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蠟燭

    有假學校存在,才能體現真學校的價值。社會本來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只有擦亮眼睛,仔細甄別,才能發現誰真誰假。

  • 2 # 剪剪輕愁

    市場經濟的產物。有需求,就有它的存在。每年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留學大軍,實際上能進入正規大學的名額是有限的,而進名校更是少數人。而中國,由於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一些家庭是受益者,在經濟上富裕起來,但這其中的很多家長並不懂留學的真正含義和途徑,他們講面子,愛虛榮,喜攀比,要名頭……加之從眾心理的作祟,又愛子心切,也就想把孩子送出國。造成諸多孩子就讀野雞大學的是一些逐利的中介,即使它設立在國外。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事例,他的兒子高考失利後,就突發出國留學的念頭,這時離9月開學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雅思、託福都匆匆的考了一次,極低的分,然後幾萬元打包給中介辦手續,結果就出國了,結果就在不滿一年又回來,花了幾十萬,並沒獲得被認可的學歷證書,這一點,在孩子想找工作時才恍然大悟。幾年了,那孩子就在一個一個大城市漂著,當父母的仍對外宣稱他混得很好。這故事有點兒像《皇帝的新裝》。

  • 3 # 楊博儀

    首先,野雞大學是一個不太尊敬與文雅的形容詞。

    我覺得人類社會階層既有高低之分,或說三六九等,那麼所對應的每個服務行業也相同的被區分出不同的級別,並且這點也是情理之中。

    假設如果真的被取締的話,那隨著會發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的學生將無書可讀。

    野雞大學即使再怎樣,從官方層面來看,也是幫助承載了一部分社會責任,就以這點作為存在理由便已足以,並且作為野雞大學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只要存在競爭關係,相信辦學質量也會慢慢提升,從而走向更好的未來!

  • 4 # 齊天小聖撬地球

    那是因為重點大學根本滿足不了應屆畢業生,那些想上大學又沒有考進理想學校的,不想過早步入社會的,只能選擇野雞大學。需要說明的是野雞大學他也是大學,它是有相關資質的合理合法,並且受教育部門監管的

  • 5 # 姜戰平珍藝軒書畫培訓

    你所說的野雞大學是指哪些大學為“野雞”大學?是不是在“你”個人認為不好的大學都算“野雞”大學?其實,在每一所大學的建設都會有審批手續的。都有建全的檔案存在。只是所審批的層次和級別不同而已。學校不好的原因:一是師資不健強,聘不到優秀的老師。二是學校內部管理有問題,比方說:校紀、校規、老師任課的薪資待遇與分配不合理都會使這所學校很混亂,不入流,老百姓不認可而造成沒有好口碑了。不好學校的存在並不是你想取締就“取締”的。審批過程不是“兒戲”。所以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 6 # 老張說之

    因為目前中國的教育的根本目的除了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政治使命,那就是維穩。我們從擴招入手分析就可以看出。

    2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增加基層醫療、社會服務等崗位招募。對延遲離校畢業生推遲報到、落戶等時限。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2年戶口和檔案託管,按應屆畢業生辦理就業手續。(人民日報)

    1

    乍一看,這個新聞是非常讓人眼熟的,因為20多年前我們曾經進行過一次高校擴招。

    那麼,20多年前"高校擴招"的原因是什麼?

    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一個檔案,提出要用10年的時間,也就是到2010年,把中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從9%,提高到15%。

    這個檔案是教育部門的心血來潮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這個政策出臺的背後有很深刻的社會背景。如果稍加註意你就會發現,當時的這個擴招決議,是隨著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同時釋出的。

    當時在政治上,我們國家出臺了"科教興國”戰略,外部是國與國之間聚焦於人才的競爭。而在經濟上,90年代的中後期(95後們那會還只是個寶寶),國家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Q,擴大內需成為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手段。 東南亞的經濟風暴使中國的海外市場遭遇重創,促進消費對維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變得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當年人們熱衷於儲蓄,居民儲蓄量達到創紀錄的6萬億元。

