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我們為什麼要去圖書館呢,答案自然是去讀書。但是讀書也只能是其中一種,比如大學圖書館,當年就流傳著一種說法,是滋生廉價愛情的場所。咖啡廳太貴,外面太空曠,耳目眾多,圖書館是約會的最好去處,有書作伴,抬望眼,有妹子在側,可搭訕,可聊天,可竊竊私語,速成戀情的最佳場所。

    但說句煞風景的話,我有時候並不喜歡去圖書館,寧願守著自己書房裡寥寥的書籍怡然自得。“人類的虛榮心是多麼觸目驚心,而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共圖書館更能體現這一點,”塞繆爾·約翰遜就曾說,“之間非凡的著作把每一面牆擠得滿滿當當,當年艱難地沉思、精準地調查而寫就的著作,如今除了編目還有幾人知道?”書籍太多的地方可能不會激發人們的求知慾,反而會打擊人們閱讀的熱情。反正我去圖書館,看到望不到邊的圖書內心滋生出了幾分絕望:窮盡一生,不吃不喝不睡,又能讀多少書?

    近讀美國專欄作家喬·昆南的《大書特書》,他就特別刻薄地說,眾所周知,圖書館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小氣鬼的需要,給他們解悶。由圖書館提供免費讀物,吝嗇鬼、守財奴們就可以高興地告訴本地作家,我們借了你寫的書,夠意思吧?這群卑劣的鐵公雞,認識了三十多年的人寫了本書,他們都不肯掏十五塊錢買來看!

    小時候,我以為公共圖書館是一個火藥庫,為我提供武器,幫我消滅敵人,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我不再這麼想了。現在,圖書館之於我,就是一個找書看的好地方,我借閱那些做夢都不會買的書,甚至是不想放在家裡的讀物。一個人從圖書館借書,他的重口味和墮落傾向就不會留下實物證據。那些躺在我家書架上的東西——莎士比亞、勃朗特姐妹——表明我的品味無可挑剔,至少看上去不錯。而我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只是我生命中的無數的過客。

  • 2 # 影零亂

    圖書館是對大眾開放的,並沒有對學歷的限制,只要你有求知的心,都可以到圖書館裡靜靜地閱讀書籍,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說“圖書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

    我在空閒時喜歡到學校的圖書館中逛一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在這個電子產品普及的時代,找回翻閱紙質書籍的感覺是非常棒的。

  • 3 # 走近心靈之家

    只要想獲取知識,看書完全可以學會。我的父親在11歲就失去雙親,他的小學六年他是跳級念三年畢業的,後來沒有人供他上學,他就輟學在家,在當時的農村當會計,他借親屬的同齡人書,自學在1958年考上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校,邊勤工儉學念四年中專畢業。我想說只要想學習,在圖書館完全可以學到知識。

  • 4 # 冰糖雪梨和斷崖草

    經常在江湖漂泊,靜下心來想想才發現許多年來很少去過讀書館,更多的時候只是在書攤書店停留片刻或在手機上找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唯一一次去圖書館的經歷是在河南焦作出差時突發奇想的想去圖書館,然後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了一個大學的圖書館。我很喜歡那種氛圍,那種感覺。在這種快節奏的社會和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或者欣賞,是一種享受。可是話又說回來,中國的圖書館真的很少,我幾乎很少碰到過還算正式的圖書館,包括我經常跑的省會城市,滿大街的娛樂餐飲購物等商業

    場所或者藥店。。。。。。似乎這所"大學"已經被社會遺忘了。

  • 5 # 在下千城

    本碩博三個階段,我經歷過三個圖書館。本科的時候我認為圖書館是獲取知識的地方,除了進門要刷卡以外,的確可以算的上是沒有圍牆,所有的專業知識都在圖書館中交匯貫通,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在圖書館中肆意的遨遊。但可惜,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好本科的圖書館,甚至四年下來都沒去過幾次。

    碩士的時候,我認為圖書館是上自習的地方,各種科研壓力、學習壓力、考證壓力,但進圖書館依然是要刷卡的,不是本校的學生是不能進去的。所以,我發現圖書館其實是有圍牆的,有“學生卡”的人可以肆意進出,但沒有卡的人只能遠遠觀望,而這二者卻在相互羨慕,圖書館或許就是一座圍城。

    博士的時候,我認為圖書館是一座普通的場所,在哪裡我都可以仔細、在哪裡我都可以下載資料,圖書館的意義,與我而言,更多的是一個穩定的座位,因為我早上8點一開門就會準時到圖書館,直到晚上10點關門後才走。我已經不關心圖書館是不是有圍牆了,我現在只想把大學時對圖書館的設想都一一實現:肆意的吸收知識,讓自己快速成長。

    所以,我才發現,圖書館曾經在我心裡豎起了一堵牆,但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沒有了這堵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怎麼看待大學宿舍發傳單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