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後嬌陽518
-
2 # 國風1974
你好,我是國風
歷史是容不得假設的,否則也要是不能成為歷史了!但偏偏人類就很富有想象的能力,萬事都喜好去假設一下!那麼也只好來此滿足一下人們的好奇心!明末,天下將傾。崇禎空有天下之志,卻無天下之能。李自成兵臨北京。滿朝文武,崇禎不能制之,使京城陷落,崇禎煤山自盡。大明亡!
.李自成雖建立大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治天下的能力。沒過幾天就把京城的搞得烏煙瘴氣,毫無生機。可以這麼說。假使無外夷入侵。李自成的天下也做不久,很快也會像太平天國起義一樣,自殺自滅。何況,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僅侷限於陝西,山西,河北,山東一線,河南,湖北一部分。南下福王與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無論就地盤還是軍力都比李自成強大的更多。一旦李自成陷於內亂,大明弘光政權完全可以北上收復失地。重整大明河山!
福王雖然也不是什麼明君,但至少此時天下經此離難,應該有了一些向心力。內用賢臣良將。外有天下士族的支援〈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殺光了士紳鄉黨,奪財鉅萬。天下計程車族都看到了,只有合力打敗李自成,才能上報大名,下保自身利益〉不至於亡國。
但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條件——山海關重臣吳三桂不屈於蠻夷,一心保衛華夏!將滿清阻擋在山海關之外!吳三桂有沒有這個實力呢?是有的!明北方一線自來為滿清所侵擾,視為防禦重鎮,兵精糧足。滿清僅僅幾萬人馬,善於遊獵,根本不善於攻城。所以吳三桂是守得住的,即使沒有後續支援,堅守一兩年也不是問題。而李自成是等不得一兩年的!
崇禎皇帝於1644年4月25日自縊身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即在南京繼位,史稱弘光帝。此時南明以兵部史可法總督天下兵馬,集左良玉,黃德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南方更有鄭成功部,總人馬不下百萬。何況,李自成所過之處,各地方士族自籌軍馬與之抗衡。〈李自成最後就死在這些地方武裝手裡〉。更何況,農民的本性:艱苦奮鬥的時候肯群策群力,一旦樂於享受馬上自私自利。紫禁城的寶座反而是農民起義最厲害的毒藥。稱帝后樂於享受到李自成根本長久不了!
紅樓夢裡探春曾說過一段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何嘗不是!大明的敗亡就在於,自家裡殺亂了,殺得孱弱無比,外人看著有機可乘,才一鼓作氣的殺來,趁你病,要你命!
吳三桂如果拒不投降〈既不投降滿清,也不投降李自成〉,可不可能呢?很難,但也未必不可能!時吳三桂統精兵六萬人。而李自成總人馬十萬,至少還需留一半拱衛京師罷,能用於行動的人馬只有五萬,而且是一群烏合之眾,居然採用“綁去吳三桂的父親”這等下三爛的手段,可見對自己的軍力沒有信心。而山海關外清廷可以調動的人馬也就區區數萬,加之蒙八旗,漢綠營八旗總共十幾萬。山海關一線僅僅不足兩萬人馬。
吳三桂若非投降滿清,滿清是沒有拼光家底進入中原的信心的。你就是說即使是吳三桂和李自成打起來,關外的清軍也不敢輕舉妄動。吳三桂如果是一個社稷之臣,非為一己私利。是可以憑藉手中的兵力內御李自成,外防多爾袞的!
甚至有可能,山海關一戰,直接摧毀李自成的主力。即使不能恢復京城。也必然使李自成不敢再來!而滿清也不敢妄動。守山海關靜待天下之變,南明君馬到日,吳三桂就是大明第一名將,名垂青史!
只可惜他投降了,蠻夷入主中原,8000萬華夏子民血流成河。他也成了歷史有名的漢奸,華夏民族的罪人!