    所以,當時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重點,從過多壓制經濟過熱,不變為“確保GDP年度增長不低於8%"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學家提出了高校擴招的建議:如果3年後高校擴招一倍,那麼就可以在增加學費的基礎上拉動服務業、 建築業這些相關行業投資,最終會促進上千億人民幣的消費,對GDP的貢獻每年可在到0.5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1999年正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大批國企工人下崗,擴招也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失業的客觀壓力。

    總之,這個擴招政策實施了近10年之後,2008年,中國基本實際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不到10年的時間達到這個效果,稱得上是“超常規的發展”。

    2

    但是,這個政策目前來看出現了一定的副作用——高校擴招的"溢位效應”與"擠佔效應”。

    高等教育既然成為了一種投資策略,那麼,增加它的投入必然存在兩種效應:溢位效應和擠佔效應。至於它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拉動經濟增長,則要看這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擴招10多年之後的2013年,中國的大學生有多人呢?

    一一增長了3倍。高等學校學生的在學規模從1999年的939.86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3559萬人;

    應屆畢業生又增加了多少呢?

    一一增長了7倍。畢業生人數已經由1999年的84.7萬人發展到2013年的638.72萬人,增加了近7倍;

    大學增加了多少?

    一一增加了1倍。 普通高等院校的數量也從1999年1071所增長罕”年的2491所,數量增長了1倍多。

    這個政策在為國家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 回顧這個政策的出臺背景,當時是為了"“應付困境”而產生"困境決策"困境決策在短期帶來利好的同時,也會埋下長期的隱患。

    時任北大校長許智宏認為,“北大學生賣肉完全正常”,“行行出狀元,

    北大的學生同樣可以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 現在看起來,確實如此,

    20年後的今天,這位身家過億的“北大屠夫”賺了18億,重回社會熱點。

    但在當年,這條新聞引起了特別大的熱議。 還衍生出了很多類似“名校養豬論”的熱點話題,以及包括零工資就業、港校報考熱、瘋狂的公務員考試熱、大學生技校回爐、教育部嚴查就業率造假......等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年大學生就業有多難。

    那麼,大學生就業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 擴招後,大學生數量快速膨脹,大眾教育的趨勢來臨了,但我們的大學依然沿用的是傳統"精英教育”的那套人才培養模式。 大學的教育還是傳統的那個大學教育,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內涵上,在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上,並沒有同步地“發展擴容"精英教育的特點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重理論科研,輕技用。

    這導致當年一大波應屆畢業生,畢業後找不到對口的就業。

    高不成,低不就,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失業。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大學的教育沒同步跟上,還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一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缺乏。 這時,就出現了一個略為尷尬的現象:

    一方面,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特別缺乏。

    可以看到,20年前的高校擴招,對短期經濟增長確實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是有積極的"溢位效應",但顯然也存在消極的擠佔效應",而且,這兩種效應的效果都很明顯。

    3

    我們嘗試用大白話來解釋。

    擴招前,包括擴招當年,本科畢業是可以選擇絕大多數工作的,包括科研,教師,各類管理。當時的面試看在校期間的實際作業和作品比較多,一般不看頭銜。

    當時的本科生就業很容易,和今天的本科生不同的是,當年的本科生平均水平更高,並非今天所謂的本科生能比。自學能力,社交能力,賺錢能力都高於現在學生的平均水平。擴招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師面對學生人數的變化,我大學的老師上學時,一個班十一二個人,有些班甚至十個人不到。我自己大學時一個班二十個人左右。現在大學一個班小專業可能二十幾個,大專業一個班有四五十甚至更多人的吧?都是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和教五十個學生,效果能一樣嗎?

