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a

    謝邀,高拱此人,人如其名,極其難拱。但是高拱主政期間在用人上要比徐階高明的多。潘季馴,治黃河。殷正茂,平兩廣。王崇古,封貢互市,總的來說,高拱主政期間用了三個人,辦了三個事兒就足矣讓他名列前茅了。他被勒令致仕說白了就是被張居正挖坑了,十歲孩童,如何治天下。而張居正(明朝最優秀政治家沒有之一,偉大的改革家)也確實利用了高拱的性格缺點。聯手馮保一舉拿下高拱

  • 2 # 麻子說

    高供是隆慶新政的一個重要人物,嘉靖三十一年(1552)作為裕王府的講師,此時皇太子死了2年,裕王與景王都居京城,世宗矚目不定,景王和裕王都前途未卜,但高拱出入王府,多方寬慰裕王,後來自然坐上太子黨的首把交椅;

    於是,嘉靖四十五年,徐階把他推薦入閣,拜文淵閣大學士。但他的性情高傲,“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觸之立碎。每張目怒視,惡聲繼之,即左右皆為之辟易”,入閣之後屢次與徐階相抗,甚至當眾相互對罵;生活作風又嚴謹刻板,吃穿用度都相當簡樸,官場混了幾十年,出名的清正廉潔,徐階等想挖他的隱私,竟都找不出一件貪贓枉法之事。

    高拱以因為自己清廉,非常霸道,對同僚官員,就是擺出一副冷冰冰架子,對內宮太監,更是恨不得用鼻孔眼看人;連對隆慶皇帝。也是擺老師資格,經常口沫橫飛的發飆,搞的隆慶皇帝目光發直,張口結舌,恨不得馬上下罪己詔。

    當然隆慶皇帝畢竟是學生,不得不忍受他,關鍵是內閣首輔徐階頂他不順了,畢竟徐階當年在翰林院,算是高拱的恩師啊,徐階憑藉多年深厚的功力,發動御史言官官員們連番上陣怒罵,不僅上班罵,下班路上都派了年輕官員追著他的轎子罵,高拱豈是老謀深算的徐階之對手,只能憤而稱病辭職,隆慶很高興,由著他去了。

    明史:九卿以下交章劾拱譽階,拱遂引疾歸

    隆慶二年七月,徐階因干涉後宮太多,隆慶看他不順,退休歸鄉,張居正與李芳等奏請復起高拱,隆慶三年,高拱高調復出,出任內閣首輔大學士,兼任吏部尚書,京城裡那些曾經被徐階利用,罵過高拱的官員,都很害怕,其中有一個叫胡應嘉嚇得一病不起,高拱人還在河南到北京的路上,竟直接與世長辭了。

    高拱聽說了,就讓他的學生,給所有結怨的官員們,吃定心丸:“華亭有舊恩,後小相失,不足為怨。。。。。“”拱當洗心滌慮,以與諸君共此治朝“。

    京城人心稍安,高拱上任後,往事一律不提,馬上著手改革徐階的舊制,

    吏治:

    當時高拱以內閣兼領吏部事,十分勤勞。他“晨理閣事,午視部事”;在吏部建立了嚴格的官員考察制度:“授諸司以籍,使署賢否,志爵裡姓氏”,每月彙集一次,交吏部由高拱親自過目。到年終將冊籍全部彙總吏部,作為官吏黜陟的依據。

    高拱看到朝廷重製科而輕科貢,科貢佔七成,制科僅為三成,他反對“崇其三而棄其七”,應惟賢是視,量才錄用。對舉人當官,他細緻到“其年貌五十以上者授以雜官,不得為州縣之長”,因為地方父母官,工作量大,必須年輕力壯才能擔當。他還提出人才儲備辦法:“今於緊要之官,各預擇其才宜於此者,每三二人置相近之地,待次為備。一旦有缺,即有其人,庶乎不乏。”貯備幹部全部對社會公開招聘,“凡有所缺,悉揭諸門外,使眾見之”,歡迎各衙門薦舉人選。“堂有侍郎,司有員外,疏皆列名而事不與聞,何居此,不過欲行其私耳。吾改其是。”他叫人抱人事檔案到後堂,命人當眾開啟,選拔程式上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即冢宰欲有所上下不能也”。對於被黜官員,高拱也吸取以前的教訓,每次都親自告知理由,讓人心服口服,必親“告以故”,黜者“無不懾服”。依照朱元璋的明朝舊例不設宰相,內閣輔臣不能兼職吏部,“若兼領銓選,則為真宰相,犯高皇帝厲禁矣”,但高拱不管這一套,先以閣臣、後以首揆掌吏部事三年之久,雖犯忌有人非議,但因為成績明顯,隆慶帝也全力支援他,所以雖有人非議,但高拱都平安無事籌邊:

