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階秘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

    清代,大學士設定為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撤銷中和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此後,大學士員限為滿漢各二。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內閣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行政機構。從品級上講,大學士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

    (保和殿大學士傅恆)

    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保和殿大學士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成為保和殿大學士。

  • 2 # 四川達州人

    清代大學士列正一品。協辦大學士從一品。基本12人,滿蒙與漢族各半。

    雍正建軍機處前,大學士實際是政權的核心秘書處,直接在上書房,南書房等機構協助皇帝處理公務並負責草詔。權力很大。

    軍機處建立後,大學士地位有所下降。軍機處章京成為實質的秘書處,負責草詔。光頭大學士更多充當皇帝顧問,備諮詢,只有政務建議權。當然,掛軍機大臣或六部尚書的大學士依舊是皇帝核心圈子成員,稱中堂,為真宰相。

  • 3 # 超越45322277

    自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後,大學士遂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在明初期,大學士僅備顧問,品秩又低(正五品),至仁宣時,始加部銜,望重者加宮保銜,及至神宗時,張居正以帝師,位為首輔大學士,加至太師、太傳,秩正一品,位望尊崇,與諸王行賓禮。清定大學士為正一品,為文官之首。初期,大學士掌內閣之權,代草詔擬,綜理朝政,如范文程以佐命之功,以大學士位列議政大臣,為真宰相。至雍正時,始立軍機處,成為軍國政務中樞,大學士僅為有名望大臣的加銜,但軍機大臣也多從大學士中選任,可謂位望尊重,如劉統勳、劉綸、阿桂、左宗棠等人,以大學士入軍機,皆為一時名望。

  • 4 # 刑部主事

    在一些關於明清的歷史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帶有大學士頭銜的大臣,特別是到了清朝,大學士的頭銜更加顯赫,那麼在清朝的時候,大學士究竟是怎麼樣級別的一個官員,其政治地位如何呢?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於周代,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學士只是貴族讀書人的一個代指,並不與政治上的官銜相關,到了魏晉之後,學士開始出現官職化的傾向,唐朝的時候,翰林學士開始成為內相,到了宋朝,但凡被授予翰林學士的人都有機會成為宰相。到了清朝的時候,大學士的地位是最高的,官階為正一品,被譽為文官之首,我們所熟悉的諸如張廷玉、紀曉嵐等都曾經官居大學士。

    按照《清會典》的規定,大學士的職掌為議大禮、贊詔命等等,平時的時候會負責修實錄、有時候也會任皇帝的經筵領講官,在清廷舉行殿試的時候,大學士一般會充作讀卷官,所以很明顯可以看出,清代的大學士不僅在政治上是位高權重的,而且在文化上面也是有很大發言權的。

    清代的大學士又分為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比大學士地位略低,不過到了後來不管是大學士還是協辦大學士都被統稱為大學士。大學士平時的辦公地點就是皇宮裡面的殿與閣,乾隆以後,逐漸形成了三殿與三閣的大學士,三殿包括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包括體仁閣、東閣和文淵閣。

    在清代的政治譜系當中,一旦位居大學士,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官學兩屆都會受到無比的推崇。

  • 5 # 傅斯鴻

    清朝完全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因此,從明朝開始的殿閣大學士,也被清朝所沿用。

    大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口丞相胡惟庸謀反,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可皇帝處理不了那麼多政務,於是設立了殿閣大學士,為皇帝的顧問,行秘書的職權。一開始,殿閣大學士並無實權,後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機要,成為內閣的實際長官,品級也由五六品躍升至一二品。

    永樂時期,明成祖將內閣設在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於是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此後明朝幾乎都是以殿閣大學士充任內閣,如張居正為建極殿大學士,周延儒為文淵閣大學士等。

    到了清朝,大學士制度進一步最佳化,並且滿漢各設一員,另由大學士管部,殿閣大學士兼任六部尚書,於是稱之為“中堂”。

    清朝前期設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乾隆時期,由於中和殿大學士幾乎不設,於是將中和殿大學士撤銷,設體仁閣大學士,形成“三殿三閣”的形式。

