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問題探討者
-
2 # 突破烏江
農民,特別是當今六七十歲高齡的農民,一輩子都與土坷拉打交道,由於年事已高,也力不從心,不得不忍痛割愛離開陪伴自己的土地。那麼,他們也無力耕地,又有誰能承擔土地復耕任務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重要,直接維繫到國家穩定發展,鞏固社會經濟,也是國民關注的焦點。土地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沒有土地耕種,人類將無法生存。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快Sagitar飛,人們思想覺悟有所改變,追求新事物越來越強烈,對農業生產也失去興趣,甚至歧視,導致成批強壯勞動大軍外流,農村遺留老弱病殘者,根本無能力耕種,耕地摞荒也成現狀,這是現實,讓人堪憂。
為了挽回難堪局面,國民不得慎重定位思考,解決這令人棘手的問題。
農業生產主要是種植和養殖,陳舊的勞作方式被埋汱,機械化操作也普及,這是社會進步的福音。
如今,歲月滄桑,老一代農民也逐漸遠去,肥沃土壤也伴隨他們離開漸漸消失,而新一代農民路在何方?他們無法承受肩挑背磨的勞苦生活,嚮往著輕鬆舒適安逸的工作,對農業漠然視之。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我認為,關於農業生產,政策扶持至關重要,培育一批批新型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把人們思想牢牢抓在農業生產中,讓新一代農民嚐到甜頭,寧願駐紮農村,奉獻青春活力,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富強。
-
3 # 鄉村貟方
六七十歲的農民無力復耕,兒女是農民就要承擔復耕任務。要是沒有兒女就要承包給合作社,讓種糧大戶承擔復耕任務。個人建議盡共參考,農村生活,
貟方
-
4 # 核桃哥小張
農民老了無力復耕,誰來承擔呢?這個要分情況,具體說說了!
隨著農村慢慢的沒落,年輕人一批又一批出去發展。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種地沒出路!賺不到錢,別人看不起等,這不是年輕人該乾的事。長輩經常這樣講。於是,農村沒有了年輕人,村裡老人慢慢年歲漸長,種地就力不從心了。比如在我們這的黃土高原上。平川土地幾乎沒有,都是山圪樑樑,土地不集中。交通不好,三輪車都上不去。種地需要的化肥,收穫的糧食啥的,就只能靠苦力了,60到70歲的老人怎能有這力氣?
於是就慢慢的根據自己的身體極限,把一些路途遙遠的,交通不好、土地不肥沃的地方,就不在耕種了。兒女都在外成家立業,老人家就種點夠自家吃的就行了!別指望種的糧食能賣錢,糧食太不值錢了。我家種的十幾畝地,去年糧食賣的錢剛不夠一萬吧。即使這樣,我爸媽每天不停息,幹不完的活,地裡長不完的草。今年也要把不好的土地荒了!
隨著拆遷移民的落實,很多農村的房子也都要堆倒了,見過他們回來種地時的情形,沒水沒電的,在地頭搭個帳篷,帶的吃喝。種上幾天地,縣城和村裡來回跑!
-
5 # 老男孩布梵
現在城市老齡化嚴重。農村老齡化也是很嚴重的。農村的80,90後甚至是70後90%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這幾年還有一個現象就是50歲左右到65歲左右的人也有很多出去打工的。
比如說我老家河北省,據說河北省的人在北京打工的是全國第一。我覺得也不是年輕人不願種地。主要是沒多少地。我家五口人就4畝多地,你說種啥夠一家人生活。現在種地基本上也是機械化了。也沒多費勁。主要是地少不賺錢。打個比方種20畝地,種玉米一畝賣1500塊錢,10畝地也就15000元,去除犁地,種子,化肥,澆地的費用也剩不下多少錢,說白了還的去打零工賺錢才夠一家生活的。要不55-65歲的人,按城市人的生活都過上退休生活了。可他(她)們卻出去打工了。按一個人3000元/月左右的工資,管吃管住一年兩個人還72000元/年。老人家花銷有少。所以種地的人少了。
話說以後由誰去耕種那些土地呢!