    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暴增,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水平,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自己能上大學看做理所當然,不會像擴招前的大學生那樣,在進入大學後加倍努力。當然,那時一個班裡一堆二十七八的學生,畢業很多人就三十了,想不努力也不行。

    越來越多的單位開始傾向招研究生,原因是本科生的水平下降。

    本科生的水平下降這件事解釋起來很容易,大學擴招,讓大量水平不足以當老師的人進入了高校當老師,老師這個活真不是誰都能幹的。能教好學生,是技術和努力結合的結果,還要有天賦,絕非寫幾篇論文拿幾個學位就行的。

    不合格的老師進入大學,稀釋了教師質量,加上2005年左右社會階層鬆動過一陣,當時高校工資很低,很多講課好的優秀教師辭職去了公司,教師行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這裡說句題外話,在高校裡,教的最好的教師一般不是行政和教職兼任的那些有各種頭銜的老師,教的好的教師,通常晉升都比較難……

    教師行業平均水平下降,但擴招規模定下來之前,由於學生數量的不停擴大,教師職業被當成了好進好乾的職業。隨著擴招規模塵埃落定,很多地方都發現,教師數量有些超過了。

    同時,由於本科擴招,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擴大了,博士生的規模也在擴大。高校教師作為教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群體,自身的學位自然不能低,於是高校教師開始快速碩士化博士化。

    碩博化的教師群體拉低了本科教育水平,這句話不是亂說,碩博化的教師群體改變了教師評價體系,由於碩士和博士都有科研要求,以論文定高低的評價體系迅速碾壓了原有的資歷和學生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在老體系下,雖然平庸的教師也能往上升(這是舊體系主要被攻擊的點,實際平庸的教師提升速度是普遍慢的),但升的最快的一般還都是學生口碑好的教師,整體氛圍是對就學的學生有利的。

    新體系改變了大學,教師開始以論文和課題為目標,在這個體系下,人情往來和派系關係很重要,寫論文拿課題也十分耗費精力,學生的學業被放到了越來越輕的位置上。雖然看似教師整體的水平上升了,但實際教學水平卻是連年下降。

    快速碩博化的教師群體很快開始內卷,高校教師的評聘和考核條件越來越苛刻,同時隨著教學科研化,表格也越來越多,前線教師很大程度上無暇教學工作,整日忙著無關的事。

    如果接下來研究生擴招,很快高校教師就都得是博士了,不管大校小校,幾線城市。高校內的非博士教師面臨的壓力將越來越大,最終相當部分教師被擠壓出局,博士教師們會取而代之。

    博士教師絕不是高校教師的合適人選。原因大致這樣。博士教師讀書成本太高,高校教師工資並不豐厚,收入很大部分要靠課題和專案,新教師很難短期內有所收穫。而博士畢業由於年齡問題,比起其他教師,博士們面臨著十分現實的成家立業問題,需要的收入和拿到的工資差距較大,這種情況下,很難指望博士們去認真教書,何況從新人教師到合格老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去修煉,博士們很難沉下心去。

    其次,現在的高校評價體系,很多地方几年一考核,非升即走,這種體系下,本科教學完全是博士們的累贅,因為他們是最直接面對這個現實問題的人。

    另外,博士教師群體的增加,會進一步讓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往唯論文唯課題上傾斜,這是十分不利於本科教學的。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本科教育的水平想必還會進一步下降,短期內不會有所改變。

    高校教學是一份很難的工作,高校教師不需要出那麼多論文和課題。想把本科教育恢復到二十年前的水平,需要的是認真研究教學技巧,能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人,能做到這些,就已經是一項很難的工作了。

    對於大學教育和科研,實際上,最好的辦法是教學和科研分開,從事教育的老師和從事科研的老師使用不同的評價體系,成立專門的大學研究所,研究所承擔科研以及某些專項教學任務,起實習基地的作用。能講課的老師讓他們好好講課,至於職稱,讓畢業後的學生參與評價最合適最直接,別亂折騰。

    4

    這次的擴招,希望大家能夠考慮清楚怎麼來解決顯而易見的高校擴招的"溢位效應”與"擠佔效應”,那麼有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呢?有!

