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FCHAI

    上世紀5,60年代的大學生,沒唸過幼稚園,沒喝過奶粉,也沒上過興趣班,三餐能吃飽就不錯,也沒上過補習班,不會的問題,父母都不會,大部份的父母受教育不多,只能問老師。

    書店裡也很少參考書,全憑真本事考上大學。

  • 2 # 故意失約852

    最近看了一些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回憶文摘。來答一下。 首先在六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下能夠考上大學的人是十分稀少的。從五十年代延伸過來的知青下鄉運動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對高考產生巨大的阻礙。從客觀上講他們是幸運的,從主觀上講他們是有毅力,吃苦耐勞的熱愛學習的人。在那個年代階級鬥爭盛行,每個人都是謹慎小心的,一不小心政審不過關,就要取消高考資格。60年代屬於大生產隊時期。社會物資匱乏,缺衣少食,學習條件艱苦。大學錄取率在百分之十左右。能考上大學的都是那個時代成績優異和有理想有追求的人。60年代的大學生他們與政治生活聯絡緊密,他們的大學簡單樸素,身體素質更好。他們自知大學的不易,他們更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專心工作。 現在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學習條件也明顯高於60年代的大學生,現在的大學生他們興趣愛好廣泛,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有豐富的課外生活。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由於大學擴招,現在大學生數量劇增,大學生不如以前吃香。同時現在社會大環境普遍浮躁,當代大學生眼高手低,普遍不能吃苦耐勞(但不可否認每個大學都會有一些懂得自己要怎樣生活的人而為之努力拼搏的人),當今電子產品迅速發展,也讓大學生沉迷其中,經常熬夜,身體素質不如60年代的大學生。對國家大事關注度較低。較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為自身謀取一個好工作。但是不管怎麼說兩代大學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拼搏著。懷挺~

  • 3 # 蝦油小菜

    我看過《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劇,有點心得,說一下!

    五十年代的大學生是稀缺的,因為那個時期咱們國家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對學習這方面不是很重視,對個人來講,即便你有心上學家庭條件,社會成分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能成為大學生那也是經過自己刻苦努力得來的,不像現在有的大學給錢就能上,再一個就是既然是自己刻苦努力得來的,含金量必然相當高的,基礎紮實!

    這些大學生能挺到改革開放的,必都是各行各業的稀缺人才,每個單位和科研院校都搶著要!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說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個個都是精英,隨便拿出一個都是金子,不是現在草雞大學的學生可比的!

  • 4 # 小貓鬍子103240101

    與現在的大學生不能相比,只能談談當初大學生的特點吧!思想單純,學習態度端正,基礎知識十分踏實,能吃苦耐勞,動手能力強,適應性強,組織觀念強,紀律性強,無架子。這些都是在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之特點,這些特點,是優點還是缺點?歷史自有公論。

  • 5 # 天高雲淡839

    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工農業處於落後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還相當貧困,人們的思想當落後,對教育事業瞭解甚少,莫不關心。特別是農民,封建思想相當嚴重,對子女求學態度冷莫。特別是對女孩上子持反對觀點。土改分到土地後,一心撲在土地上。認為農民種地是天經地義的事,早早讓子女參加勞動,所以50年代學生的入學率相當低。即便孩子上學了,不等小學畢業就輟學務農。那年代上大學的真可謂鳳毛麟角。只有一些有文化的人家深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道理。深知讀書的前途。千方百計供子女上學。而且那時的大學甚少,只有復旦、清華、北大、北京師大。考入這些大學的學子都是品學皆優的高才生。而且當時這些大學的教學質量相當高。所以五十年代的大學生都是棟樑之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班級成績中上等,想考很好的大學困難,那學體育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