    冷兵器時代,騎兵最重要,而明朝騎兵的問題尤以戰馬為最;馬政當時被視為閒局,朝廷輕之,使“善政無聞”。高拱體察此情後,考慮到馬政官一般位於邊塞貧薄苦寒之地,非常艱辛,於是提議改馬政官員本地化,“本省廉謹有才者任之,並寬其交納之額”。如遇優異,則超等擢用。馬政在他的重視下,戰馬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極大提高;

    高供本人對邊防軍隊尤其重視,他堅持整飭武備,核實功罪,嚴明賞罰,加強訓練,不斷鞏固海防和長城防禦能力。

    重用了 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王崇古,馬芳,李成梁等精明強幹名將,提高了部隊的待遇,佈置周密,防範嚴謹,敵軍未敢入犯。

    隆慶四年(1570年)底,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竟然公開向明朝投誠,高拱指示宣府大同軍政長官王崇古妥善處理,結束長期軍事衝突。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隆慶和議正式達成: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兄弟親戚甚至部下也都封了官,雙方互開貿易,第二年,正式建立和平有序的貢市貿易關係,史稱"俺答封貢"。

    明史記載,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帝病危,三天後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進寢宮東偏室,見皇帝,榻邊簾後坐著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則就立於御榻右邊。皇帝抓住高拱的手曰:“以天下累先生”。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即崩於乾清宮。

    高拱是一直看不起太監集團的,尤其對萬曆的奶爸馮保是正面衝突,兩次推薦陳洪和孟衝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隆慶都支援高拱,馮保因為高拱,一直沒能升職為太監的一把手;由於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經常出入裕王府和大內,馮保先是萬曆的奶爸後來是萬曆的玩伴,因此馮保和張居正的關係一直很好;由於隆慶在位是完全信任和支援高拱的,因此張居正之所以深度勾結馮保,除了想打聽皇帝的心意,應該還是希望萬一事發,宮內有人為他說好話;

    明朝的反腐體制是嚴酷無情的,但官員收入卻又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所以不僅張居正,可以說大小官員都運用過潛規則,拿灰色收入,著名的比如永宣朝的三楊,嘉靖朝的嚴嵩,徐階,真正清廉的,除了沒實權的御史言官,也就只有高拱海瑞等寥寥數人;

    當隆慶不省人事病危之時,張居正的太監人脈關係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為顧命之時,高拱不僅已是真宰相,而且歷史沒有記錄,隆慶當場有指定任何太監輔佐朱翊鈞,這符合隆慶的遺言“以天下累先生”;

    這就說一旦萬曆登基,高拱就是明朝第一權臣,也只有這樣的權力,才能完成隆慶想要的改革;而張居正唯一的辦法,除了兵變,就只能是利用宮內的勢力,才能扳倒高拱,於是:

    策劃政變

    第一步,他和馮保策劃,避開高拱,寫了隆慶遺詔,加入“司禮監共輔”;

    高拱臨終前曾經寫了《病榻遺言》四卷,記述事件經過,因隆慶遺詔簽署沒有經過內閣,但皇帝印璽已蓋,隆慶已死,根本來不及更改。明史也曾有“穆宗得疾,保密屬居正豫草遺詔”的說法;高拱不服,以大明200年來,沒有太監受顧命的規矩,而張居正臉皮厚只“面赤謝過”而已;

    第二步,司禮監的人事任免權是皇帝,而不是內閣,因此只需萬曆提議,兩宮太后同意,馮保就馬上得以任命,所以萬曆的《登極昭》則是張居正執筆,萬曆和兩宮太后御準,命馮保衛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拱內閣根本無權干預;而且太監孟衝“爭飾奇技淫巧以悅帝意”,素來不為李貴妃所喜,所以,趕走孟衝,馮保繼任,兩宮太后無人反對;

