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奔的魚兒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原因分析 : 關於90後的研究我們也看過不少。他們所身處的成長環境,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們經歷了應試教育、升學壓力、就業困難、經濟轉型等種種壓力,他們透過網際網路得知全球範圍的動態,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個風險社會。跟其他年代尋求外部擴張不同,90 後知道外部擴張是要承擔風險的。並且,他們享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為扁平的家庭和就業關係,對他們來說外部擴張不是必須的。他們更經常談論的是“我”,是“成為我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網際網路工具成為他們情緒的宣洩口。有一部分人透過網際網路釋放自己的里人格(在這裡,里人格指內心想法),他們把負面情緒、犬儒的理想釋放在網上,而在日常生活的這個“我”,似乎跟網際網路上的那個“我”沒有半點關係,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共用一具軀體的兩個不同靈魂。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們是內外統一的青年人 —— 我就是我,我是一個完整、獨立,並勇於為自己發聲的個體。 這批內外統一的年輕人樂於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別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認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他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併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個這樣的人,與自己和解。 像葛優躺這有帶有負面情緒的形象在微博走紅,是青年人勇於去轉發、去分享、去傾述、去再創作,去告訴別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覺得躺著什麼都不用做的狀態挺棒的”。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內心迫切希望當一個不勞而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也會羞於開口吧。 先前我已經說了,葛優一躺表現出來的頹廢、絕望、悲觀、生無可戀,正是這批超時工作、超額吃飯、壓力大、掙錢難的大眾內心狀態。壓力大很容易理解,但為何壓力大導致的不想努力會成為全民狂歡?是什麼導致了他們選擇了葛優躺來傳遞內心的渴望? 我認為,這是因為傳統努力已經難以實現生活的質變和階層的上升了。目前在這個國家,由於社會成本高居不下,下層通道往上的空間逐漸已經堵塞。我們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運”諸如此類的勵志名言,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 這樣絕望特質的發言,是青年人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的“喪(sàng)文化”的崛起。 學術界分析: 青年"喪文化"產生與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虛擬網路的現實"擬構性"、青年自我的"主動汙名化"、集體和社會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微時代"的情緒感染:從"微"到"大"等四點。

    應當採用"理性與謹慎並行"的方式對待青年"喪文化",應當運用優勢視角對青年"喪文化"展開研究,應當引導大學生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青年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

  • 2 # 林嘉155

    其實並沒有,只是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想表現的太努力而已,看一個人你看他的朋友圈,不知道多頹廢。但是你去看看他的收藏,或許又是另外一番狀況。現在的人更願意把積極的一面埋藏在自己的心理。就好比一個人說他要考清華,周圍人會怎樣,會議論紛紛吧,如果說一個一般的學校,周圍一般不會說什麼,這樣不是省事了嗎?

    從結果來看,現在的90後成果也不少,優秀的90後也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大學裡的擇偶權是怎麼喪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