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齋肉包

    我覺得要多參加一些社團啊認識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較重要,還有就是參加課外活動跟去做一下兼職真的兩個學期下來你會發現自己慢慢就外向了,人際交往完全遊刃有餘親測有效

  • 2 # 哈魯教育

    出國留學前,我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孤獨。

    在大陸的時候,每天都在學校,身邊永遠有幾十個同學,我們在同一間教室上課,我們在同一片綠茵場上奔跑。說著相同的語言,過著集體生活。

    所以那個時候我總有種莫名的錯覺,就是,我是個外向的人。可能這也與我中學時代的經歷有關。初高中都是班長,(而且是三四個班長裡,唯一的女生)天生長得就有點高壯,活潑愛運動。班主任、任課老師都覺得我的外在形象可以震懾住同學,有能力帶領大家一起積極向上。

    我會主動與同學相處,會承擔一些班級任務。

    現在回憶起來,我中學時代的任何一段友情,幾乎都是我先主動的。

    初中對我改變很大的一件事就是,我初一認識的好朋友,由於母親工作原因,在第二年去了美國借讀。

    剛認識的時候,我們兩個的反差是很大的,我完全外向,她十分內向,內向到,她覺得自己離開班級也沒人會多麼在意。嗯,初一那年我們倆玩的還蠻開心。那個時候認為,這段友情,是靠我這方百分之七十的主動維持的。不過也沒什麼,那都是我樂意的。

    現在反而是,她主動聯絡我的次數多了一些,我顯得有些被動了。

    後來,唸了高中,我也認識了一個很愛笑很善良的女孩子,我們一起下晚自習回宿舍,一起去食堂吃飯,我會聽她嘴裡唸叨一些“哪個明星很好看,哪個愛豆又出新專輯了”。

    其實,我和這位朋友的許多生活觀念也有許多不同,最打動我的,一直是她的真誠。我們互相奉獻,這段友情每天都有新鮮感。

    大學之後,漸漸的,我和她們都少了聯絡,她們有時會要求與我語音通話,不定期也想影片聊天。我有幾次藉口推辭掉了;

    在國外留學後,我竟意外發現,自己竟是一個異常內向,喜歡獨處的人。

    獨處這段時間,也給了我一個認識“真我”的機會。在加拿大接觸的一些中國留學生同學,對我的我的第一印象會是,有點難以相處,獨來獨往,社交能力差強人意。

    這也許與我的內在個性有關吧,總希望別人瞭解自己的內心,但是反感快進模式。也追求完美,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與人交往的時候,也很慢熱,就是還沒信任一個人之前,必須會保持距離。

    所以,會有一部分朋友誤解為:我在社交方面是有缺陷的。

    大學讓我最為滿意的一點就是,除了上課時間,其他的時間是靈活有彈性的,我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一個自己的timetable,讀書 兼職 健身游泳 做飯 等等一系列我都會記在一個本子上。

    因為,我喜歡一切事物井井有條的樣子,看到他們記錄在在規定的時間段裡,我會有種莫名的心安。

    當突然有一個約局,或是在做自己的事時,如果有人找我出去,會讓我不知所措,因為我不喜歡拒絕,但是更擔心被人誤解為,我這個人真是無趣又不好接近。所以有些時候,我不得不答應,然後改變自己的計劃。

    許多事情,我在做之前是有一個“精力投入預算”的。就和理財的道理一樣,在你消費什麼東西時,心裡會有一個資金預估,當某一項的開支大了,那麼另一項就要考慮縮小錢財投資了。

    精力投入也是一樣,如果沒提前說,就被突然通知要去哪裡約,或是安排個見面,可能我原本的健身計劃或是自己午休的時間就被打亂了,

    也就是說,我原本在這個事情上預計投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可是做了其他事情,精力的投入也許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那麼這個事情完成的結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就會讓我感到很生氣。

    後來,我一直在努力追逐高質量獨處,學著拒絕一些低質量社交

    人總是要靜下來的,因為,我們需要成長,而幫你長大的最佳方式,是你留給自己安靜的時間更多一些,學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宇宙世界運轉這麼久,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在校園還是職場,好像一直存在這樣一種偏見,就是,這個世界是留給外向性格的人,因為他們開朗健談,善於表達,可以迅速融入一個群體中。

    所以,相比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的機率很大。

    儲存在我手機裡的一個TED演講影片《內向性格的力量》,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篇。

    演講者蘇珊.凱恩有一段這樣說:“內向更多的是怎樣對刺激做出迴應,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其實內向的人是很渴求大量的鼓舞和激勵的。反之,內向者最感覺到它們的存在,是精力充足的時候,最具有能力的時候也正是他們存在於更安靜、更低調的環境中。關鍵在於把我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化,這對於我們來說就足夠把我們自己放到正確又適合的激勵的區域中去。”

    (原文:Introversion is more about, how do you respond to stimulation, including social stimulation. So extroverts really crave large amounts of stimulation, whereas introverts feel at their most alive and their most switched-on and their most capable when they’re in quieter, more low-key environments. So the key then to maximizing our talents is for us all to put ourselves in the zone of stimulation that is right for us.)

    很討厭一個詞叫“孤獨患者”,令我很不理解的一個點是,孤獨又不等同於抑鬱,為什麼要在孤獨的尾綴新增“患者”二字,難道這個社會有誰特意規定,孤獨就是一種“病態”嗎?

    我們當然不能忽視社交的重要性,與人交流一直是門學問。

    可是如果你扭曲了孤獨的意義,那真的很遺憾,你將無法理解“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的樂趣所在。

    在我曾經交過的朋友裡,他們都是很好很真誠很善良的人。

    只是,很殘酷的是,因為時間,因為彼此經歷的不一樣,因為停留的城市不一樣,不可能像以前那樣,無話不談。

    你喜歡了哪個人,我被哪個人欺負了,這些事情,早已經不會再輕易提起了。我們都已成年,也都沒那麼在意了。我在學著獨處,你也在成長。也不再輕信什麼:“我等你”、“我願意等你幾年”這類蠢話。

    要知道,精力有限,請把它們放到未來屬於你的人生裡。

    你變得越來越好,勇敢又善良,關於你的零碎,我可能不是那麼在意。不過你要知道的是:

    無論是你的每一次成功或失敗,我還在,並沒有走遠。

  • 3 # 小宋老師333

    內向的人在大學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愛好,以此愛好認識接觸更多的人,使得自己慢慢的開朗活潑外向。或者從本班開始慢慢認識更多的人,再去認識同學身邊的人,慢慢開朗活潑開朗樂觀積極向上

  • 4 # 像我這樣有秀的人

    遵從你的本性呀,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刻意去改變自己,但是該參與還是要參與的,肥宅也有自己的快樂生活呀,別變成抑鬱症了,臨放假我們旁邊的學校還跳了一個呢

  • 5 # 賴昊宏

    有人說,人是社會中的人,內向的性格會導致這部分人難以融入社會而最終失敗。其實,內向並不一定人的缺點,甚至像比爾蓋茨,巴菲特這樣的世界頂級富豪也不乏內向的性格。那我們可以從此得出結論認為內向的人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實際上性格無優略之分。這些家喻戶曉的名人真正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擁有著強大的內力,能夠在獨處時提升自我,所以才得以脫胎換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些內向孤獨的大學生無非是與人來往較少,少了些與人同樂罷了。不妨嘗試與書香為伍,以棋為樂。多讀經典,提升自身品味。相信你終將尋得三五知己,不枉大學的青春歲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女生如何規劃生活費?是應該省錢存錢,還是提高生活質量做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