    第三步,張居正派人處處留意高拱的言行,抓他的把柄,例如:明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說過:“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虛歲十歲,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登基宣讀《隆慶遺詔》和《登極昭》時,馮保始終站立在御座旁邊,滿朝文武大為震驚,史書形容“舉朝大駭”;

    對此,高拱極為不滿的。他帶領閣臣,以 萬曆年幼,為免太監專權,取消司禮監披紅權,還政於內閣的名義上奏疏,“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並且派言官彈劾馮保,高拱這些行為都是按照正常流程來走的,事前也徵求過 張居正等其他大臣的意見,張居正表面上支援,暗地裡卻告訴了馮保,並計劃去高拱而代之;

    所以彈劾馮保的奏疏到司禮監就被匿,留中不發,高拱則更更著急了,準備朝堂上率百官當著萬曆面,請求答覆;

    這下,張居正就慌了,萬一百官發難,高拱和高議等重臣如果都堅持這個意見,那麼司禮監披紅大權被內閣掌握,則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費,於是他馬上通知馮保,讓他篡改高拱的話。將“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童如何作天子”

    馮保利用例行東廠密報的機會,以此話汙衊高拱,結果,“太后大驚,天子聞之亦色變”;由於高拱是第一權臣,因此皇室的確有派密探時常偵查,兩宮太后和萬曆聽說 高拱說十歲孩子不能當天子,當然驚恐萬分,馮保趁機說,高拱專權,不可容之;

    太后可能有找過張居正等其他人來核實,張居正一口咬定,果然是高拱說過此話,而其他官員似是而非,於是馮保請旨罷免高拱,陳太后與李太后兩人同意;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

    六月十六日早朝,“召內閣、五府、六部眾至。”到會極門,太監王榛捧罵高拱:“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家閒住,不許停留。”

    兩宮及帝詔言語之間,切責高拱擅權無君,數其罪而逐之。高拱原以為宣詔是逐馮保,不料卻是逐己,不啻晴天霹靂,“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張居正從旁掖他起。第二天一早,柴車即路,頗為淒涼地踏上了歸程。

    而另一個顧命大臣高儀驟聞此變,吐血三日,一病不起;

    從此以後內閣大權專屬張居正一人;

    結論:他被逐離雖與其性格有關,但關鍵還是張居正起到關鍵作用,後來張居正倒臺,高拱被平反,並追贈諡號。

  • 3 # 青言論史

    談及明朝嘉靖末年至萬曆初年這一段時間,就不能不提這段時間的三位首輔——徐階、高拱和張居正。徐階和張居正比較為人所熟悉,而高拱就相對陌生得多了,他似乎只是承上啟下的一個人。事實上,高拱的才能是絕不輸於前後二者的。

    高拱

    高拱的學歷也是庶吉士,算是非常頂級的人才了(當然不是庶吉士也不會入閣)。庶吉士散館以後不久,他被分配去了裕王那裡當家庭教師。此時的裕王是眾望所歸的儲君,但是嘉靖皇帝卻遲遲不想立太子,而且另一位皇子景王遲遲不出京就藩,這讓宮廷內外流言蜚語不斷。而高拱作為老師,一直要裕王安心凝神,不管外面怎麼說,只要敦厚孝順就行。後來裕王被封為太子,非常感激這位高老師,親自寫了“懷賢忠貞”四字以示嘉勉。

    明穆宗朱載垕

    高拱所受裕王的器重自然也看在了徐階的眼裡。扳倒嚴嵩以後,徐階就把高拱請進了內閣。不過眼高於頂的高拱不但不念徐階的情,反倒是覺得受薦於人極其難堪,因此和徐階一直不大對付。結果這時候有個徐階的言官老鄉因為之前彈劾過高拱的親家,擔心高拱報復,下決心一條道走到黑,連著高拱一起彈劾,幸虧此時世宗皇帝病危才沒看見。躲過一劫的高拱以為是徐階指使他老鄉乾的,因此對徐階更加懷恨在心,下狠心非要整垮徐階不可。

