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過人間007

    應該是知識點到了一定的高度,深度,而掌握的人不在普及化。而而且掌握這些知識點的人也有了比出輔導書更好的出路了。就好像現在的晶片技術,不能普及的原因是它現在具有巨大的經濟發展價值。

  • 2 # 藏鋒門門主

    大學完全得靠自己學習,還想讓老師家長監督你?統一發輔導書?你不想學可以天天寒暑假,不上課,然後掛科、重修、學業預警等等啥的,。想學習,可以自己泡圖書館、輔導書可以學校裡買,也可以網上買,還有其他途徑。

  • 3 # 小博長

    上高中的時候教輔資料能有我的個子高,當然我身高正常。但是大學了,我的資料書還沒有我的鞋底高,當然這是在大學考研以前。

    大學資料書的多少,跟大學生的身份有關。

    第一種身份:不考研,畢業就有工作的瀟灑大學生。因為他們不需要任何資料書,因為專業課考試無外乎課本知識。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考試安排,所以不需要。

    第二種身份:考研究生,考各種資格證書,參加社會考試的大學生。他們都會買厚厚的資料,而且一本接一本的買,越買越厚。沒有身高那麼高,也有課桌那麼高,堆滿宿舍和圖書館。

    大學生的目標需求不同,所以資料書的購買也就大相徑庭。

    不是說大學生不買資料,不能以偏概全。需要資料的大學生資料庫還是很厚實的。

  • 4 # 郝老師MATH

    課外輔導書?我理解是專業所學課程教材的課外輔導書,如果是這樣,我給您這樣子解答。

    1、大陸本科高校,一般會在大一至大二的上學期2-3學期內安排完成通用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都包括哪些呢?高數、線性代數、機率論、大學英語、大學化學、大學物理、C++程式設計、電路等課程。這些課程由於其普及型,市面上的輔導資料非常多(類似我們初高中期間的各類科目)。

    2、從大二下學期就基本進入到半專業或全專業的課程。

    這些課程有什麼特點呢?1)教材。由於編制教材也是老師評職稱,獲取業績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很多學校開設的半專業、專業課程的教材都有可能是自己學校老師編制的。那麼這存在什麼問題呢?有過研究生經歷或者博士經歷的讀者可能也曾參與甚至是主導過教材編制工作,這會導致什麼,教材中存在大量錯誤或者知識之間的體系和邏輯關係不強。使用這樣子的教材來學習,學不好也屬正常!

    怎麼來解決呢?(1)當然是能不逃課就不逃課,聽老師的講解,也許能達到醍醐灌頂的效果;(2)老師一般會在首課推薦其他參考書籍,當然你也可以搜尋更加權威的書籍作為輔導書來學習!2)不在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輔導書了。為什麼呢?(1)由於課程本身覆蓋面不大,製作輔導書的市場效果不好,不會有出版社或者老師願意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2)專業半專業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知識發展更迭快,學習的很多知識可能存在過時和錯誤的問題。

    如何才能學好這些課程呢?這些課程的一大特點就是抽象難懂,因為這些教材是要面向解決具體工程問題而設計或者說具體工程問題的理論支撐,沒有實際的裝置裝置或者工程擺在你面前,你很難了解其一二,難免覺得晦澀乏味。怎麼辦呢?其實好的高校都會為這些課程開設軟硬體的實操課程,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另一方面,提前介入到課題組模式,哪怕給研究生、博士生師兄師姐做很初級的工作,你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他們的幫助並加深所學課程的理解和應用。第三,就是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現在慕課、各類論文的公開化,幫助我們可以與頂尖教授學者“對話”,提升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憑真的很重要嗎?到底要不要上大學?