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朵夫QD
-
2 # cxynlc
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一個荒謬的問題。我表示質疑!金史是誰寫的?宋史是誰修的?歷史從來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宣揚統治者意志精神的。也就是說後世看到的一些教材和歷史教科書都是被修飾過,隱藏了大部分重要的身份資訊,可以被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體現著統治階級意志的成果。歷史的真相或許千古成謎!
透過正史的迷霧,以野史、小說和一些非官方記錄相互印證,辯證的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線索。同為南宋名將,金史為什麼要大力的頌揚韓世忠、劉錡、吳玠,而弱化岳飛呢?這就是個疑點!中國歷史一貫來看,被隱藏了的人和事,恰恰是最關鍵的。在我個人來看,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張浚、韓世忠、岳飛的提法就不正確,唯有岳飛、韓世忠在軍事上的表現可以一書,其他二人名不副實,更談不上“中興”。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幾任皇帝窩窩囊囊,胸無大志,在和議與北伐中搖擺,在患得患失和紙醉金迷中反覆。奸臣當道,見風使舵。有機可乘時高喊“北伐”,局勢失利時稱臣納貢,送金錢、美女、好酒,甚至不惜送上大臣的人頭(岳飛、韓侂冑)……若不是還有些仁人志士堅持,沒有喪失抵抗意志的軍民幫助,如果沒有渾厚的經濟基礎,真不知臨安小朝廷在風雨飄搖和夾縫生存的艱難中將會怎樣的過活?自從南宋統治者逃到杭州,在那種醉生夢死“溫柔鄉”的狀態下就不可能實現大宋的“中興”。
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從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的角度和歷史的意義,應該被稱作“抗金四將”或更為準確。
另外,順便談一下岳飛悲慘的遭遇。導致岳飛最後的結局,並不象外界所傳言的“迎回二聖”說、捲入“立儲風波”、擁有“岳家軍”……那麼簡單。其實,“莫須有”才是殺人的藉口。岳飛是主戰派的代表,他的政治立場嚴重的影響到了宋高宗和秦檜的主張和利益。高宗和秦檜並非真心北伐,恢復祖業,而是要“以打促和”、“以談代戰”,苟延殘喘保住既得利益。岳飛大義凜然的態度干擾到了高宗、秦檜卑躬屈膝的政策。岳飛是“絆腳石”計劃的核心,嚴重的阻礙宋金的“和平程序”。只有幹掉岳飛才能有助於“嘉興和議”計劃的實施,所以犧牲掉岳飛只不過是實現“嘉興和議”的計劃之一或是談判籌碼的一部分。這不過就是一場政治操作而已,和歷史上所有的政治陰謀的目的一樣,只不過是裡面的故事內容和人物結局不同罷了。
英雄死於夢想,小人熱衷權力。
-
3 # 吖shi了㖏
呵呵,各大史學家連基本的套路都不懂?我只看過三國的歷史,但基本套路還是知道點,就說三國魏傳和吳傳,動不動自己勝就大勝,敗了,就是各種因素牽掣,反觀蜀國,勝了也是僥倖,敗了幾乎明天就滅國,呵呵蜀國戰戰兢兢幾十年,真他媽不易。三國三大戰,官渡,赤壁,夷陵,讀歷史的應該不陌生,官渡,袁紹軍糧被燒,兵力潰敗,但此戰,持續多長時間?能像魏傳描述的,矇眼一看今天燒糧,明天屠盡幾十萬兵?不要說沒有這回事,仔細看才能分析出事實,但有幾個人會仔細看?你們所謂的歷史學家普及這些的時候,有給人講述這個麼?另外,認為赤壁劉備沒出力,夷陵以少勝多的人能少?這麼大的事件,又有幾個史學家普及?
言歸正傳,我對這段歷史瞭解少,只談看法。重點是戰績,勝歸勝,殺了多少敵,俘虜多少,己方多少人才是關鍵,我聽嶽王爺最多的就是以少勝多,如家常便飯,金史可有否認?其次,語氣,金史對韓等獎領的誇獎就像說,這個人很厲害,他防守我們很難發過去,一攻一守,可能僅僅算中規中矩,或者再高點,就是和我棋逢對手,或者說,如果不是防守或者兵力優勢我不見得會敗。但對嶽王爺,忌憚,不敢提,嶽王爺可是多次主動進攻收復失地,金史可有說岳飛兵力遠勝,不得不退?