-
3 # 水中漁人WHSI
吳三桂投不投降,與清朝入主中原,統一天下關係不大,充其量他的投降能和清軍一起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山海關開戰,並一舉拿下,並一路追殺李自成奔北京而來。。
北京城內崇禎帝已經吊死,李自成在武英殿倉皇稱帝,第二天就撤離北京,倉皇出逃了。多爾袞面對空城,輕鬆拿下。可以說,此時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是潰不成軍,亂作一團。吳三桂的投降只能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多爾袞所帥的清軍進京步程,沒有吳的投降,清軍進京奪取政權也是必然的事情。
-
4 # 等待的休閒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大明王朝早已千瘡百孔。雖然崇禎一心想要勵精圖治,做一箇中興之主,無奈其個人能力實在不行。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了北京。前一天,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眼看江山不保,萬般無奈之下,把自己吊死在萬歲山的一棵古老槐樹上。就當時形勢而言,滿清已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氣勢和部分條件,就是吳三桂不投降滿清,滿清入關統一天下,已成定勢。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就當時的天下形勢而言,可分為四股勢力: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後建立的大順政權,以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攻入四川成都後建立的大西政權,以南逃的明朝宗室、官員和江南明朝殘餘結合起來在江南一帶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權,和以滿族人為主盤據東北多年並早已建立的滿清政權。而在這四股勢力中,尤以滿清勢力為最強最穩。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大順政權。我們知道,李自成率農民軍進入北京後,1644年四月大順政權進入全盛時期,大順疆域囊括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統治區包括了現在的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李自成雖然控制範圍很大,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也承明制進行了政權建設,如建大順政權,改元永昌,將明朝的六部改為六政府,實行科舉選官制;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免糧,推行地方官制;在軍事上實行中、前、後、左、右五營制,有嚴密的獎懲制和功爵制。但是李自成政權卻很不完整穩固,很快就垮臺了。其原因有四:首先李自成沒有一統天下的打算。
農民軍攻佔襄陽後,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攻克西安後,改西安為西京,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登基稱帝,並追尊曾祖以下為皇帝,母呂氏為太后,策封高氏為皇后,陳氏為貴妃;在退出北京的前一天,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行代明稱帝儀式,立妻高氏為皇后,追尊七代祖妣為帝后。這接連的登基稱帝,表現了李自成的不自信,而且呢,就在李自成連連攻城拔寨,兵臨北京城下之際,仍給崇禎帝寫信,要求崇禎帝封自己為陝甘的西北王,自己就幫助崇禎帝撫叛鎮亂,北御滿清,可惜竟遭崇禎帝的拒絕。從這些情況都可看出,李自成根本沒有統一天下之志,只想獨據一地擁兵自重稱王,因此在他的腦子中,就根本沒有推翻明朝後的一個通盤打算。常言道: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通盤的打算,就會考慮不周,遇到突發事件,就會倉促應對。
其次,沒有長遠的固基保本之策。李自成農民起義,之所以被稱為流寇,就在於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懂得建立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對佔領地佔領時拼死拼活,佔領後像一陣風似的,棄之不惜。不能有效地對佔領地加強管理經營,教化誘導,以致佔領地對起義軍作用不大。同時呢,為了爭得農民的響應,大順政權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推行三年“免徵賦稅”政策。隨著軍隊的越來越壯大,糧草供給越來越多,但又不能向農民徵稅徵糧,這龐大的軍備供應,也只有嚮明朝舊官吏宗室地主們征討了。本來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宗室官僚紛紛而降,以求自保,但拷掠制的實行,就無形中將這部分人推向了農民軍的對立面。
