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是關公

    明德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意是,“大學的道理,在於修明、彰顯自己與生俱來的德性,在於推己及人,在於達到最合理的立場和效果。”

    《大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學習知識、砥礪品格、掌握本領,為的是為大家服務!

    “明明德”

    我們自己本身是具有德性的,在忙碌的生活、繁瑣的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不斷的修養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光明內心不失光明、人格不失堂堂正氣、處事不失原則!

    “在親民”

    我們做好自己是基礎。做好自己才能有真正的擔當!推己及人!我們的價值在於做好自己、幫助他人也成長、提高!我們一起進步才有真正的價值!

    “在止於至善”

    我們做人做事,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時間、地點、人物,進行具體的選擇和作為!以求做到最合理、最有價值!

    我們必須將自己的品德修養好!這是所有的基礎和根本!是我們應該不斷的用心用心再用心的根本所在!

  • 2 # 是易先生的點酥呀

    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 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出處:《禮記·大學》——先秦至西漢·七十子後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意思

    我來答

    愛做作業的學生

    LV.2 2019-10-25聊聊

    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 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出處:《禮記·大學》——先秦至西漢·七十子後學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專案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 3 # 武慶偉

    大學是指某人學識淵博,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正大光明的品德,使人能夠棄舊圖新,從善如流,思想境界達到最完美的高度。只有這樣才能讓有志向的人毅志堅定,遇事鎮靜不慌不忙。考慮問題周到祥細,做事有板有眼,最終必有收穫!

  • 4 # 尊前談笑

    大學,是教育的意思。大學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認為的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的意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段論述是《大學》的要義,被稱為“《大學》的三綱”,和下文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提煉為“《大學》三綱八目”,是全文的思想核心。

    要想明白這段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其所表述的意思,用白話講就是:教育的宗旨是在於弘揚高尚的道德觀念;在於正確引導教育人民;在於塑造更加完美的靈魂和品格。

    《大學》雖然講的是教育,但是我們不妨進一步延伸、拓展,也可以從學習的角度來理解、領會其內涵。也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甚至是整個民族,學習的目的其一是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弘揚正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其二是為了探求真知,革故鼎新,用知識推動社會進步;其三是透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讓自己成為有用之才,為國家為整個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 5 # 亮亮讀書

    大學之道這句話裡,

    第1個關鍵詞:“明德”,就相當於我們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雖然被矇蔽了,汙染了,但每個人的良知,依然存在於那裡。而“明明德”,就是要把自己本來就有的“明德”不斷擦亮。

    第2個關鍵詞:“在親民”。舊本孔穎達注:“在親民者,言大學之道在於親愛於民。”

    第3個關鍵詞:“止於至善”。張居正說,這就好像到家了一樣,沒有比這樣更好的了。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此三者,就是大學的“三綱”。

  • 6 # 立身國學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此一句話已經把大學講完了。

    此一句是大學一文中的精髓中的精髓。而這一句話中的精髓又在“大學之道”四字上。此四字之關鍵又在“大學”二字上。

    何謂大學?

    大者,比小大曰大,《易經》曰:大哉乾元。老子曰:宇內有四大,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字形看,[一、大]為天,一個大字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參天地,故大字上頂天、足入地,曰大。

    從內是任何修養的偉岸和高大,對外是德行的充沛和高大。故曰大。

    學者,《說文》曰:學,是覺悟的意思。實際上是指學習者自己自心覺悟,不是他人覺悟也。人性皆善,本性天真,奈何“色、聲、香、味、觸” 五欲染著。三教聖人,言語相勸,以身垂範,動靜起居,無不示範,而使人人自得其性、自己發明。故聖人之道,以學為首,此“學”之一字,尤為關鍵。對此“學”字,宋代大儒朱子《盡心堂記》雲:“昔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而夫子惡之。然則士本餘學,而學必讀書,固孔門之遺法也。”朱子語類》又云:“書之貴讀,……讀便是學。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朱子此解謬矣。

    學什麼?自然學聖人之做人之道、做事之道、覺悟之道、本性自然清靜之道。君子務本,本立道生。此“學”才是真“學”。

    所以,弄明白了,這兩個字,大學之三綱八目,自然就好懂了。

    不好意思,手機打字或有錯誤,敬請諒解。

  • 7 # 吳鴻彥

    一.概念

    1.道:宗旨,綱領。2.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3.德:德行。4.親:更新。5.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6.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

    二.回答

    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學》的宗旨是:發揚天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民受到感化,成為新民,以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 8 # 執著的河

    重讀《大學》,共享文化美妙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道者,特指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要具有美好而又光明的品德,更有光澤的思想德行,弘揚光大於社會,從而讓天下歸位於一個光明的風尚和共存狀態。

    大學之道,在“親民”

    親者,通新,即使天下人革舊更新。在通識光明美德的追求歸宿是:達到一個推陳出新,剔除陳舊的陋習,腐朽老化的思想和弊病,發現和開拓出新的觀點想法,及更新的思想狀態與境界。

    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止者,到達。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大學》,其熠熠生輝的文化內涵,基於以下幾點:

    其一,人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在於如何鼓勵天下人積極克服和革除自己身上之舊習,追求優秀和卓越,至臻盡善盡美。彰顯人性的光輝美德,亦即大學主旨之一。