    目前階段,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美國的水平是相對公認較高的,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情況。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資料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統計,2019年美國約有1690萬名在讀大學生,300萬在讀研究生,研究生和大學生的比值約為0.17:1。

    而根據教育部2018年釋出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學研究生有273.13萬人,高等院校在學人數約3833萬人,研究生和大學生的比值約為0.07:1。

    僅僅從這個資料來看,我們的研究生人數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擴招會出現副作用呢?主要是以下三點,也是美國給我們的三條經驗。

    1、研究生教育的回報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相當一部分人讀研後發現自己還是在和本科生競爭,面臨著對能力有相同要求的崗位,只是憑藉學歷而非獨特的專業知識進行競爭,因此會有一種「內卷化」的感覺,即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投入了過多資源。

    這一點,想必很多團隊負責人在寫招聘需求的時候有所體會——這個崗位真的需要研究生教育帶來的能力嗎?還是為了降低篩選成本,反正研究生供給充足,所以乾脆寫需要研究生?

    2、除了讀研之外,並沒有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其他選擇,導致很多同學「被考研」。中國的高階職業技術人員仍然有很大的缺口,專科學位還有潛力。 但問題是,這個坑沒法用本科生填,幾乎不可能存在 「向下相容」 的情況。 鯉魚一旦跳過了一次龍門,就很難掉頭往下游。

    至於創業,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創業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讀研,成為了走投無路的被動選擇,這也難怪大家認為擴招只是權宜之計了。

    3、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仍然不夠清晰

    在美國,其實存在大量需要本科學歷或者本科學分的高階 「職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中產階級的兩大理想職業,醫生和律師,其實所接受的都是 「職業教育」,這些職業的高回報和社會地位,讓大家覺得讀完本科再讀一個名為研究生、實為進行職業教育的「專科」很正常。

    反觀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題,依然是培養學術人才,學生接受的訓練是研究導向的。 但真的有這麼多人有志於科研嗎?花費一年的時間倒騰論文,真的符合大多數人讀研的 「初心」嗎?

    很多企業,都會聘請研二、研三的同學來實習,我們在招聘的過程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能保證X天到崗,我們老師還挺支援我找工作的,一般沒啥事需要回去。」

    這不是南轅北轍嗎?學生研複試的時,說是因為自己對學術的興趣,立志於科研工作;導師遵循的培養方案,強調的是研究能力,需要帶學生做論文。 但最後的結果是,學生早早開始找實習、進企業,導師「槍口抬高一寸」,默許學生去好好表現爭取轉正。

    為什麼大家不開啟天窗說亮話,就是卯足了勁頭,帶著學生好好培養職業能力呢?如果我們有足夠職業化的培養方案,想必很多人的心態也不至於如此可笑。

    所以,最後我要強調,關於此次擴招,我認為非常能夠理解,特殊時期的確需要特殊對策,但是也需要想好出現副作用的救急藥物。

    腎上腺素針可以用來急救,治療過敏引發的休克,但不能當補藥吃,因為會產生心率不齊、代謝紊亂等副作用,研究生擴招也是如此。

  • 7 # 孩兒他爹陳小二

    所有為野雞大學歌功頌德者都該被嗤之以鼻,什麼時候你們有自己的孩子面臨高考了就會正視這個問題,統招的學校裡的確有高低之分,這無可厚非,但不好的大學並非野雞大學,野雞大學是指那些完全以掙錢為目的,甚至以欺騙手段騙孩子入學,孩子付出巨大經濟及時間的成本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培訓機構的名額或者是變了味、不被認可的文憑。每年高考前國家都要公佈野雞大學的名單,以防範學生上當,血淋淋的教訓還少嗎?

  • 8 # 思念W之源

    怎麼會有野雞大學?中國的土地是國家的,你要搞一個大學在國家的土地上,首先就得層層審批,層層辦證,在建造過程中,隨時檢查……招生,開學,……還有一系列的檢查,怎麼會讓你辦野雞大學?

  • 9 # 國民實說

    行政管理混亂的一種表現。不只是這一個。老年代步車無牌無照可上路比較典型。

  • 10 # 徵騎

    那裡的利益是多麼的誘人啊!當然,得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就像私立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利益之大,超乎你的想象!受益人都是權傾一方的主!所以,私立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以及野雞大學都不會被取消,而且會越來越紅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