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業規劃黃老師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的引入,社會公平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在透明社會競爭中無法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產生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之一。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能否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合格大學畢業生是檢驗大學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同時,大學生順利就業也是維護社會和諧,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標誌,是一項聯絡千家萬戶福祉的大事。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及結構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透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力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就業能力體現了職業特性、個體的綜合素質以及社會用人取向的有機統一。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於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能力,進一步講,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內透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儘管就業能力的定義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說來,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   

    2、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   

    就業能力是由知識、技能和個性心理特徵構成的一個混合結構。美國的SCANS(1991)報告認為,就業能力包括36項能力,並將它們分為兩大類:基礎方面和工作勝任力。其中基礎方面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個體特質三個部分;工作勝任力包括資源、人際交往、資訊、系統和技術等五個部分。荷蘭心理學家海吉德等認為就業能力為“透過運用勝任力不斷地實現、獲得或創造工作”,包括五個主要維度:職業專門知識和個人的靈活性(適應性)等。近年來,我們在對中國大學生個人特點、就業市場狀況、用人單位需要等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職業認同、專業知識與技能、社會資本、個人適應能力。明晰大學生就業結構的各個要件,為有針對性的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解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供可靠的方案。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表現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大學生就業能力高低是大學生是否能順利就業的本質原因。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職業的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很多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以後還需要對其進行長期的培訓,不但增加了企業了的人力資源成本,也限制了畢業生的工資水平。具體表現為:   

    第一,職業認知度和認同度不高:職業認同是個人在整合有關自我經歷的基礎上形成的職業志向和願望,是對個人未來職業的自我定義。在市場經濟情況下,有的大學生盲目跟風,不能根據身的特點進行擇業,還有的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就業目標的調整。目前,社會、家庭對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值較高,在觀念上還停留在以前計劃經濟的時代,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多種形式靈活就業不能認同,認為大學畢業就應當馬上就業,接受不了大學生失業的現實等等。這些勢必會使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   

    第二,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全面系統的掌握了大學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能夠熟練的運用他們指導實踐,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大學知識結構更新速度已經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的需要,大學生的賴以生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不能滿足崗位的需要。   

    第三,社會資本對於個人成功求職和未來職業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是個人實現職業志向的關鍵要素。社會資本是個人在社會網路建立起來的信譽,是在社會和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力和個性品質。個人獲得資訊、贏得資源以及在職業生涯中得到幫助的多寡,對一個人的健康持續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現在,大多數的大學生是獨生子女,長期形成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嚴重影響其在組織和社會中的發展。   

    第四,個人適應能力是指個人在工作和組織之間進性靈活的轉移,以適應內在和外在勞動力市場各種改變的能力。一個人對事物及事件的觀點、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對學習的態度及對自我內外環境改善的能力都將在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和工作中產生重要影響。現在的大學生由於接受教育年齡小,大多數都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抗壓能力不強,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強。   

    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崗位的需要,是出現“有業無人就,有人無業就”的結構性失業的根本原因。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打破結構性失業的壁壘,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擺在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國家、社會、家庭和學生本人都有責任,高校作為祖國未來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是負有直接和主要的責任。2008年金融風暴對中國大學生就業產生極其嚴重的消極影響,很多畢業生無法再激烈的市場中謀取生存空間,不得不降低擇業標準和職業期望,對國家的人力資源造成很大的浪費。雖然經濟復甦後這種影響日漸遠去,但是高校對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需求卻日益加劇,不斷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第一,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掌握求職第二塊“敲門磚”。

    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是現在大學生比較熱衷的“充電”方式之一。有很多學生把職業資格認證視為大學畢業證之後的第二塊“敲門磚”。然而為給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很多學生抱著“這山不亮那山亮”的態度,報考很多培訓輔導班,畢業時拿了很多證書,卻沒有用處。專家建議,大學生不要盲目去參加各種職業認證考試,要有計劃,結合自己的專業和目標職業發展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管理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報考CIMA, 畢業增加就業砝碼

    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學時就有了很強的憂患意識,希望在本專業之外掌握更多技能學習、更多知識,以提升自身的就業力。

    第二,課餘時間打工,積累工作經驗。

    眾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常常會要求“有從事某某工作經驗兩年(或三年)以上”。這道門檻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是無法逾越的。所以在校大學生應及早做準備,利用課餘時間打工積累工作經驗,這也是提高自己競爭能力的一種手段。但有部分大學生一味的只追求工作經驗,不光是課餘時間出去打工,甚至在上課的時間,逃課去兼職。不但落下了功課,而且由於考勤不全導致考試不能透過。專家建議,學生還是以學習為主,自己的兼職時間和學業課程安排一定不能起衝突,要分清主次,在不耽誤自己學業的前提下進行社會實踐。