    徐階

    世宗辭世的時候,只有徐階在身邊,而徐階只叫了張居正去草擬遺詔,其他閣臣一概不予通知,這讓高拱恨得牙癢癢,更要整死徐階。新君即位後,徐階繼續擔任首輔,高拱身為次輔就老是跟他頂著幹,幾乎是徐階提議監事他就必須頂回去。無奈之下的隆慶皇帝只好讓徐階和高拱各自退一步,兩人各自光榮退休,朝堂內總算安靜了一會。

    徐階的退休是真退休,但高拱卻僅僅是以退為進。兩年後,高拱重回內閣,並且擔任首輔。他上臺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徐階任內的所有政策全部推翻,不論是德政還是惡政。第二件事則是派人去收拾徐階,那個人就是著名的“海青天”海瑞。徐階自己也是管教不嚴,幾個兒子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儘管徐階救過自己命,但是海瑞還是絲毫不念舊情,依法狠狠治了徐階和他幾個兒子的罪。海瑞自以為自己是秉公執法,只是沒想到自己無非是做了高拱的一杆槍而已。

    海瑞

    高拱雖然氣量比較小,但並不是個奸臣,相反,他的能幹甚至是超過徐階的。他在吏部花了一個月時間看完了所有官員的履歷和優缺點,在調補官員時都能召之即來來即能用。

    六部官員通常都是輪換使用,很難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某一單位。放在其他部門尚可,但對於專業性要求極強的兵部就不適用,而此時又恰逢邊境形勢緊張,很難找到專門的軍事人才。高拱就規定兵部侍郎都需要去邊關做一段時間總督,而後再回調本部;兵部的中低層官員則多選用通曉軍事的幹部充任,並且只在兵部工作,不再四處調遣。這樣一來,幾年工夫就積攢出來了一大批軍事方面的人才,為明朝的用兵提供了極大便利。

    高拱雖然自己出身庶吉士,但他堅決反對只靠文憑說話,主張任人唯賢、人盡其才。在他任上,不僅是文憑稍低的人可以入朝為官,就連那些被公認為“貪腐”、“無操守”的官員他也能用的很好。古田有少數民族叛亂,高拱力排眾議派殷正茂(素有貪名)前去剿匪,最終也確實打了個大勝仗。像殷正茂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例子在高拱輔政期間還有很多,也正是他們和高拱一起開創了“隆慶新政”的局面。

    殷正茂

    高拱為官相比徐階和後來的張居正也要清廉很多,但是他的子弟卻和徐階的兒子有的一拼——手裡都不乾淨。不過由於隆慶皇帝對高拱十分信任,所以這也算不得什麼。但是在朱載垕去世以後,高拱就難以自保了,更何況他心目中的盟友張居正還心心念念要把他扳倒。

    高拱一向自命清高,和太監自然處不到一起去,可他還偏要干涉司禮監掌印的人事安排,還不允許司禮監干政,這就讓大太監馮保對他懷恨在心,而正想借機上位的張居正也藉此機會和馮保結成鐵桿同盟,高拱的下臺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馮保

    朱載垕去世時,高拱未能在身邊,這個致命的疏忽直接導致太監矯詔稱內閣與馮保共同輔政。高拱一心想要把太監扳倒,又上書要把司禮監全面廢掉,終於逼得馮保聯合張居正出手,密告太后高拱擅權。太后同意將高拱逐出內閣,強迫退休,並在次日宣讀詔書。

    在宣讀高拱罪過的時候,高拱趴在地上渾身酥軟,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還是張居正把他扶起來送回家。被退休的高拱回家以後,馮保還想整死他,所幸有張居正維護才未能如願。高拱去世後,朝廷恢復了他的命運,並且最終對他的功過有了公允的評價,這些也都是張居正的功勞。

    張居正

    高拱是個極其有才華的人,隆慶新政的諸多舉措都出自他手,日後張居正的“萬曆中興”也可以說是踩在了他的肩膀上。但由於他的氣量太小,不能容人,和徐階等人之間的公事問題很容易演變成了私仇,因此最後下場也並不算好。相比起來張居正則相當分得清公私之差,更能“同流合汙”,因而張居正比高拱在臺上呆的要久的多,也比高拱名氣要大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大巴車的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