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國留學專家翟老師

    過來人經驗:我理解的出國,讀碩,讀博,工作.......

    大學本科第四年後我們便面臨了人生的又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此時除少數同學選擇創業或待業,相信九成的同學們都會在出國,讀研,工作裡進行選擇。其實可以分得更細一點,我的分法是:國外讀博,國外讀碩,國內讀碩,國內讀博(碩博連讀),工作。工作可以再按照職位分為技術型,市場型和內務型,按公司型別分為實業公司和事務所,按公司性質分成政府機關,國企,外企,民企,按照地點分為國內工作(回國工作)和國外工作,還可以按照行業打類來分,就不一一列舉。

    對於我們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選擇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適合的選擇能夠與我們對於未來生活方式的願景實現短期和長期的匹配。因此我們必須在作出選擇前捫心自問:自己最終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近幾年想成為怎樣的人。接著再問自己:畢業後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後又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有了明確答案,我們才不是隨著命運之風飄著的葉子,才可能掙脫和說服父母,透過理性來給自己作出選擇。(這也可以算是陳寅恪先生說的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的開始)

    有了價值觀的基礎,接著我們必須全面瞭解這些選擇的條件,過程,結果。

    出國(好山好水好寂寞)

    出國是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冷暖自知的選項。出國的準備最繁瑣,但要求最為寬泛,只要有錢,所有人都能出國讀研究生,區別僅在於學校的好壞,獎學金等。出國基本要求是GPA,英語成績,推薦信,個人陳述,額外要求是paper,實習(工作)經歷,課外活動經歷,較好的家庭條件等。

    留學生一般會因此組成一個個圈子擺脫孤單,但不能擺脫寂寞,總人數的限制讓我們找到價值觀相似的朋友要看機率,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困難的。但是,有時候寂寞並不是壞事,反而能夠創造非常好的環境,讓我們靜心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段時間是最難忘最寶貴的一段時光,它幫助學生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接受多元的思想,也想清楚了很多問題。王國維人生有三大境界,國外的日子算是在“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中。學習的壓力因人而異,因校而異,因學位而異。Phd的科研壓力自然不是小碩能比,名校的考試壓力也自然不是雜牌院校能比。但總體來說,專業課的平均教學質量還是極優於國內院校的。

    出國的收穫分為兩類,硬收穫上,英語,留學學歷。軟收穫上,一個人生活的能力,較為完整成熟的人格,豐富的閱歷。可以看到,如果把出國和不出國作為比較,出國的最大優勢在於軟收穫。這些軟收穫不能轉化為財富,卻能使人丟掉對財富的過分追求,內心強大,獨立思考。

    大陸讀碩(一個碩士學位+一段就業緩衝期)

    我問過很多同學他們碩士階段在做些什麼,得到最多的回答便是:幫導師做專案。這句話很有意思,“幫導師”代表的意思是,由於中國整個的碩士生培養體制問題,大多數碩士同學是沒有辦法自主選擇方向進行學習的,只能由導師來安排同學的工作,變相的把同學成為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做專案”代表的意思,則是這些工作通常都是隸屬於導師所爭取的某個專案的。也就是說,由導師來爭取專案和經費,由課題組的青壯年教師負責具體的研究任務,由低年級碩博學生來具體執行實驗和計算任務,這現象在技術發展成熟的專業中非常常見。換句話說,碩士階段的收穫只在導師所要求的方向上,其他方面的收穫,只能靠自己爭取,比如瞞著導師去實習。

    碩士的意義在我看來,在於一個學位,加上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嘗試不同的實習職位,感受不同的公司,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也可以登山徒步,踏遍九州,在工作前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這段時間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對於一位有能力和特長的成年人,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很多收入,卻不會有來自家人和社會的壓力,能夠從容的嘗試,為自己作出長遠的規劃。

    碩士的學位的含金量略低於本科學位,但依舊是塊強大的敲門磚。在我看來,大陸碩士是最適合在大陸找工作的群體,名校更是如此。原因便是企業招聘制度和規則的便利,以及豐富的實習機會。

    讀博(學術,學術,學術)

    讀博士的條件很簡單:喜歡學術,願意長時間從事學術工作。

    理工科博士一般有兩類任務,一是做專案,二是寫paper,任務的比例因專業而異。一般偏理論和基礎的專業,寫paper的比例高,平時的生活也很簡單,不是去實驗室,就是去實驗室的路上。做專案為主的博士,一般在偏應用的專業比較多,這類博士和上文的碩士比較像,但又比碩士承擔了更多和更重的科研任務,以及更高的期待和留用可能性。博士為人詬病的地方很多,3-4年的時間浪費了最青春的年華,縱向的研究窄化了就業面,實驗室的枯燥生活消磨著人的意志,論文壓力和經濟壓力使精神受到雙重摧殘,就業的起薪甚至不如一些碩士生。但是,如果我們跳出這一切傳統的價值思維來看,博士的3-4年又何嘗不是一段珍貴的時光,在一生中精力最為旺盛,學習和研究能力也最強的時候,能夠有段充足的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解決人類沒有解決的問題,探尋事物背後的奧秘,設計精巧的儀器,這些都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對一些人來說,這是超越名利,財富的。

