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49777158924648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衝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注重採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能夠說明劉秀的軍事才能的例證很多,這裡無須細述。但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了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劉秀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企圖下見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   耿在雲臺二十八將之中年紀最小,劉秀到河北的時候他才二十出頭,但耿作戰勇猛,兵法嫻熟。耿曾在河北時救過劉秀的命,劉秀常常把他比作韓信,頗為欣賞。曾經親暱地說他:“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後,耿獻平齊之策,劉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結果真就大功告成。   劉秀高興之餘,饒有興致地又拿耿與當年的韓信做了一番比較,結論是耿的能力更強,同時又回顧了當初耿獻策時的情景:“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遂得出了流傳後世的定論:“有志者事竟成也!”這對耿來說,是何等欣慰的評價啊!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靠。劉秀豪情蓋天地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此後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劉秀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時刻,隨王霸的一道投奔劉秀的人紛紛溜走。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時,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鐵面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劉秀本來很生氣,但是覺得這麼做是對的,並且藉此警告諸位臣屬:“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 (你們防備點祭遵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殺,更別說給你們面子了)!祭遵去世後,劉秀常常懷念他,並不時感嘆“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徵虜者乎!”   有這樣的領袖,才能有這樣的干將,有這樣的干將,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   劉秀坐穩江山後,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衣錦還鄉。在大宴鄉親時,當年宗族本家的大嬸大娘們藉著幾分酒力,上前巴結道:“是因為你小時候,行事穩重謹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啊!”劉秀聞之,大笑著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劉秀的“柔”中蘊涵著“剛”的一面。“剛”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籠其心,儘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即使在力量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馮異出征關中,劉秀戒之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銅馬三十萬眾;取洛陽,降納殺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劉秀的影響下,其部將也多能以此法取勝。   劉秀的“柔術”還體現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劉秀對待匈奴採取守勢,把邊郡的居民遷入內地,這是他厭武、愛惜民力的表現。他教誨臣下說:“《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克剛,弱能制勝。”對敵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並且希望能和親,劉秀答應了和親的請求。後來北匈奴出現災害,勇將臧宮表示願意率領五千騎兵掃蕩大漠,劉秀亦對此一笑了之。   當長兄死在劉玄的刀下時,善於韜光養晦的劉秀,靠“柔術”得以求全,但當時的屈從,絕不意味著剛性全無。在局面安穩之後,劉秀遠走河北也同樣是對“柔”的領悟;勢力壯大起來後,劉秀“柔”中的剛性才得以顯露了出來。如果沒有先前的“柔”,劉秀恐怕早就成了劉玄刀下的冤魂,至於後來的“光武中興”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劉秀眼裡,屈而不折的“柔” 有時會勝於折而不屈的“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