其三,統戰工作不到位。對內,李巖是李自成集團中最有戰略眼光的人,在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敗逃時,李巖提出自己分軍去河南發展,以分散敵軍追擊的壓力,但宰相牛金星一向妒忌李巖的才能,就以當時十八孩兒主神器的讖語攛掇李自成,致李自成懷疑李巖有野心,就把李巖殺掉,大失軍心民心。同時因為有“三年免徵賦稅”政策,為了籌備軍餉,李自成農民軍只好透過沒收明朝內帑、宗室、勳戚、太監的家產和對明朝官員實行追髒助餉的辦法來解決。
於是他們制定了拷掠法: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這個方法的實行,讓很多已歸服投降的明朝宗室、太監、官員苦不堪言,家破人亡,在無形中就增多了大順軍的對立面。本來吳三桂看崇禎帝已死,大明滅亡,是準備歸服李自成的,而且李自成已經派人去山海關同吳三桂談叛接管事宜,吳三桂也帶著隨從要到京面聖,但當走到半路,從京城吳三桂家中逃出的兩個奴僕攔住了吳三桂,告訴他,父親及家屬被大順軍關押拷掠,硬逼交餉銀二十萬,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
吳三桂一聽怒髮衝冠,發誓要和大順軍鬥到底。他又率軍反回山海關,殺死大順軍派來的接防者。吳三桂又向關外的清軍統帥多爾袞借兵,要求助他剿滅大順軍。對外,北面的滿清也想和李自成談判,但李自成堅決不談,一直視滿清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狀態;南面的南明,與李自成也有弒君之仇滅國之恨,不共戴天,自然也是刀劍相加;西南的張獻忠也是時離時合,遊魂不定,李自成佔西安,建大順,過關拔寨進北京,張獻忠一直是擁戴李自成的,在李自成建國後又奉永昌年號,可當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出北京後,張獻忠所領導的大西軍不再尊奉大順,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更是與大順軍兵戎相見。因此李自成對內對外的統戰工作都沒有做好做到位,導致一敗塗地。
再說南明小朝廷。明朝一向實行兩京制,崇禎帝吊死煤山,北京易主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時淮河以南名義上仍屬明朝。這時的南京就成為有實際內涵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成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在慌亂中,經過激烈的權力鬥爭,他們最終擁立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後稱帝,改元弘光,史稱南明。南明當時名義上是明朝的正統,淮河以南都仍是明朝的官吏,可以說南明尚擁有江淮以南半壁江山,在淮安、揚州、廬州、泗州等四個地方設有重要軍事防控區,史稱江北四鎮,分別有黃得功、劉良佐、高傑以及劉澤清等四將率軍駐守;而且世鎮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湖廣巡撫何騰蛟、閩浙鄭芝龍、方國安,兵力也很雄厚。
但是,弘光政權沒過一年就被清軍消滅了。其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明內部不和,相互勾心鬥角,各自擁兵自重,不聽調配;而且江北四鎮的兵將還趁火打劫,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在此國難危亡之際,毫無大局觀念,面對強敵,因太子案,仍黨爭激烈,內鬥不斷,自傷元氣;又不講一點鬥爭藝術,分不清當前最大敵人是誰,堅持與大順政權為敵的立場,當大順軍和清兵雙雙南下,對南京都形成威脅時,弘光政權把對付大順軍作為當務之急。在此情況下,等清軍擊潰李自成起義軍緩過手後,就全力對付南明弘光政權,結果南明軍不堪一擊,投降的投降,敗亡的敗亡,眾大臣獻降南京,弘光帝被俘,不上一年的弘光政權就垮臺了。
接著說滿清政權。當年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遺甲起事,逐漸佔據遼東之地,建立後金。此後經過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將大明勢力逼退至長城一線。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後金控制的區域不斷擴大,皇太極繼位後,改後金為滿清,繼續擴大滿清疆域。到1644年,滿清已控制了東北起庫頁島,東臨鄂霍茨克海,東南至北韓半島,西北迄貝加爾湖,南至長城(遼西到寧遠),西南到宣府鎮(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大同鎮(今山西大同)邊外,西達青海(今青海省),北跨外興安嶺的廣大區域。