    博士階段的時間最長,收穫也最為多樣,因人而異,有世俗的,也有精神的。博士的出路最多的是高校,研究所的教職員工,但有些博士並不能馬上獲得這些職位,博士後的出現便是一種過渡。博士去企業界,去從政的都有,但這些其他的出路都需要事先的準備和良好的機遇。讀博士雖然是最不容易賺錢的選擇,但也是最容易賺大錢的選擇,一旦有機會掌握一項在未來有市場潛力的技術,在合適的時機創業能帶來巨大的回報。施正榮和李彥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工作(兩級分化)

    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是最多人的選擇。這些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選擇,另一類是被動選擇。

    對於主動選擇,我覺得這批人中產生社會成功人士的機率極高,物質上的投入產出比也最大。主動選擇意味著面臨選擇時,對自己未來已有了規劃,並且早作了準備,迫不及待的想要離開學校去實踐自己的想法。而被動選擇,則是無奈的選擇工作,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沒做準備。被動選擇者是缺乏談判的資本的,因此通常在求職中屬於弱勢群體,社會又是個大染缸,將他們尚未強大的人格胡亂洗刷,最終固化的價值觀極有可能單一偏激,因此他們的未來更多由命運來掌控,成為隨風而飄的葉子。而主動選擇者們,可能早早的已經去了大公司,投行諮詢實習,透過交流對職場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選擇資本,在求職中屬於強勢群體,他們也可能在計劃,工作若干年後回到校園讀MBA。

    一言以閉之,本科生若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充分的準備,主動選擇直接工作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這將會讓我們在合適的時間進入合適的企業,接上地氣,看到諸多的社會現象,若干年後依然可以返回課堂,重新思考。

    最後還是想多說幾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但現狀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大行其道,在大學中,我們學會的是公式而不是思想,是專業技能而不是為人處世,我們一直在為別人而學,卻很少為自己而學,我們畢業後能解無比複雜的公式,背出幾十幾百頁的條文,卻解不出也背不出未來想要的生活,理想和目標。作為學生,我們要警惕這些現代教育的弊端,適時從GPA,獎學金,名企實習和高薪工作的單一價值理念中走出來。不要機械的迎合評價體系而成為職業培訓的產物,而要透過充分閱讀和交流,接受多元的思想,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學會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懷著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再利用大學給予資源去實現。如此,方能真正讀到大學的精髓。

  • 2 # 造就

    一位未來主義者說,教育行業除了沉淪別無出路,那麼它是如何沉淪的呢?

    也許美國高等教育已經過了最輝煌的時候,不是說哈佛和耶魯這些頂級大學,而是其他那些院校——地區公立院校曾在數十年間持續增長,但現在卻面臨預算大幅削減;對生源要求不那麼高的非名牌私立大學學費高昂,入學人數持續下降。

    高等教育常常被形容為泡沫。

    根據這個觀點,它就像2008年的房地產市場一樣終將破裂。但是,如果那不是突然之間的破裂,而更多的是一種漫長而緩慢的沉淪,且我們已經走在下坡路上,那會怎樣?

    受“汽車峰值”、“石油峰值”和其他所謂的“峰值”理論啟發,布萊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在2013年開始思考“高等教育峰值” 。當時已有跡象表明,這個行業陷入了困境。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高等院校的入學人數減少了逾45萬人;兼職教師(通常被稱為客座講師)在教師總數中所佔的比例穩步成為大頭;而且,普通大眾開始對大學教育扶搖直上的成本產生懷疑,擔憂攻讀學位是否物有所值。亞歷山大說,單獨來看,每一種跡象都已經夠麻煩了。而綜合起來考察,它們大致描繪出了高等教育的暗淡前景。作為一位自命的高等教育未來學家兼前英語教授,亞歷山大得出的結論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增長,高等教育可能已經達到峰值。他推斷,這個行業從此只會萎縮。

    五年之後的現在,亞歷山大表示,這個“令人沮喪的”假說正得到印證。2013年春季,高等院校的入學人數是19,105,651人;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佈的最新資料,今年春季入學人數為17,839,330人。其間的降幅達到7%左右,而導致這一切的主要是營利性院校和社群大學的入學人數不斷下降,以及四年制非營利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入學人數停滯不前。他認為,高等院校入學人數下降的趨勢可能會持續,這有好幾個原因,但最顯著的原因在於出生率不斷下降,意味著有可能進入大學深造的18歲學生的基數變小了;同時填補空缺的國際和移民學生數量也在減少。

    為什麼入學人數減少的影響如此重大?顯而易見,很多大學的商業模式都依賴於入學人數。如果入學人數下降,學校收入就會減少,用於設施、教職員和課程的資金也會相應減少。這形成了某種死亡螺旋,大學因經費減少而縮減課程,反過來又造成學校更難吸引學生,如此迴圈往復。對非名牌私立文理學院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學校被合併或倒閉——在某些地方,這樣的事情已經在上演,比如俄勒岡州的瑪麗赫斯特大學(Marylhurst University)、馬薩諸塞州的惠洛克學院(Wheelock College)以及俄克拉荷馬州的聖格雷戈裡大學(St. Gregory’s University)。至於其他院校,亞歷山大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告訴我,這意味著學校考慮的優先事項可能發生轉變——尤其是在招收和教授什麼樣的學生方面,學校不再主要面向18-22歲的年輕人,而轉向成人學生,田納西州孟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的管理人員就採取了這種做法。

