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終身追求的理想人格,出自“四書”第一部《大學》,這句話的完整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加上明德,親民,至善,學界稱其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八條目”是儒家“大學之道”的核心所在,儒家教育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它講的是儒家學者的終極理想,儒家認為“大人”的學習根本目的有三點:一是要彰顯自身善良而又光明的品德;二是要有為民著想,關心社會的心,身體力行與人親近;三是要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儒家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大同世界,那裡人人善良,親密無間,和諧相處,要實現大同,就要明德,親民,至善,“三鋼領”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一個儒者應該具備的人生終極理想目標。
明確了人生的目標,接下來就要知道應該做什麼,才能達到人生的理想目標。《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者學習的八個階梯,也是理想人生追求的八個階段。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窮盡事物至理,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致知”就是在明辨事物中求得真知,實踐出真知。
“誠意”就是要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意念真誠,修身養性,嚴格要求自己,不自欺,不欺人,“不誠無物”,學習也一樣。
“正心”就是要祛除各種不安情緒,不被物慾所誘惑,心無旁騖,言行一致,無所偏倚,靜心心正。
“修身”就是修身養性,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做到言行端正,品德深厚,至於盡善盡美。
“齊家”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注重家教、家規、家訓、家風教育,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弟,才能教化、感化他人。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以民為本治理國家,以至善之道教化國民,使國民不斷改過自新。
“平天下”就是要天下太平,為政以仁,天下為公,社會和諧。
明確了學習的八個階段,接著《大學》又明晰了學習進階的順序。“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如果說“三綱領”解決的是儒家教育的“為什麼”的問題,“八條目”解決的是儒家教育的“做什麼”的問題,那麼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六步驟”解決的則是儒家教育“怎麼做”的問題。
所謂的“六步驟”是指“止”、“定”、“靜”、“安”、“慮”、“得”六個步驟,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就是首先要知道和明確學習的目標、人生的方向和評判事物的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有目的和標準。
“有定”就是把學習的目的、人生的方向,事物的標準明確了,志向就定了,理想定了,事業才能成功。
“能靜”就是心志定了,人生有了追求,有了使命感,就會心無旁騖,心平氣和,心遠離浮躁,歸於寧靜。寧靜方能致遠。
“能安”就是要隨遇而安,心有歸屬,人生“心安是歸處”,不為物慾所動,心既正又靜。
“能慮”就是朱子所說的“處事精詳”,精於心,踐於行,三思而後行,考慮周詳,以避免做事的失誤或失敗。
“有得”就是能達到當初所設定的目的和標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大學》作為四書的第一部書,是儒家弟子的“入德之門”,儒家學說把“德育”放在首位,學以致用,從孔子,孟子,曾子、韓愈,張載,以至後來的朱子,都把教育應該為國服務,為社會服務看得很重,讀書為官,做官為民,以民為本視為“大德”,看得出來,“大學之道”的形成和發展,是歷代儒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孫中山先生稱其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其為“系統”,是因為“大學之道”不僅涵蓋了儒家教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告訴了人們達到“三觀”的方法論。懂得了“大學之道”,就擁有了一把開啟儒家學說大門的金鑰匙,就能登上儒學大雅之堂,領略儒家經典所蘊藏的全部魅力了。
弘揚傳統文化,相互學習交流!
“大學之道”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它非常清楚回答了儒家教育“為什麼”、“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
“大學之道”是儒家教育希望每個儒者應該具備的人生終極理想之道。
我們耳熟能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終身追求的理想人格,出自“四書”第一部《大學》,這句話的完整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加上明德,親民,至善,學界稱其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八條目”是儒家“大學之道”的核心所在,儒家教育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它講的是儒家學者的終極理想,儒家認為“大人”的學習根本目的有三點:一是要彰顯自身善良而又光明的品德;二是要有為民著想,關心社會的心,身體力行與人親近;三是要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儒家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大同世界,那裡人人善良,親密無間,和諧相處,要實現大同,就要明德,親民,至善,“三鋼領”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一個儒者應該具備的人生終極理想目標。
明確了人生的目標,接下來就要知道應該做什麼,才能達到人生的理想目標。《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者學習的八個階梯,也是理想人生追求的八個階段。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窮盡事物至理,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致知”就是在明辨事物中求得真知,實踐出真知。
“誠意”就是要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意念真誠,修身養性,嚴格要求自己,不自欺,不欺人,“不誠無物”,學習也一樣。
“正心”就是要祛除各種不安情緒,不被物慾所誘惑,心無旁騖,言行一致,無所偏倚,靜心心正。
“修身”就是修身養性,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做到言行端正,品德深厚,至於盡善盡美。
“齊家”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注重家教、家規、家訓、家風教育,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弟,才能教化、感化他人。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以民為本治理國家,以至善之道教化國民,使國民不斷改過自新。
“平天下”就是要天下太平,為政以仁,天下為公,社會和諧。
明確了學習的八個階段,接著《大學》又明晰了學習進階的順序。“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如果說“三綱領”解決的是儒家教育的“為什麼”的問題,“八條目”解決的是儒家教育的“做什麼”的問題,那麼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六步驟”解決的則是儒家教育“怎麼做”的問題。
所謂的“六步驟”是指“止”、“定”、“靜”、“安”、“慮”、“得”六個步驟,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就是首先要知道和明確學習的目標、人生的方向和評判事物的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有目的和標準。
“有定”就是把學習的目的、人生的方向,事物的標準明確了,志向就定了,理想定了,事業才能成功。
“能靜”就是心志定了,人生有了追求,有了使命感,就會心無旁騖,心平氣和,心遠離浮躁,歸於寧靜。寧靜方能致遠。
“能安”就是要隨遇而安,心有歸屬,人生“心安是歸處”,不為物慾所動,心既正又靜。
“能慮”就是朱子所說的“處事精詳”,精於心,踐於行,三思而後行,考慮周詳,以避免做事的失誤或失敗。
“有得”就是能達到當初所設定的目的和標準,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大學》作為四書的第一部書,是儒家弟子的“入德之門”,儒家學說把“德育”放在首位,學以致用,從孔子,孟子,曾子、韓愈,張載,以至後來的朱子,都把教育應該為國服務,為社會服務看得很重,讀書為官,做官為民,以民為本視為“大德”,看得出來,“大學之道”的形成和發展,是歷代儒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孫中山先生稱其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其為“系統”,是因為“大學之道”不僅涵蓋了儒家教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告訴了人們達到“三觀”的方法論。懂得了“大學之道”,就擁有了一把開啟儒家學說大門的金鑰匙,就能登上儒學大雅之堂,領略儒家經典所蘊藏的全部魅力了。
弘揚傳統文化,相互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