所以這些史書都有誇大己方戰績貶低對方的嫌疑,而為啥會吹部分人呢?無非是讓你覺得,對方最厲害的無非是韓這些將領,他們最大的戰績不是守住了我們的進攻,就是靠優勢兵力才打退我們。記住,他是讓讀者這麼覺得,而不會這麼寫,否則,他們屢戰不成,還被滅,不顯得自己很無能,把敵人吹的很厲害,而自己又能壓著敵人打,才顯得自己很厲害,否則,我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踹北海幼兒園,就能挑戰泰森了?至於岳飛,宋史難道會作假不成?無中生有?絕不可能,金史即使再誇岳飛也無法磨滅被岳飛多次打敗,而且兵力還佔優的事實,又不能偽造,只能略過不寫,或者簡寫,讓人覺得他的戰績沒那麼輝煌。而有時,一篇文章的吹捧,不及別人一句事實來的實在,就看自己有沒有去仔細分析。還有儘量自己分析,吃別人嚼過的,味道會淡,你無法親眼看到,只能選擇相信。不過什麼都信,起碼高祖斬白蛇,我到現在都不信,這種事說著說著就成真的了
-
4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孫子兵法·行篇》: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 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這段話就是岳飛的最真實寫照,精簡至今日即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再者《宋史·卷三六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是岳飛及岳雲的合傳,全文近萬字。反觀韓劉吳呢?元修三史宋、遼、金,可拷貝的那個回答是怎麼說的?“就知道金史為什麼對岳飛是多麼的忌憚!”修《金史》的是元人啊,為嘛要怕岳飛呢?便如提問所說,對韓劉吳不吝讚許,這全部加起來又多少字?字數一樣多都算他們輸。
“《金史》的實際主編人是以元好問、劉祁、王鄂等一些金國遺老組成”,按這句話理解,《宋史》的實際主編人也是南宋遺老了,《遼史》也應如是?《金史》議修於1261年,成書1344年,元好問卒年約為1257年……所以議修之前元好問先滿血復活了一次還開了無敵?手持兩把大爹說:“誰敢刪改我內容我就砍死誰!原著版權不容侵犯!”等到書寫完了元朝垮了沒人修改他寫的《金史》了以後,他再回的棺材裡?
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諭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上面這段是《宋史》裡的內容,疑問之一,為何金人所言俱述於《宋史》之中?
初,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柺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兀朮益兵來,部將王剛以五十騎覘敵,遇之,奮斬其將。飛時出視戰地,望見黃塵蔽天,自以四十騎突戰,敗之。這還是《宋史》的內容,是不是戰績?為什麼元人修史時沒有複製貼上到《金史》裡面?
《金史》是元朝史官在金國官修史書的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前後距離約百年。雖然其中記述基本來源於原金國史官所撰寫的金國的國史、實錄,以及元好問、劉祁、王鄂等金國遺老文人所收集整理的資料,但並不意味著《金史》就是這幾個百餘年前的人寫的。
要客觀面對元人撰改增減的問題,忘了這點絕對不行。清代學者施國祁花了20多年去寫《金史詳校》,修正了很多《金史》中的史實錯誤。在這種大前提下,你問《金史》為啥沒寫岳飛戰績?那我只能說因為脫脫太崇拜岳飛,所以把那些內容都剪接貼上到了《宋史》裡,他要用複製貼上就沒這事了。
完,有人已經把大實話都說透了,身為話嘮我藍瘦香菇……簡單總結下之前的反問好了:
《宋史》岳飛傳為何字多?是因為鼓吹。這點鼓吹是可以證實的,比如我隨手翻了個網路版《宋史》。“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宋斤約等於今日1.2市斤,也就是625克左右,也就是說岳飛在未成年(未冠)時能開188公斤左右(375斤,420磅)的弓(宋一石約97公斤,一石十鬥),但是迄今為止我未見過兩百磅以上的實體弓。唯一一個見過的還是照片上的,如圖:
之後所述“弩八石”同樣也有規範,依《楓窗小牘》所記:“弩分三等,二石七鬥為第一,二石四鬥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問題就出來了,常見測試都只用二石多的弩,岳飛這八石弩是在哪裡遇到的?這足以證明岳飛傳存在神化誇張的內容了。
岳飛身後事的真實情況。相較於岳飛本人,岳珂的人生早期是坎坷的,如同我們現今家中有人遭了冤案會上訪一般,岳珂也這麼做。但他是先中舉再寫書,有《籲天辨誣錄》、《天定錄》見世,後集於《金佗粹編》。
