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三卞
-
2 # 放飛夢想成就2021
讀書都很辛苦,他們是有連貫性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孩子們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畢業近二十年的不斷努力學習,是需要社會,家長,學校,老師,本人不斷地努力全力配合的系統性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很難完成。不管是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階段有各個方面的不同之處,只是他們的側重點不同。學前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情趣讓他們養成一種量好生活習慣,小學是接受基礎教育和作息時間。初中教育就是逐步進行基礎知識的鞏固,高中教育就是學科知識的分流,學生人流的分離。大學教育就是專業知識系統化培養,專業人才分流!
-
3 # 家住金陵
有一句話說,只要你想做好事,什麼階段都辛苦。
理論上來說,從小學到初中,再往高中,上大學,應該是越往上越辛苦,因為你越往上年齡越大,你的承受能力也越強了。但是,中國的大學是個怪胎,很多人在讀高中的時候就像是百米賽跑在衝刺,可是一旦上了大學就放鬆下來了,嚴進寬出的大學政策,讓現在的大學學生變得越來越水。
我看到一份法國的大學生畢業資料,本科正常畢業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讀大學的同學有一半同學不能正常畢業。西方有很多國家都是採取的寬進嚴出的辦法。我女兒有同學在那兒已經上了七年了,還沒有畢業。所以,我們看到錢鍾書《圍城》中塑造的方鴻漸,就是在歐洲混了幾年,父親催他回來的時候卻沒拿到文憑,最後不得不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所以現代人都知道克萊登大學這個梗。
從我們目前的現狀來說,還是高中生更辛苦一些。他們經歷過中考的坎,接下來用三年的時間來應對高考,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們自己在那樣的學習氛圍中也有著無形的壓力在推動著,再加上高中課程相對於初中難度加大,還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接受,有的學生到了高中成績掉下來就是明證。不是他們不努力,有的人努力確實還是效果差強人意。
大學因為分科分得細,可能每一個專業之間的差別都比較大,學習的輕鬆程度差別也很大。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就特別羨慕那些學文科的,尤其是學中文的,似乎他們看看書寫寫稿,課就過了,天天看到他們有時間在外面晃盪。而我們學工科的,整天埋頭做實驗,寫程式,繪圖,如果換成你,你也會覺得大學也是累的。我記得我們大學做畢業設計,用的是微控制器,我自己當時的課題是用微控制器設計紅綠燈同步系統(現在看來真的不要太簡單,但當時這個還沒有運用到生活中),我們系(現在都叫學院了)當時都沒有這方面的書,還是我放寒假的時候取道上海專門去書店給我們課題主的老師買了一本。
說來說去,不能簡單地說哪個階段最辛苦,哪個階段最不辛苦。我看到有小學生一年級晚上作業到十二點也做不好,對於那個總是進不了狀態的他,小學就是艱難的開始。所以,每個的人情況不一樣。
那麼,回答到這裡,我很想知道,題主你覺得哪個階段最辛苦呢?
回覆列表
學海無涯苦作舟,成長的道路上沒有最辛苦只有更辛苦。
如何選擇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考上北大的女孩,講述自己童年時的經歷,3歲的時候就被媽媽家人逼著記單詞,記錯了就不能吃飯。嚴厲的教育方式一直陪伴了她的整個學業生涯,每一個優秀的人,背後付出的努力都是難以言喻的。
每個學習階段都有最努力的人,也有最慵懶的人。最重要的是你想要的是什麼,想要在學業上,在生活上比別人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好的學習成果就要付出別人難以承受的痛。
一位北京的老師,在兒子5歲時,就已經把兒子的生活安排的嚴嚴實實的,每天7點起床,各種學習班,直到晚上7點多才能休息,每天如此。
高中時辛苦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可也有一位朋友,高中三年混過去了,最後高考的時候抄旁邊人的試卷。(他邊上座著小學同學,並且這位同學成績是年級前十。)輕輕鬆鬆上了一所不錯的二本,成了班上為數不多的本科生。
另一位高中同學,高一高二都沒有好好聽課,高三時發憤圖強,上了一所雙非的二本院校,在許多人建議他復讀考一本的時候,他拒絕了。把大學活成了第二個高中,不用智慧手機,不閒聊,不偷懶,最後每門功課高分透過,成功獲得新加坡留學的機會。
任何時候都有最辛苦的人,重要的是當下你最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願意為此付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