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經營,滿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特別是皇太極繼位後,接受了明朝的先進管理制度,推進滿清不斷向封建化邁進,建立了以女真貴族為主體,包括漢、蒙古各族上層分子在內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他們完善大臣議政制和滿州八旗軍事管理制,相繼還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加強了對人口地域的控制,還制訂了完整的法律制度,接受漢族文化,實行科舉選人制。皇太極及其後繼者們,非常注重滿州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對外不斷開疆拓土,先後征服了蒙古和北韓半島,不斷侵掠騷擾大明,不斷讓大明為收復遼東、防守邊關增籌加碼,導致其國庫空虛、遼餉日益加重,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使大明內壓外防,積重難返,元氣大傷。
同時,滿清還使用剿撫並用的兩手,憑強勁的軍事實力,不斷耀武大明,樹立滿清彪悍的戰鬥力;對歸降的漢族官僚和知識分子採取優待政策,透過開科取士、任用漢官等一系列措施,給滿清聚集了非常寶貴的政治資源,像歸降的范文程、洪承疇、尚可喜、耿仲明、寧完我、祖大壽、李永芳等漢人漢將,都陸續成為滿清政權的骨幹力量,他們的建議得到了重視和採納,為提高滿清政權的政治成熟程度奠定了基礎,避免了滿清政權出現重大政治失誤。
滿清具有很強的軍事實力,據史料記載滿洲八旗四萬餘人,蒙古八旗一萬五千人,漢軍八旗三萬餘人,漢族降將孔有德等聯軍二萬餘人,各旗包衣、外藩共計一萬人左右,實際兵力約十二萬人,對外號稱二十萬。而且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滿清軍,有著完備的軍律軍制和軍功獎勵制,軍紀嚴明,是十七世紀最具戰鬥力的軍隊;為了佔領中原一統天下,滿清內部也十分團結一致,雖然在權力交接時也出現過一些動盪,但過後一如既往還是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而且呢,為了達到入主中原的目的,滿清還打出了為崇禎帝報仇的旗幟,極具迷惑性。
最後說大西政權。西南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1643年在武昌初建。1644年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稱帝,正式建立政權,年號大西。大西政權轄有四川省大部。1646年,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犧牲,大西政權滅亡,其餘部由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帶領,一度聯明抗清,後遭清軍鎮壓。由於張獻忠的大西軍勢力有限,在四川又實行了殘暴統治,不得民心,與前三股勢力相比,太過微小,更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了。
綜上所述,四股勢力,只有滿清不僅擁有穩定的根據地,有充足的兵源財源,聚集了豐富的人才,還對內對外策略到位,既打又拉,軍隊戰力又十分強勁,已具備了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實力。作為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手下雖有精兵五萬,但明朝一垮,他就沒有了軍事補給,獨自是很難生存的。他夾在李自成和滿清中間,只有投靠了一方,才能得以生存。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只有依靠李自成,但李自成不是成事之君,也許與吳三桂聯合,能推遲滿清入關,但時間一長,李自成內部弊端重重,財政困難,兵源枯竭,是難敵滿清入關,一統天下的。
-
5 # 福聚經濟甘遼蘇魯粵贛
吳三桂率領著大明朝的8萬精兵鎮守山海關,如果不投降清朝的話,清朝或許還不能入主中原呢。
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多的漢族士兵幫助滿清的軍隊打仗的話,滿清軍隊到處都會遇到抵抗,或許就沒有那麼順利奪得天下。
正因為有吳三桂等一批漢族的部隊幫助滿清打天下,所以勢如破竹的滿清軍隊才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
6 # 大馬哈魚12
答,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入主中原,為什麼呢?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不是已經理清思路了!大明為什麼氣數已盡。
明的階級鬥爭也好,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升級也罷。總體來說就是,君權與相權之間的關係已經變成“山窮水盡。”
國家居然沒有什麼賺錢的方法,這個不讓整,那個不讓辦。皇帝陛下著急,一般大臣在和沒有頭的蒼蠅一樣,瞎嗡嗡……。沒有什麼人對於大明王朝的歷史,從政治,經濟,人物關係等進行變化的理清楚。
朱元璋對自己後代子孫滿堂吃俸祿這種東西,為什麼要吃死地方,居然沒有什麼改革,對於我來說弊端就是要割除的。
-
7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假設。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有的人還是改變歷史的人,比如否定多於肯定的吳三桂。