然而清時專研宋史的全祖望在《鮚埼亭集》的跋岳珂傳(卷28)曾言岳珂是:“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內實囊橐(tuo)”,也就是說岳珂是個貪官,但這可能是一面之詞。可是在《宋史·徐鹿卿傳》中言岳珂守當塗時:“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這是什麼情況?老百姓家裡有兩千石糧食就關了他半年……
再如明萬曆年間,於嘉興所見的嶽王祠,為何會有見“岳珂親制銅爵”一事?並且上書有“精忠報國”四字。嶽王祠是公益性質的,建成之後大家都會去緬懷英烈。但銅爵卻屬於家族祭器,這等若是要讓每一個前去嶽王祠的人都認可岳飛是精忠報國的,這就是在強制洗腦啊。一般人會知道這是岳珂做的嗎?如果認為這是朝廷封賞的,無論宋元明哪一朝代,都是很有影響力的。
可以肯定,岳珂等後人鼓吹神化岳飛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洗刷罪名的範疇。通過這種行為,僅以岳珂來看,不僅可以獲取政治資本,還可以掩蓋其劣跡。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沒多少人提到岳珂身為宋朝的官,卻侮辱宋徽宗這件事。也正是在此事之後,他才回的家寫的《金佗粹編》。
《金史》的真實編撰情況。可以說自有史以來,相較於質疑就一直很多了。一方面是元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其真實性。對比《宋史》之後,很多地方能發現其內有一些問題。但是如果說《金史》有宣勝諱敗的情節,那《宋史》也一樣,甚至可能更嚴重。便如岳珂此言:“初,檜惡嶽州同飛姓,改為純州,至是仍舊。”……據我所知,純州治所今日叫古純村的,是在四川,1109年設立的州治,而當時宋時管嶽州(岳陽)叫巴陵郡。
因此較之《宋史》的岳飛傳,反而是《金史》可能更為可信。然而我還是持有最初的那個觀點,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岳飛的勝績在被過水之後,必然不存在太多壯烈巨集大的戰役,但他所做的意義卻還是十分重要的。就這一點上,如韓劉吳等人並未如此積極主動,或者這也是他們未被莫須有的原因。
-
5 # 飄飄e族
岳飛抗金對於金國的打擊太大,如果不是宋朝拖後腿,南宋之前所丟失的領土估計都能收回。
對於金國來說,這是一種恥辱,雖然其他宋朝將領同樣出色,但絕對沒有岳飛的戰績出色,岳飛被害,就是因為金國離間宋朝君臣的關係。
岳飛率軍曾一度打到金國境內,這讓金國惶恐不安,所以使出了離間計。
也可以說和當時的宋朝也有關係,岳飛名望太高,岳家軍戰績出色,也讓大宋朝廷不安,需要制約岳飛。
所以南宋朝廷也會進行一系列運作,大概就是岳飛抗旨,或者軍事欠佳之類的名頭。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對於一個將軍來說是大忌。
就像戰國時期的龐涓,魏王下令回軍,他就乖乖的回軍,雖然吃了敗仗,但魏王還是器重他。說明龐涓識時務,哪怕戰機失去,也要撤軍的原因。
還有就是金國對岳飛的貶低,而對其他宋將讚不絕口,就是讓宋朝啟用其他將軍。
戰國白起坑殺趙軍就是例子,趙括就是被秦軍誇大後,被趙王啟用,趙國從此一跌不振。
岳飛作為將領,也代表了忠勇二字,在前方殺敵建功,如果能夠全身而退,金國也就無法囂張,南宋也會有自豪的資本。
主要原因還是朝廷內部出了問題,導致名將無法善後。
所以說,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00
青島出版集團藝術出版部主任
南宋偏南東南,乃是循此前東晉舊路。在東晉,強臣據守長江上游,覬覦王室的情況屢有發生。王敦、桓溫未逞於前,劉裕代立於後。桓劉之輩都是以抗拒北兵,收復失地為功恃,逼迫朝廷而威權赫赫。劉裕甚至成功篡位了。鑑於這種歷史事實,在稍安之後,南宋朝廷對北伐將領疑懼遠大於信任。生怕這些人藉著軍功行晉末故事。何況,岳飛指揮的是驍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對軍事將領嚴重不信任的宋王朝,這是大忌。並不是說岳武穆提出迎回二宗,威脅了高宗地位這樣簡單。我們知道,在明代,英宗被迎回的一開始的待遇又怎麼樣呢?還不是幽閉南內,做個閒人嗎?就算徽宗、欽宗迎回,也不會比英宗的待遇強多少,暫時威脅不了坐穩江山的高宗的皇權。所以,核心問題是朝廷借鑑舊事,攤牌式地解決掉岳家軍問題。
對岳飛而言,不能要求他完成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借北伐的政治聲望,徹底架空朝廷,控制政權後,出師北伐,一如劉裕滅掉姚秦還於舊都的壯舉。
也不能要求他為了一己私慾,稱兵擅權,逞一姓之興榮。以上這兩條,他都是幹不出來的。
前者是曹操做過的,後者則是司馬懿。所以忠心耿耿的嶽武穆,只能以悲劇收場。
這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當時整個華夏民族的悲劇。
創建於2018.7.17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