後來新羅趁唐收縮時佔領了半島,北韓從來沒有統治過東北,哪來的胃口說高句麗的地盤都是他的

  • 7 # 矛有使經

    南韓人,世界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幾千年來,彈丸之地抵禦中國日本兩大強鄰,歷經強漢盛唐暴元剛明悍清和獸日,頑強不被吞併滅國,時至今日,佔世界強國一席之地。

  • 8 # 五味社

    關於電影《安市城》,請觀眾帶著嚴謹的態度觀看。

    安市城之戰歷史上真實存在,是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比較慘烈的一次戰鬥。由於李世民採取穩中求進的作戰方式,沒有乘虛進攻平壤,也沒有主動放棄安市城而取烏骨城,最終久攻不下,加上天氣寒冷,糧草運送不濟,最終被迫撤軍。完全不存在電影中楊萬春射瞎李世民的一幕。

    雖然安平城解圍,但由於唐朝對高句麗的多次攻伐,最終公元668年,高句麗滅亡。

    唐朝滅高句麗後,分其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之。

    在唐朝,高句麗故地屬於中原王朝。

  • 9 # 卡夫卡科技觀察

    李世民不可能中箭,他征戰一生,當然知道要遠離敵方射程,歷史上只有宋真宗時有過床弩射殺大將的記錄,普通戰爭,除非大敗,主將是有重重保護的,根本不是普通弓箭能射中的

  • 10 # 戰略噴子局局座V

    現在民智開化,根據現在大多人對唐太宗篡改歷史的不滿,以及對大唐盛世的懷疑,射瞎這件事應該是真的,很可能是太宗修改了歷史不承認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哪個明星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