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清朝,吳三桂就是抵擋清朝鐵騎的人,如果一直積極抵抗下去,清朝的多爾袞是打不進山海關的。前提是吳三桂被重用,並且做好軍隊的後勤工作,並且後面有強大的支援。
這個事誰來做呢?當然是明末打破北京城的李自成了。如果李自成打進北京,不燒殺搶掠,安撫百姓,團結整個明朝的人。然後只要和吳三桂團結起來,滿清肯定打不進中原地帶,甚至有可能消滅滿清王朝。即使消滅不了滿清,也很可能得到統一,中原文化畢竟更強大。
如果當年消滅了明朝的大順朝統治了中國,那就是宋元明順了。如果清朝改為順朝,清朝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很可能在朝更加發展起來。那就會出現東方和西方兩個資本主義,那歷史可真的就會大改了。歷史具體會怎樣改變呢?我都不敢想了,由此可見,吳三桂真是一個能夠改變歷史的人。
-
8 # 聰穎星空WGT
假如歷史重寫,一切皆有可能也皆無可能。
可歷史沒有如果,時代洪流滾滾而過,一切過往都紛紛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果吳三桂接受大順朝,如果李自成不傾力圍剿,如果吳三桂不向清朝求救。歷史的天平便不會如此的傾斜,八旗軍便不會如此順利進關,也許會重新出現一個類似劉邦、成吉思汗及朱元璋的偉人,將來一段時間統一清朝也有可能。
一切皆有變數。在歷史的程序中,一個小小的微瀾也許就可以改變大局。
前途渺茫未知,將來發生的一切都只能是預測。正如反觀歷史,各種結果皆有可能也皆無可能,所以尊重歷史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
-
9 # 飄風我塵
當時掌握重兵的吳三桂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若不想死、什麼樣的選擇不也相當於是主動“投降”?與其如此,還不如干脆直接點的投降呢,畢竟手裡掌握著那麼多人命。
另外,即使吳三桂不投降、還就把山海關給守住了,那麼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也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也就說,當清兵未能非常容易的入主中原後,中原會發生內戰、並會相持下去,而同時清朝也會發生內亂、或許也會持續一定時間。中原的內戰只會更大地消耗自己的實力,然而清朝的內亂卻是進一步更迅速地凝聚統合力量!當皇太極死後或是其後人主政或是其他人主政,這都相當於是提前一步解決了潛在的內憂,而以這樣的狀態及力量去重新攻打中原誰又能抵擋得住?天下,終究還會是落到清朝的手裡,歷史依舊會回到老路上。
-
10 # 老魚戲說古今
如果吳三桂不投降,也擋不住明王朝走向覆滅的大勢。明朝末年,皇帝昏庸,官員貪腐,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明朝政權岌岌可危。除了吳三桂,北有闖王李自成,南有張獻忠,左良玉等各路軍閥。中原幾乎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腐朽不堪、搖搖欲墜的明王朝早已成為了待宰的羔羊。就算吳三桂和清軍拼命,也擋不住明朝滅亡的大勢。如果吳三桂不投降,就會站隊李自成,而李自成的部隊軍紀很渙散,進入北京後到處燒殺搶掠,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矛盾,遲早要覆滅。但是投降之後,兩軍合兵一處,打敗李自成後,清廷一下子站到了爭奪天下比較有利的位置。最後統一全國。
-
11 # 嘉禾98
吳三桂最後終究是舉起了反滿清征服屠殺,復興漢民族的大旗的。一度聲勢浩大,復興有望。然而吳三桂彼時已屬年老體衰,老年人特有的遲鈍和保守誤了大事。反觀滿清,卻有一批能幹的漢人投靠效力。最終這場漢民族聯合其他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被淹沒在血海中。
主流史學大概是根據此時滿清統治已被置於正統吧,對於這場悲壯的民族救亡運動評價模糊,對吳三桂本人則強調了其過去的背叛而仍舊拒絕把漢奸帽子給他摘掉。其實質就是否定了人民反抗異族殘暴統治的正統性。作為非專業人士,實難理解。
回覆列表
讀過歷史後,我們瞭解到: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朝,歷史的車輪依然滾滾向前,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依然不會停頓。因為大明王朝已經腐敗無能、大明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大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般席捲天下,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大明王朝已經是
內憂外患,病入膏肓,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了!滅亡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