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譚海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傳、授、解都是動詞,也即老師是需要與學生互動的。

    孔子是最有名的老師,七十二門生三千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一部《論語》就是講課的記錄,講得好。

    現在很多大學老師,不會講課的不少。

    一是老師本身的問題。

    一種是有學問倒不出。我上大學時教《古代漢語》的老師,是個老學究式的老頭。其實肚子裡很有貨,一個字能引經據典講幾個小時。只是本身古代漢語的之乎者也已經很拗口,再加上他濃重的口音,照本宣科的講課方式,真是聽不進去啊!他的課翹課者半,老師也不點名,到了考試,基本都靠自學。好在中文系的孩子都還有點底子,看看書背背釋義還是可以應付。

    一種呢,是真沒啥學問。現在的大學老師評職稱,都是教學資歷+論文,而中國目前學術論文的整體水平,真是呵呵了。還有的老師,知識陳舊不更新,一本講義能講許多年,講出來的課怎麼會好聽呢?

    二是學生厲害了。

    現在的時代,手機網路如此豐富,大學老師以前靠“知識淵博”還能博個好評,現在隨便講到哪裡學生一百度google知道的比老師還多。學生思想也活躍,敢想敢問。如果沒有獨立觀點沒有真知灼見,真心hold不住學生啊。

    當然,厲害的老師還是厲害。當年教《邏輯學》的老師,看似漫不經心都不怎麼備課似的,各種舊聞掌故新聞時事信手拈來,我們一邊聽得高興,一邊也記住了知識點。教古代文學的老師,一言不合就賦詩一首,也是佩服。

    所以,大學老師還是要練好內功再加上好的表達,才能到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呢!

  • 2 # 皮耶霍

    答案就是:因為很多大學老師真的不會講課。

    現在的教學科研崗的選聘條件,最看重的是應聘者的年齡、學歷背景和科研成果。而對於授課水平往往要等到已經基本確定要選聘此人時,才會安排此人的試講。

    而試講的內容不但是由應聘者自己選定的,準備時間也比較充分,會在三天到兩週不等。

    即便如此,很多人的試講評分也僅在一般至良好之間,能得到優秀的少之又少。

    原因很簡單,對相當一部分試講者而言,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上的第一節課。

    在當前國內的碩博士,尤其是理工類碩博士培養體制中,“上講臺”已經是最不重要的一項培養技能了。雖然有部分相當優秀而又被導師看中的碩博士可以得到代替導師上課賺外快的機會,但大部分的碩博在整個求學期間可能只能在實驗室、計算機和論文之間輾轉騰移。

    而科研成果豐碩的,往往也還是這些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泡在實驗室寫論文的“科研大神”,而這些人能被高校選中的機率也更高,他們本人也比較傾向於進入高校等科研機構工作。

    如此這般,“不會講課”的年輕教師就越來越多了。

    雖然在入職後學校一般會針對年輕教師有半年到一年的適應培養期,不會直接推上講臺。而每年教育部也會舉辦全國性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作為對青年教師講課水平的激勵,但冰凍三尺,真的一日就可以解凍麼?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高校會大力推進專職科研人員崗位的部分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大學生來說,掙錢和學習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