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的小螞蟻007

    你想多了,目前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的比例不到整體人口的百分之五,本科生依然是佼佼者,要解決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解決的,國家,社會,企業,高校,特別是學生自身意識的轉變等等因素

  • 2 # 墨閒

    其實學生只願在辦公室工作,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我們可以借鑑鄰國日本的經驗。眾所周知,日本的匠人精神一直被提倡,他們很多人匠人都是幹一種職業一干幾十年,我認為很大程度歸功於從業匠人崇高的職業儀式感,榮譽感。中國一直以來都以“學而優則仕”作為人生理想,現在以成為公務員,白領作為目標。以能不能在辦公室工作,作為評價社會地位的標準。工作形式的不同,將導致社會地位不平等。我們一向認為解決問題要從源頭抓起,改變現狀的就業狀況要從學生抓起,從娃娃抓起。

    第一,我們要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小培養職業的認同感。要認真對待每一份工作,瞭解每一份工作的價值,對社會的貢獻,同時,也要正確對待技術性學校與學術性學校不要以單純分數高低評判,要明白各種職業只是社會分工,但職業地位相同的正確價值觀。

    第二,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未來職業取向,提前體驗職業生活,為將來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當絕大多數大學生只願在辦公室工作,但不意味著在辦公室工作就一定快樂。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到底要幹什麼,做哪行,只是從事著父母認為的,他人豔羨的工作,並不一定讓自己快樂的職業。我們只有對一些職業有所瞭解,才會有話語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去,效率也才會提高,社會發展也會有更積極的作用。

    第三,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現在很多學生也成為網紅作為一個目標,僅僅是賺的很多,這是一種畸形的社會價值觀。什麼時候,我們不再以對社會的貢獻,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奮鬥的目標,而都以錢來恆定人的價值了。

    只有社會願意公平的對待不同的職業,改變以錢為導向,提倡對社會的貢獻,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奮鬥的目標的社會價值觀,大學生走出辦公室找工作,因為,他們會知道,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才能稱之工作,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榮譽感。

  • 3 # 北京老付

    你的這個假設很有意思,但不必擔心,因為市場自然會調節這個事。

    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做“平均利潤率規律”,是指經濟執行中,各個生產部門不同的利潤率透過部門之間的競爭趨於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率的客觀必然性。投入各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在剩餘價值率相同的條件下,因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利潤率也不同。資本家為獲取高額利潤,不斷把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原先利潤率高的部門,因大量資本的轉入,所產商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利潤率下降;而原先利潤宰低的部門,卻發生相反的變化,利潤率上升。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在競爭中趨幹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

    這玩意有點繞口,用大白話說吧:

    不同的行當,掙的錢不一樣,如果大家都去做賺錢多的行當,有些行當會不會消失呢?

    打個比方:

    一個商場,原本賣啥的都有。但是商販們發現,賣白酒掙錢多,一天能賺100塊。賣醬油賺錢少,一天只能賺50塊。於是商販們都轉行賣白酒,不賣醬油了。

    如此一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你進了菜市場,貨架上全是白酒,看不到醬油。人活著不能只喝酒不吃醬油啊。於是大家就到處尋找賣醬油的。買的人多了,價錢和成交量都上去了,賣醬油的每天能賺80塊了。

    而賣白酒的呢,因為太多了,供過於求,都“臭一條街了”,賣不動,壓著資金,商販們只好降價,於是乎每天也是賺80塊。於是,市場恢復正常,賣白酒的與賣醬油的達到市場平衡。

    人才市場也是一樣的。

    簡單說,如果所有大學生都只想坐辦公室,但是沒有那麼多坐辦公室的工作啊,於是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分錢收入也沒有,沒錢掙就沒法活,於是一些大學生只好選擇其他工作。

    同時,一些崗位由於招不到人,只好提高待遇、改善勞動環境,於是坐辦公室的人和其他崗位收入差不多了,甚至還不如其他工作。待遇差不多,工作環境差不多,坐辦公室就沒那麼吸引人了。

    於是人才供求就自然平衡了。

    沒必要講什麼大道理,也不用苦苦哀求那些只想坐辦公室的大學生。市場的自然規律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現在很多現場工作的收入遠高於坐辦公室。我參觀過一家鍊鋼廠,沒想到現在有些鍊鋼工人是坐在乾乾淨淨的空調房間裡,操作電腦進行鍊鋼。

  • 4 # 職場專業戶

    當大多數人的學歷是大學生的時候,做辦公室的一般都是研究生了,大學生只能去一線幹操作工了,市場是不停的變化的,資源配置市場會自己調節,當資源配置很不合理的時候,國家會出面調控的,你擔心的有些多餘了。而且具體多少大學生你得看以前,而不是當下,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容易忽視的問題。

    這個問題題主就很明顯:題主大學畢業後,經常一起玩的共事的圈子都是差不多大學的人,所以以為大學生特別多,你可以想想你的小學同學,大學生的比例是不是連三分之一都不到?這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到,因為我們周圍的人都是跟我們差不多的人,所以才說要多跟富人,多跟有能力的人交往,這樣就會越來越有能力。

    所以就業問題,就看你怎麼選擇了,至於你擔心的都是大學生的事,很多年內是不會發生的,即使多年以後發生了,那就考研考博,不就解決了嗎!

  • 5 # 共享人才

    大部分大學生想要在辦公室工作還是不難的,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一直困擾很多人,據大學生人數每年都有提升,人才市場供給不斷增長的勢頭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壓力。同時,大學生對待高學歷的態度日趨理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就業,而非繼續深造。實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數量再次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那麼應該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呢?

    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幾點:

    第一,學校設定的專業經過大資料對比,更科學合理,可以和一些大型企業聯合,為企業定向培養需要人才。

    第二,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學習課本知識,也要學習職場經驗,同時學校要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提前適應職場生活。

    第三,其實國家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像前幾年的招才引智,本科每個月可以領補貼900元,大學生創業貸款也很到位。

    相信透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而大學生也一定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付出自己的力量。

  • 6 # 談笑閣

    當你肚子餓到已經沒辦法生活的時候,你自然就會選擇對自己最靠譜的就業方式。

    所以你說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勞動力市場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坐在辦公室上班,那麼辦公室的工資肯定就會降下來,藍領的工資就會提上去,這就是市場自動的調節行為。我們看到歐美很多國家藍領工人的學歷也不高,但是收入確實是不錯的,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解決就業的問題,不是看人們的意願,解決就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二是創造就業機會。實際上投資也是一種創造就業機會。

    比如一個地方本來是荒無人煙的,突然有人投資了1,000萬在那裡建設了一座工廠,那麼就會招聘工人進來上班,但實際上創造了就業人口遠超過這1000人,因為圍繞著工廠還會形成一小圈的商業環境。這也就是投資的創造就業的拉動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入大學,晚上幾點回寢室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