    第三,進行職前培訓,掌握求職技巧。

    很多學生的基本功很紮實,但就是過不了面試的“臨門一腳”,因此大學生在平時應加強求職技巧方面的知識積累。

    第四,政府深化改革,加強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

    目前,政府已經有“選調生”、“村官”等針對應屆大學生的考試,幫助大學生就業。政府還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其次,中國政府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的作用,為大學生從就業資訊、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提供幫助。最後,政府已經著手探索建立大學生社會保障建設。每年的全國“兩會”、地方“兩會”,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提案,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好的就業環境。這些都是政府在幫助大學生就業中已經取得的經驗。政府也曾頒佈一系列緩解就業壓力的政策,如西部人才培養計劃、選調大學生村官等,雖然在一定時期起到了作用,但是從長遠考慮,這也只是揚湯止沸,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讓大學生們不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政府應該簡化就業程式,減少就業限制,如對畢業生生源、專業、性別的限制等,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建立起一個開放流通、資訊對稱的勞動力就業市場。[2]同時,在其他方面,政府可提供多種優惠扶持政策。在資訊、服務、信貸資金等方面,要對廣大畢業生給予足夠的扶持、幫助,鼓勵他們積極創業,並定期派相關方面的專家給予技術等方面的幫扶與指導。在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方面,也要出臺相應的保障政策,保護大學畢業生的權利。

    政府不僅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的作用,還應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機構。要規範中介機構的行為,提升中介機構服務產品的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以滿足大學生的職業諮詢、就業需求、就業培訓、招聘資訊等要求,幫助大學生拓寬就業門路,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最後各級政府還應因地制宜大力引進並推廣切實可行的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為大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或者相關知識更新,幫助其提升就業

    第五,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訂和落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和專業知識技能。

    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要分專業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嚴格執行國家教育部關於就業指導課程的要求,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納入整個大學生的教學體系,並且從入學開始就作為必修課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的始終。課程安排密切與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整體發展相聯絡,按照學校的專業設定,專門制定各專業行業領域中不同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職責,要求學生按照具體的崗位變遷順序制定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進行分專業、分行業、分崗位的手把手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深入瞭解職業對個人就業能力的具體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增加職業生涯規劃的可操作性。

    第六,充分發揮學校團學組織的作用,透過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要機會是透過各類校園社團組織的活動進行的,是大學課程體系之外的必要補充。它可以活躍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組織管理和團隊配合能力。例如透過“暑假三下鄉”、新農村調查、企業參觀、寒假實習等方式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積累學生的社會資本,為其走上社會鋪墊平臺。同時,學校相關部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家及地市舉辦的各類職業規劃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際鍛鍊自身的各項能力,也透過活動帶動其他同學關注自身的發展問題,在大學生涯的初期制定自己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習中能有側重的提高就業能力。   

    第七,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定的就業實習和見習基地,增強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就業實習和見習基地是大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前的實踐平臺,鼓勵大學生進入實習基地訓練,增強工作的認知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能夠讓大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和社會工作需要的差距,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擇業心態,找到自己進入社會合理的行業目標和崗位目標,避免盲目自信和悲觀失望。從實習實訓中找到自身的優缺點,儘量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的能力和市場崗位需求相匹配,減少進入社會的障礙和壁壘,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第八,培養創新意識,做好持久就業。

    持久就業能力是指學生所有的知識、技能、經驗以及身體狀況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特別是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快速變化,保持性對穩定的就業狀態所具備的就業智慧條件。要做好就業的永續性,一定要培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進行科學創新,研究新方法應對環境形勢的變化,使學生在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主動的去積極探索,刻苦專研,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在各種突發的情況中能夠很好的應對和解決問題,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及時吸取和轉化各方面知識的能力。

    第九,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創業中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創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中國今年來大力提倡和發展的專案之一,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無論是專業素養還是社會交往能力,都會在建立公司或者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過程中得到磨練和提高。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創業可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可能是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家族為背景的投資。大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專業知識儲備,可是要想創業成功,社會資本的積累往往是佔重要地位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創業難於普通就業,創業者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也比一般的就業者要高,換句話說,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也就是在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也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和標誌,隨著大眾傳媒及網際網路絡的普及,當代大學生接收資訊的迅捷程度是以往所不能比擬的,但是現在大學生的過多的依賴於虛擬的世界,不願意實地操作,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壞毛病。高等教育在面對大學生教育的時候,應該抓住當代大學生的各種特點,揚長補短,透過各種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努力為社會輸出合格的專業人才,肩負起國家發展人才培養的重任。

    注意事項

    高等教育在面對大學生教育的時候,應該抓住當代大學生的各種特點,揚長補短,透過各種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努力為社會輸出合格的專業人才,肩負起國家發展人才培養的重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海大學的工程管理專業怎麼樣? 好就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