可以承包出去由農村剩下的一部分年輕人去耕種。可能以後會有企業去承包比如說中藥材產業基地,糧食基地,蔬菜基地統一管理,科學化種植。在請當地的老百姓去上班。這也可能是以後種植業最後的結果了。
-
6 # 無吳五
在農村,有部分地方出現了土地荒蕪的情況。土地沒有人耕種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年齡大的農民沒有辦法復耕,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現在主糧的價格基本上都是在1塊多錢左右。除去種植成本的話,收益如果能對半開就已經非常不錯的。而且這還是在沒有病蟲害,沒有乾旱等天氣的情況下。
糧食的價格不高是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老家就屬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村耕地面積少,但是人多。這樣一來,人均耕地就比較少了。每個家庭的土地面積都不是太多,有的三,兩畝。有的四,五畝這個樣子。
在山區,特別是一些地理條件不是太好的山區。現在種植都機械化的今天,這些地區由於地理的原因,沒有辦法去進行機械化種植。
現在還是完全依靠人力,牲口等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種植。這樣的方式年齡大的人種植不了,而年輕人不願意種植。時間久了,就變荒廢了。
那麼這些可以利用的耕地,如何復耕帶來效益。
辦法一,針對土地比較少的農民。
土地比較少的農民,有很大的概率是耕地的地理環境比較好的。這樣的土地荒廢是比較可惜的。
這樣的土地,荒廢的全部都集中起來。通過出租,或者是其他方式全部都交給種植大戶來種植。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不會在荒廢了,而且農民還能得到一定的效益。
地理環境不好,比如說種植用水困難,機械沒有辦法收割等等。這樣的土地,如果能改變一些硬性的條件,是必須要改變的。
新修水利工程,道路等等。這些如果能實現的話,一定要投入進去。這樣才能激發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辦法三,種植一些經濟價值比較的農產品。
在山區,可以耕種的土地比較少。如果單一種植糧食,收入肯定會比較少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在一般耕地上面,種植一些經濟價值比較高的農產品,帶動土地的附加值。
-
7 # 農村致富大舞臺
農村刀耕火種的時代,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慢慢的演變成並非子輩接替父輩的復耕任務,原有的家庭作坊式的勞動生產,慢慢的要畫上句號了!這個復耕任務的接替者將是未來種養殖大戶!
1、原始農業的“三大坨”,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我與我所駐村的汪大爺進行了仔細的盤算,他今年75歲了,身體硬朗,兒媳外出務工,孫子在外上學,家裡的6畝土地就靠老兩口打理,種的稻穀很少,但夠三個人吃,因兒媳在外務工,所以稻穀有一點積蓄。種植出來的“三大坨”就喂三頭豬和5只羊,三頭豬總價值9000元左右,5只羊價值也就7000元左右,一年下來總收入就在20000元左右。除去自己吃的大米,一家人吃的肉外,種植的物質成本,一年下來所剩無幾。其實山區的農民基本跟汪大爺家一樣,傳統農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國家早已調研出這個尷尬的問題,三令五申的提出,對山區農業必須因地制宜的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土地利益更大化,把進行傳統農業的農民解脫出來。
2、大戶的種養殖效益遠遠高於傳統農業家庭式種植
大戶的種養殖是在充分了解市場的前提下,規模化、科學化的種養,產品的銷售有專門的銷售渠道,能把老百姓認為不賺錢的產物,變成經濟效益。在大山區,種植戶肯定不會選擇種植“三大坨”,他們會根據市場進行選擇,我所駐村的村子,屬於大山區,離縣城60公里左右,這裡的青壯年基本都是選擇外出務工,“三留”人員對土地處於應付種植和小慌。工作隊引進一家企業,他們把土地流轉過來,在家人員在公司裡務工80元/天。我同樣與王大爺一起算了一筆賬,這種方式是互惠互利的,農民除了擁有土地費,還能務工,不分年齡,只要能行,都可以去,這樣一年下來,汪大爺超心少了,年終決算居然比自己種地效益高出了一倍,汪大爺樂呵呵的說:“老了,跟不上時代了,不改革確實不行了”。
-
8 # 明明說農村事
新時代,新事物。種田種地不一定是農民來耕種,農業要象城裡開放一樣,誰有興趣、有本事、有能力誰來種田種地,農業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現代社會科技已經發達了,不是靠不怕苦不怕累種田種地就能增產增收的。原來農民撐握的那套種田種地的技術已不適合當今農業生產需要了。現在機械已代替牛,人也被5C自動化所代替,連水稻育秧,播種,管理,收割都由機器自動化進行,那老農民還沒退出種田種地嗎?