    此外,入學人數下降也可能意味著研究人員減少、工作量增加以及兼職教師更快的輪換。鑑於大學院校對待兼職教師的方式,亞歷山大表示,“那將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在這一點上,高等教育行業是自作自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就一直眼睜睜地對自己做這件事。我們都很清楚,這算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他說,“研究型大學不斷生產出博士,他們根本沒有放慢速度。他們清楚地知道那意味著什麼,你懂的,大部分博士要麼離開學術界轉投其他領域,要麼在糟糕的條件下工作。”

    我們不難想象出那樣的未來,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事情已經在發生。一些院校將能免於沉淪的命運,最明顯的就是那些知名大學和媒體寵兒,比如常青藤盟校以及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這類主要的公立院校。但是,亞歷山大表示,大多數院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們要麼努力求生存,要麼從此消亡。

    也許這只是由這個營利性行業下滑帶動的暫時沉淪,而行業將進行自我糾正;或者,這也許是社會經濟增長的結果,更多的人放棄上學而選擇去工作。更樂觀地看,高等院校或許能夠從在商言商的角度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州立法機構可以扭轉局面,把更多資金轉移到高等教育系統。然而,整個政治環境對於高等教育及其主要目的的看法出現了兩極分化,尤其是在共和黨人中,在這種情況下,擺脫困境似乎不大可能變成現實。也許大學最終將採取一種積極主動的方式,透過創新找到出路,一些院校已經行動起來:除了吸納高中畢業生,還接納更多的成人學生;把更多課程上傳到網路,為範圍更廣泛的學生群體提供服務,並降低校園成本。(亞歷山大還指出,把更多課程上傳到網路可以幫助提升國際學生入學率,因為學生將不用擔心美國潛在的政治問題。)

    亞歷山大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有志學習的人來說,我們當前處於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在網路上可以找到非常多高質量的免費材料,但與此同時,跟知識和學習聯絡最緊密的大學院校卻正面臨危機。

    翻譯:何無魚

    校對:Lily

  • 3 # 新逸航留學教育

    值得的。

    優勢1:教育強大

      美國是公認的全球教育領域非常強大的國家,世界頂級名校數量眾多,每年在全球最佳綜合大學排名榜Top100裡有一半來自美國。這也充分的證明了美國的教育水平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也是非常高的。

      另外美國大學給出的文憑含金量也非常高,不管是在美國本地還是在中國,或者全球其他國家,持有美國正規大學畢業文憑去找工作或繼續深造都會更容易被認可。

    優勢2:學分制靈活

      與中國大學不同的地方在於美國院校都擁有靈活的學分制教育,換言之就是雖然美國全日制本科一般也都是四年制的,但是不管是花2年時間還是4年時間,只要你修滿足夠的學分就可以畢業。不必像中國大學規定本科生必須唸書滿4年,所有考試都通過後才能畢業並拿到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書。

      而且美國許多大學之間的學分制度是通用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A大學已經獲得了一部分學分,但由於某種原因下學期或學年要轉學到B大學,那麼你在A大學修讀獲得的學分轉入B大學後也是有效的學分,不必從0開始修學分。

    優勢3:培養全面

      相比起終日奮戰於題海戰術之中的中國應試教育,以及中考高考等一考定終身的考試製度,美國院校更注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美國高中不分文理科,美國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自己感興趣與否來自主選擇相應的課程,只要最後能完成規定的學分即可順利獲得畢業證。

      而美國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生則前一兩年給予了充分的時間,來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定初步的專業方向,到大三時再確認專業。而升到研究生階段時也可以選擇與本科不同的專業方向來繼續深造和研究。

  • 4 # 藍貓888888

    非常值得。舉例。有國內985畢業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讀研2年,工科和計算機專業畢業。學費生活費11.5萬刀,加上其他零碎花銷,大概一共13萬刀,摺合人民幣約90萬元。畢業後在矽谷一家知名公司做軟體工程師,年薪11.5萬刀,加上股票獎金,扣稅後在一年半拿回留學成本不成問題。從生活工作環境上看,公司提供免費三餐,飲料,零食,飲食質量,空氣質量完全不用擔心。工作臺可自動升降隨時可以調整工作姿態,工作累了也可以隨時去健身房。早9.30上班晚5點下班,至今工作一年,沒有加過班。每月租房90平公寓兩人3200刀,每人每月1600刀,手機和電腦公司提供,手機費免,網費每月10-20刀。開始打車上班,單程3-5刀,每天10刀左右。工作半年後貸款買車,每月還貸550刀。加上其他費用每月支出3000刀左右。最重要的是,工作壓力沒有國內大,週末可以和好友打牌聊天出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一些大學生走路全程玩手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