    由於清朝時期朝廷中樞早已不是內閣,康熙時期設南書房,雍正時期設軍機處,殿閣大學士成為了一種榮譽加銜。例如和珅加文華殿大學士才能稱為“和中堂”。並且殿閣大學士也需要一級一級得升,從體仁閣到東閣到文淵閣到武英殿到文華殿到保和殿。

    清朝漢人能夠做到保和殿大學士的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在傅恆之後,保和殿大學士就不再設了,因此文華殿大學士就到頭了。而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如此大功也只到了武英殿大學士,反倒是他的學生李鴻章做到了文華殿大學士,左宗棠雖然平定新疆封了侯,也只是東閣大學士而已。

  • 6 # 陶短房

    大學士始於唐中宗時,最初為貼職(兼職),當時是群相制,宰相通常四人,首相貼職為太清宮使,另外三位貼職都為殿閣大學士。因為唐代宰相本身也是職務,品級由散官級別決定,因此殿閣學士的品級不一致,通常為三品,但地位很高。

    宋代官職複雜且多變,大學士有時是差遣,有時是貼職,且品級也不一定,從從二品到從三品都有,地位較唐代略有下降,因為宋代官階、差遣分離,大學士不再侷限於在京宰相,而很可能成為任何級別京官、閒職官員和地方官的頭銜。

    明代自吳國時期就設立學士,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廢丞相,設立內閣和殿閣學士,最初只備顧問,從事一些諸如記錄、票擬批答等近乎秘書的工作,後來因皇帝過於集權、分身乏術,在許多時候大學士、尤其首輔獲得了更多實際行政處理權,甚至人事權,儼然成為不叫宰相的宰相。

    因為朱元璋嚴禁後世設立宰相,因此明代大學士的官品甚至比吳國時代學士(正三品)還低,為正五品,比知府(正四品)還低,後世大學士權力上升後,只能讓他們兼任六部尚書(正二品),才和其真實身份相稱。

    清代雖也不設宰相,但無需顧忌朱元璋的禁令,因此設立之初就規定為較高品級(最初在一品和二品間波動,雍正八年即1730年後固定為正一品),從品級上可以和歷代宰相相等甚至更高(唐代很多時候宰相僅三品)。

    不過儘管品級很高,但清代大學士組成的內閣先是受制於滿清貴族組成的王大臣會議,康熙時參議軍機、備皇帝顧問的權力為南書房所攘奪,雍正之後又被更具皇帝私密性的軍機處奪權。內閣雖有權經辦大臣上奏的題本、奏本,代擬皇帝的批答,但自康熙晚年起皇帝推行密摺制,各地各部門大小官員紛紛獲得用密摺專摺奏事的權力,這種密摺直接由皇帝指定的接頭人接收後轉交皇帝,皇帝親筆批答後循同樣渠道發還,奏事者照辦後,還需在日後將帶皇帝批答的密摺繳還皇帝歸檔,不但內閣、就連軍機處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這些密摺,就更不用說參與意見了。

    因此總的來說,清代大學士品級崇高,但權力相當有限,部分大學士有較大權力,則是因為他們兼任了其他職務,比如道光時琦善以大學士任欽差大臣、直隸總督,咸豐時曾國藩以大學士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同治和光緒時李鴻章以大學士兼北洋大臣……此外,大學士兼尚書或以大學士頭銜入值軍機處者,都會有較大權力,但這些權力說到底是由這些兼職、而非大學士所帶來,給他們加大學士頭銜,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級,使其地位高於其他相同職位者,並不能說明清代大學士本身有怎樣的權柄。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即辛亥革命的那一年)清朝設立責任內閣,開始推行憲政,內閣從原先的有職無權變成擔負實際政府職責,但此時內閣各級官員頭銜改為“總理大臣”、“協理大臣”等,再無大學士、學士的舊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剛畢業,打算買一輛車十萬左右什麼比較好,考慮二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