所以,六七十歲的農民老人也要象城裡人學學跳廣場舞,學學下期打牌,消磨時間養老好了。田地讓那些高校學生,撐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來種。而農民青年人要好好地進城打工,賺更多的錢,享受快樂生活吧。
所以,不用擔心沒人種田種地,以後想種田種地恐怕還沒有資格呢?恐怕還需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入農民呢?
-
9 # 1753026009955
種地不是問題,總是有人種的,但喪失勞動能力後養老是個大問題了,把那點土地流轉出去得到的那點租金對於養老是杯水車薪!
-
10 # 果果奶奶7069
現在農村像這樣的實際情況很普遍,這種問題我們也不用範愁。
現在農村種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六七十歲的農民只要自己的身體健康,種地基本沒問題,他們都不會把地拋荒的。
六七十歲的農民真正到了無能為力種地的時候,還有他們在外打工和上班的子女,他們一定會回來承擔復耕任務的。
種地在最難的時候,一輩一輩的農民都種過來了,甭說現在都是機械化,年輕人會把地種的更好。
現在農業種植基本都是機械化管理,農民省工又省力,地總會有人種,土地也不會拋荒。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是黨和國家,正在想盡辦法正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黨和國家也知道,現在堅守在農村,種田崗位上的人,大多數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農民,在過幾年,這些人由於種種原因,將會導致無力復耕的局面。那麼以後的十八億畝一類保護農田,將有誰來擔任復耕的任務呢?
不知道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們,有沒有發現農村的農田近些年的變化。不錯,那就是在各處悄然誕生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農莊”,以前在我們周邊地區,利用農田栽樹的,也被這些農莊統統合並了,起樹的起樹,填養魚池的都有,難道這就是未來中國農業的必走之路嗎?非也!小農莊對國家而言,只是小打小鬧,從小農經濟發展到大集團的過渡時期還可以,但是小農莊絕對擔負不了,未來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所以國家早就明察秋毫,洞察到了這一切。
其實國家正在試點,以萬畝高標準豐產農田為基礎,由政府投資,大的財團參與,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中國的農業,向機械化,資訊化和高技術含量的職業農民,來負責將來,六七十歲的老農民無力復耕後,復耕的任務!
這不,就在2019年的時候,由江蘇省投資,在南京市溧水區的柘塘鎮,統一收購了大陳行政村和共和行政村,兩個行政村的所有農田,水面包括所有的菜地,用來重新規劃,統一管理,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萬畝高標準豐產農田”示範區!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就是中國農業,未來之路的前奏,也是未來中國農業的必走之路!
因為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早在上世紀就為中國農業作出了規劃!他老人家說:中國的農業要發展,必須實行機械化!
再加上這幾十年的發展,從中得到了更多的發展趨勢,那就是,中國農業要發展必須產業化規模化,再加上毛主席為中國農業制定的機械化。有了這三個規劃,未來的中國農業必定會走出如今的囧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