    其二,知道即求真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即至善,然後才能確立人生志向與追求目標。只有志向立身,人的心性才能達到寧靜狀態,方能寧靜以致遠,才能屹立不亂,才能穩如泰山,才能深謀遠慮,方能思慮精詳,而後才能達到善的最高境界,亦即大學主旨之二。

    其三,弄明白事物發展的規律,瞭解了世上萬物的夲源,夲末始終,即可謂“得道”。古人,想要使美德彰顯天下,即從“我"做起,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而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為?那就要“淨心",即洗淨靈魂,驅除邪念,夯實誠實品格,如何才能達到驅除邪念,建立意念城實呢?那就是努力學習文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法寶在於:努力鑽研,窮究事物的夲源和原理。即大學主旨之三。

    綜述,一個人若心襟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就必砥礪前行,錘鍊自己的卓越品質,構築自己的人性魅力,陶冶完美的道德情操,超越自我,成就完善品質與美德。同時,要約束自己的親屬與家人,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管理別人和社會。才能淨化社會風氣,弘揚和光大正能量,以達到國泰民安,民富國強,成就太平盛世,成就時代輝煌!

  • 9 # 雙溪小築

    《大學》是國學的基本經典、《四書》之首,

    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也極其深遠。

    《大學》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

    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 》開篇的幾句話是最關鍵的話,是全篇的宗旨,

    就是所謂的“開宗明義”:文章一開始就講明主要的意思。

    一、《大學》的總綱領

    《大學》開宗明義就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提出了人性本善,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宗旨。

    1、大學之道

    《大學》所講的“明德”,

    就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每個人都有的“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以“明德”是“體”,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

    “親民”是“相”,是現象。“親民”的“親”是親愛,“民”是大眾,親民的意思就是博愛大眾,在傳統文化講就是慈悲。

    “止於至善”是“用”,是作用,這個作用是究竟方便,達到圓滿;達到圓滿才叫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把“大學之道”的體、相、用都說明白了。

    2、現實意義

    現在人們的情況怎麼樣?現在我們的“明德”不明瞭。

    所以老祖宗聰明,在“明德”的上頭加一個“明”字。

    這個“明”字是個動詞,希望把我們的明德恢復光明;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復明德。

    就是我們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學問。

    3、恢復方法

    恢復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斷煩惱;如果煩惱不斷,明德就沒有辦法恢復,所以這是講自利。

    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幫助大眾恢復自己本性的明德。

    然後才能“止於至善”,達到善的極處,究竟圓滿。

    誰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樣。

    以上是《大學》的總綱領。

    二、大學的方法

    綱領說出來之後,就要講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呢?

    第一個是要“知止”,也就是說,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你所止之處。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

    你學東西不能學得太多,不能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能成就。

    “知止而後有定”:目標確立之後,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會漫無目標,朝三暮四。

    “定而後能靜”:方向確定了,你才能靜得下來。“靜而後能安”:靜下來之後,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後能慮”:心安定之後,智慧就生起了。有定、有靜、有安,這個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慮而後能得”: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成就。這個“得”是得什麼?得明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三、大學的入手處

    綱領和方法都知道了,修正行為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

    從“格物”下手。

    “物”是什麼?是物慾,慾望。

    世間人常講“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慾望,就不能知止。

    1、“格物”是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格”是格鬥,就跟打仗一樣。

    跟誰去打仗?要跟慾望打仗,要能把慾望克服住。慾望是什麼?

    自私自利、貪求、負面情緒、錯誤的觀念、驕傲自大、名聲遠聞,以利養身、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的享受。這就是慾望的範圍,普通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你成就大眾之前,先要成就自己,就是明明德。

    從哪裡下手呢? 格物。

    “格物”是慾望管理,

    “致知”是將錯誤的觀念修正為正確。

    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才誠,心才正。

    然後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2、如何持續提升和完善自己

    若是學聖賢,天天都不能離開聖賢教育。

    學儒,天天不能離開孔子; 怎樣才能不離開? 讀經就不離開。

    “四書”是孔子、孟子的教誨。我們天天讀經,就是天天跟他們在一起,天天聽他們的教誨,向他們學習。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學得跟他們一模一樣,那就成功了。

    聖賢教育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真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者,成就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才是真學習聖賢。

    小結

    《大學》開篇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一部《大學》的核心與要領。

    強調修己--提升和完善自我,是成就自己的前提,

    修己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的人生、成就美滿的家庭;

    更進一步,為了服務國家的振興,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盡一份力量。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決題主的問題。

  • 10 # 講道得

    大學之道,指學者追求的學習目標,大學的大,首先就排除了普通人,因為普通人追求的是物質自我享受,這樣的人跟他說大善,他不懂,說大學也就更對牛彈琴反而被容易誤導而被人身攻擊。在明明德,學者們不生產,就要有所貢獻,宣揚顯而易見道德,讓普通人雖然追求物質,但做的好的行為多多宣揚,並以德明正行,在親民,是對學者和上層無法被德約束的人一種期望,在止於至善,一般流言止於智者,那什麼止於非常厲害的善者呢,肯定是那些為小善而謀求自身利益不顧大部分人的人,俗稱道德綁架,學者應該懂得小,大,至的區別,最後一句顯然看到一些君王為自身利益,施小善而不顧眾生,大學至善方是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師範大學非英語專業,可以自學英語當英語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